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曾经的行业先驱,能否靠“AI平权”翻身?,欢迎阅读。
出品 | 虎嗅科技组
作者 | 丸都山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虎嗅拍摄
" 只要还在牌桌上,我们就有机会。"
在去年 9 月发布智能眼镜 StarV 系列后,星纪魅族在国内市场创下了单季度 41.5% 的市占率。
但即便取得如此成绩,这家公司的高管仍认为现阶段最大挑战是以弱胜强。
毕竟,在过去的传统主场——智能手机品类中,想要在任何一家第三方调研机构找到星纪魅族的数据,结果均是 " 查无此人 "。
数码爱好者们大多都会记得,2009 年,魅族发布了第一款智能手机魅族 M8,严格意义上,这算是国内第一款智能手机,在巅峰时期,魅族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超过 20%。
而在 2022 年,当星纪时代接手魅族时,他们得到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除了市场逐年下跌、连年亏损外,整个公司几乎处于半停摆状态。
今年 2 月,在虎嗅对魅族 CEO 苏静的一次专访中,这位新任掌舵人直言,在星纪时代入驻魅族的时候,除了研发团队大部分得以保留外,全公司从事市场销售的员工,甚至不足 10 人。
但就是这被保留下来的研发团队,为魅族品牌的复兴、星纪魅族的突围点燃了希望。
2023 年 3 月,魅族 20 系列发布,手机线产品迭代周期得到恢复,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Flyme AIOS 作为技术底座亮相,车机系统 Flyme Auto 陆续上车,StarV 品牌开始在智能眼镜行业开发发力,星纪魅族的 "1+3 战略 " 初具雏形。
不过,重新上阵的星纪魅族面临的智能手机行业,已经与此前大不相同。过去几年,出海成为各家的主旋律,AI 则成为这个行业的新叙事。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传统巨头早已完成 " 手机 +IoT+ 智能汽车 " 的矩阵搭建,在这些厂商面前,新兴的星纪魅族难言有什么优势。
这样的背景下,星纪魅族必须对未来的战略及打法予以厘清,并重新进行规划。
在最近的一场交流会上,星纪魅族 COO 廖清红向包括虎嗅在内的媒体分享了星纪魅族近半年关于产品创新、AI 和全球化的战略思考。
廖清红认为,智能眼镜市场未来可以看到千亿级别,但智能手机仍是一个稳定的、万亿级别的市场。
" 按照产业链发展水平,至少在未来 3 年,智能手机形态作为 AI Device 的入口,其地位仍不可替代 ",廖清红表示。
因此,如何让智能手机满足 "AI Device" 的特性,仍属这家公司眼下的重要问题。
廖清红在讲述星纪魅族对 AI Device 的探索时,提到了一个很另类的概念:AI 平权。
这里需要解释下,传统意义上的 "AI 平权 ",指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消除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均等障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利用 AI 工具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而在星纪魅族看来,智能手机行业里的 "AI 平权 ",应该是中端机乃至入门机型,有着同旗舰机近乎相同的 AI 体验。
" 坦率地讲,AI 它是一个算法,一个研究,其实上到哪个手机上也都不意味着要增加多少成本,我们根据用户需要,用设备里差异化的东西(元器件)去分出旗舰机,但在 AI ( 体验 ) 上尽量做到平权 ",廖清红表示。
基于对 AI 平权的理解,星纪魅族打算在今年进行一次豪赌。
据悉,星纪魅族将在 4 月份发布全新的魅族 Note 16 系列手机,并于夏季发布魅族 22 系列机型。
这种同代产品 " 先中端、再旗舰 " 的上新,在行业中鲜有先例。原因在于,如果中端机型口碑不佳,那么将毫无疑问地影响到还未发布的旗舰产品;如果中端机型表现过于突出,又会稀释掉部分旗舰机用户的购买意向。
开启行业先河后,星纪魅族能否成功?只能留给市场来作答。
而在星纪魅族另一项战略重心——出海问题上,廖清红透漏,今年公司制定的目标是,海外市场要贡献 50% 的销量。
他将星纪魅族的出海总结为 " 三步走 " 战略,即产品先行,随后导出技术,最后形成生态出海。
" 我们海外产品的销售从去年 9 月份开始,在 3 个多月的时间里,海外销售占比已经超过 20%。我们有一大批海外市场开拓经验的老兵,因此我对星纪魅族的出海非常有信心。" 廖清红透露,在星纪魅族内部,海外销量占比的长期目标是 70%。
以下为魅族春季媒体交流会,虎嗅等媒体与廖清红交流实录,部分内容略有删减:
集团战略中智能眼镜未来收入占比会达到多少?未来有没有可能超过手机的第一大业务的占比?
廖清红:我们自己的理解,我们认为在未来的三年内是不可能超过手机的,这是我们的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汽车,新能源汽车崛起它其实是一个替换,最近 10 年是 2500 万到 3000 万台汽车,其实没有增量,靠的是存量市场的替换。眼镜是不一样的逻辑,智能眼镜是一个全新的品类,它需要一个适应期,需要大家去适应、去适配,所以说我认为它发展过程不会像其他品类这么快。
我觉得在 3 年之内每年都会实现 100% 的增长,但是三年之内要想达到手机的占比还是比较挑战的。
卢伟冰在小米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提到,未来 2 年内,手机行业前三强可能会吃掉 70% 的国内市场,你认同他的观点吗?
廖清红:我认同一半,比如说前 6 家会不会有 1 — 2 家倒下,有可能,这是我认同的一半,但我不认同就会只剩下两三家公司。
就拿手机行业来说,5 年前,你一定想不到传音的今天,但是传音也做大了。江山代有人才出,总有一些新兴公司站出来创新。
刚才你提到 AI 平权,请问即将发布的魅族 Note 16 系列也会有旗舰体验吗?未来星纪魅族的产品矩阵是什么样的?
廖清红:我们就是两大系列加一个辅助系列,2+1 的系列产品矩阵。两大系列包括数字系列和 Note 系列,辅助系列就是未来我们去探索的方式。两个阵地加一个探索的方式,这是大概的产品矩阵。
再回答一下 AI 平权。刚才我讲了各家(关于旗舰机)的营销理念。实际上,现在大家的手机换代已经是 30 多个月了,这个时间点是不是三个月或者是六个月给你提前量,我认为和以前相比变得模糊了,所以他重要性降低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次我们先发布 Note,再发布旗舰,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去冒这个风险。我们希望把强大的 AI 能力作为 Note16 系列的一大卖点,Note 16 系列会保持和旗舰机大致相同的 AI 方面的体验,做到 AI 平权。
星纪魅族作为智能座舱的解决方案提供方,你们的优势主要在哪个地方?
廖清红:车机方面,我认为我们最大的优势其实就两个,因为是脱胎于 FIyme OS 的,FIyme 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任何一个体验式的作業系統没有 10 多年的功底很难说把体验做得很强,需要各方面的积累,这是我们最大的信心。
第二点,我们会更开放,我们跟各个企业的合作方式会更灵活。虽然我们目前更多是和吉利品牌合作,但大家也看到了我们和 22 款车的适配,其体现的是我们柔性适配能力,以及开放的合作态度。
行业里各家都在谈 " 人车家 " 互联,星纪魅族在家(智能家居)的方面有什么延伸吗?
廖清红:坦率地说我们在家的方面走的稍微晚一点,缺乏这方面的品类。但我们也在积极打造相关生态,比如与美的谈了(互联)協定,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另外,包括我们的车机和其他公司的手机,现在都能够完成打通相互之间的控制。比如说车机,你买华为和小米的手机,可以和我们的车机形成互通。我们的 AIOS 足够开放,拥抱全球化,敞开合作,这就是我们的心态。
目前海外市场主要是哪些地区,未来的增长点会在哪些地区?
廖清红:我们会率先会做中东和东南亚,第二梯队是独联体和拉美,第三梯队就可能会是欧美,欧美率先可能是欧洲。在欧洲,我们可能最开始可能不会是手机,可能是以其他的形态的产品,因为我们是一个生态企业可以先进去,大概会是这样的一个优先级的顺序。
我们有没有设定长期或者是终极的目标,最后海外会占比占到多少?
廖清红:首先是我们的销量占到 50%,从长期来看,我认为我们在海外的销量,我们的目标是 70%。到了 70%,我们就不刻意去追求了。
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的不管在产品的设计,甚至对于内部组织架构,都按照全球化的去建设。
今年发布的两款新机,放在芯片周期里算是比较晚的,那么在价格上是否有优势?未来产品周期会不会做出调整?
廖清红:我们非常认同,我们产品周期会逐步调整,也许我们明年的产品周期和今年的产品周期会不一样,我们今年的产品周期是这个样子的,和业界有所不同。有自己想尝试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在里面。
比如说我们的 AIOS 就是这个时间我们 2.0 版本才会出来,我们要找产品方面的载体和他去匹配。如果我们单独发布一个 AIOS,消费者可能关注度不够。所以发布的 AIOS 上面的能力,总要有一个产品做载体大家马上体验,有这方面的考量。
我们从去年 2 月 27 日宣布 All in AI 也过了一年了,我们也想把 AI 成果充分展现出来,需要一个手机作为载体,所以今年不是以手机和芯片之间的结合作为我们要权衡的第一要素。我坦率地说是这样的,明年我们会调整,但今年我们以 AI 为第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