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曾經的行業先驅,能否靠“AI平權”翻身?,歡迎閲讀。
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丸都山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虎嗅拍攝
" 只要還在牌桌上,我們就有機會。"
在去年 9 月發布智能眼鏡 StarV 系列後,星紀魅族在國内市場創下了單季度 41.5% 的市占率。
但即便取得如此成績,這家公司的高管仍認為現階段最大挑戰是以弱勝強。
畢竟,在過去的傳統主場——智能手機品類中,想要在任何一家第三方調研機構找到星紀魅族的數據,結果均是 " 查無此人 "。
數碼愛好者們大多都會記得,2009 年,魅族發布了第一款智能手機魅族 M8,嚴格意義上,這算是國内第一款智能手機,在巅峰時期,魅族在國内智能手機市場的占有率超過 20%。
而在 2022 年,當星紀時代接手魅族時,他們得到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除了市場逐年下跌、連年虧損外,整個公司幾乎處于半停擺狀态。
今年 2 月,在虎嗅對魅族 CEO 蘇靜的一次專訪中,這位新任掌舵人直言,在星紀時代入駐魅族的時候,除了研發團隊大部分得以保留外,全公司從事市場銷售的員工,甚至不足 10 人。
但就是這被保留下來的研發團隊,為魅族品牌的復興、星紀魅族的突圍點燃了希望。
2023 年 3 月,魅族 20 系列發布,手機線產品迭代周期得到恢復,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裏,Flyme AIOS 作為技術底座亮相,車機系統 Flyme Auto 陸續上車,StarV 品牌開始在智能眼鏡行業開發發力,星紀魅族的 "1+3 戰略 " 初具雛形。
不過,重新上陣的星紀魅族面臨的智能手機行業,已經與此前大不相同。過去幾年,出海成為各家的主旋律,AI 則成為這個行業的新叙事。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以華為、小米為代表的傳統巨頭早已完成 " 手機 +IoT+ 智能汽車 " 的矩陣搭建,在這些廠商面前,新興的星紀魅族難言有什麼優勢。
這樣的背景下,星紀魅族必須對未來的戰略及打法予以厘清,并重新進行規劃。
在最近的一場交流會上,星紀魅族 COO 廖清紅向包括虎嗅在内的媒體分享了星紀魅族近半年關于產品創新、AI 和全球化的戰略思考。
廖清紅認為,智能眼鏡市場未來可以看到千億級别,但智能手機仍是一個穩定的、萬億級别的市場。
" 按照產業鏈發展水平,至少在未來 3 年,智能手機形态作為 AI Device 的入口,其地位仍不可替代 ",廖清紅表示。
因此,如何讓智能手機滿足 "AI Device" 的特性,仍屬這家公司眼下的重要問題。
廖清紅在講述星紀魅族對 AI Device 的探索時,提到了一個很另類的概念:AI 平權。
這裏需要解釋下,傳統意義上的 "AI 平權 ",指的是通過技術手段消除信息不對稱、資源不均等障礙,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利用 AI 工具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而在星紀魅族看來,智能手機行業裏的 "AI 平權 ",應該是中端機乃至入門機型,有着同旗艦機近乎相同的 AI 體驗。
" 坦率地講,AI 它是一個算法,一個研究,其實上到哪個手機上也都不意味着要增加多少成本,我們根據用户需要,用設備裏差異化的東西(元器件)去分出旗艦機,但在 AI ( 體驗 ) 上盡量做到平權 ",廖清紅表示。
基于對 AI 平權的理解,星紀魅族打算在今年進行一次豪賭。
據悉,星紀魅族将在 4 月份發布全新的魅族 Note 16 系列手機,并于夏季發布魅族 22 系列機型。
這種同代產品 " 先中端、再旗艦 " 的上新,在行業中鮮有先例。原因在于,如果中端機型口碑不佳,那麼将毫無疑問地影響到還未發布的旗艦產品;如果中端機型表現過于突出,又會稀釋掉部分旗艦機用户的購買意向。
開啓行業先河後,星紀魅族能否成功?只能留給市場來作答。
而在星紀魅族另一項戰略重心——出海問題上,廖清紅透漏,今年公司制定的目标是,海外市場要貢獻 50% 的銷量。
他将星紀魅族的出海總結為 " 三步走 " 戰略,即產品先行,随後導出技術,最後形成生态出海。
" 我們海外產品的銷售從去年 9 月份開始,在 3 個多月的時間裏,海外銷售占比已經超過 20%。我們有一大批海外市場開拓經驗的老兵,因此我對星紀魅族的出海非常有信心。" 廖清紅透露,在星紀魅族内部,海外銷量占比的長期目标是 70%。
以下為魅族春季媒體交流會,虎嗅等媒體與廖清紅交流實錄,部分内容略有删減:
集團戰略中智能眼鏡未來收入占比會達到多少?未來有沒有可能超過手機的第一大業務的占比?
廖清紅:我們自己的理解,我們認為在未來的三年内是不可能超過手機的,這是我們的看法。
我們可以看到汽車,新能源汽車崛起它其實是一個替換,最近 10 年是 2500 萬到 3000 萬台汽車,其實沒有增量,靠的是存量市場的替換。眼鏡是不一樣的邏輯,智能眼鏡是一個全新的品類,它需要一個适應期,需要大家去适應、去适配,所以説我認為它發展過程不會像其他品類這麼快。
我覺得在 3 年之内每年都會實現 100% 的增長,但是三年之内要想達到手機的占比還是比較挑戰的。
盧偉冰在小米财報發布後的電話會議上提到,未來 2 年内,手機行業前三強可能會吃掉 70% 的國内市場,你認同他的觀點嗎?
廖清紅:我認同一半,比如説前 6 家會不會有 1 — 2 家倒下,有可能,這是我認同的一半,但我不認同就會只剩下兩三家公司。
就拿手機行業來説,5 年前,你一定想不到傳音的今天,但是傳音也做大了。江山代有人才出,總有一些新興公司站出來創新。
剛才你提到 AI 平權,請問即将發布的魅族 Note 16 系列也會有旗艦體驗嗎?未來星紀魅族的產品矩陣是什麼樣的?
廖清紅:我們就是兩大系列加一個輔助系列,2+1 的系列產品矩陣。兩大系列包括數字系列和 Note 系列,輔助系列就是未來我們去探索的方式。兩個陣地加一個探索的方式,這是大概的產品矩陣。
再回答一下 AI 平權。剛才我講了各家(關于旗艦機)的營銷理念。實際上,現在大家的手機換代已經是 30 多個月了,這個時間點是不是三個月或者是六個月給你提前量,我認為和以前相比變得模糊了,所以他重要性降低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這次我們先發布 Note,再發布旗艦,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去冒這個風險。我們希望把強大的 AI 能力作為 Note16 系列的一大賣點,Note 16 系列會保持和旗艦機大致相同的 AI 方面的體驗,做到 AI 平權。
星紀魅族作為智能座艙的解決方案提供方,你們的優勢主要在哪個地方?
廖清紅:車機方面,我認為我們最大的優勢其實就兩個,因為是脱胎于 FIyme OS 的,FIyme 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了。任何一個體驗式的作業系統沒有 10 多年的功底很難説把體驗做得很強,需要各方面的積累,這是我們最大的信心。
第二點,我們會更開放,我們跟各個企業的合作方式會更靈活。雖然我們目前更多是和吉利品牌合作,但大家也看到了我們和 22 款車的适配,其體現的是我們柔性适配能力,以及開放的合作态度。
行業裏各家都在談 " 人車家 " 互聯,星紀魅族在家(智能家居)的方面有什麼延伸嗎?
廖清紅:坦率地説我們在家的方面走的稍微晚一點,缺乏這方面的品類。但我們也在積極打造相關生态,比如與美的談了(互聯)協定,這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另外,包括我們的車機和其他公司的手機,現在都能夠完成打通相互之間的控制。比如説車機,你買華為和小米的手機,可以和我們的車機形成互通。我們的 AIOS 足夠開放,擁抱全球化,敞開合作,這就是我們的心态。
目前海外市場主要是哪些地區,未來的增長點會在哪些地區?
廖清紅:我們會率先會做中東和東南亞,第二梯隊是獨聯體和拉美,第三梯隊就可能會是歐美,歐美率先可能是歐洲。在歐洲,我們可能最開始可能不會是手機,可能是以其他的形态的產品,因為我們是一個生态企業可以先進去,大概會是這樣的一個優先級的順序。
我們有沒有設定長期或者是終極的目标,最後海外會占比占到多少?
廖清紅:首先是我們的銷量占到 50%,從長期來看,我認為我們在海外的銷量,我們的目标是 70%。到了 70%,我們就不刻意去追求了。
只有這樣我們才真正的不管在產品的設計,甚至對于内部組織架構,都按照全球化的去建設。
今年發布的兩款新機,放在芯片周期裏算是比較晚的,那麼在價格上是否有優勢?未來產品周期會不會做出調整?
廖清紅:我們非常認同,我們產品周期會逐步調整,也許我們明年的產品周期和今年的產品周期會不一樣,我們今年的產品周期是這個樣子的,和業界有所不同。有自己想嘗試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因素在裏面。
比如説我們的 AIOS 就是這個時間我們 2.0 版本才會出來,我們要找產品方面的載體和他去匹配。如果我們單獨發布一個 AIOS,消費者可能關注度不夠。所以發布的 AIOS 上面的能力,總要有一個產品做載體大家馬上體驗,有這方面的考量。
我們從去年 2 月 27 日宣布 All in AI 也過了一年了,我們也想把 AI 成果充分展現出來,需要一個手機作為載體,所以今年不是以手機和芯片之間的結合作為我們要權衡的第一要素。我坦率地説是這樣的,明年我們會調整,但今年我們以 AI 為第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