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爆款神片,回来了,欢迎阅读。
2019 已经是五年前。
彼时的年度爆款电影《饥饿站台》,在开放式的结局中,让观众对人性陷入长久的思索。
五载过后,《饥饿站台 2》来了。
还是那个导演,编剧团队更强,口碑却是和前作差了不少。
差得地方方方面面,其中最关键的是,易接收程度。
电影作为大众艺术,是要考虑普适性的。
就这点来说,第一部做得相当不错。
扎实的设定铺垫,直白的人性展现,九成九的观众看后都能明白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并能据此引发观众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讨论。
一座 333 层的垂直监狱,每层两个犯人。载满食物的平台,每天会从第一层开始下降至底层。
上层人吃过了,下层人再吃上层人的残羹剩饭。
上层人吃饱了、吃光了,下层人就饿肚子、没得吃。没得吃怎么办?不是还有一个 " 狱友 " 吗?那就吃人好了。
狱友的设定,尤其精妙。一个人只能干瞪眼,唯有两个人,才能催生出不可思议的精彩。
肉眼可见,片子映射的正是社会的阶级固化。
《雪国列车》与之类似,但相比之下,《雪国列车》更现实些。上层人还得指着下层人生小娃娃维持列车正常运行。
反观《饥饿站台》,更极端,更寓言化。
下层人的死活与上层人无关。可以肆无忌惮的在上一层站台上朝着下面吃喝拉撒,完全不顾下层人。
如果影片只是这个设定,惊悚归惊悚,还是显得简单了些。
于是就有了另一个可贵的设定。囚犯的层数,每个月互换一层。这个月在 199 层吃屁,下个月可能就到了第一层当人上人。
曾经给你拉过屎的人,如今跑到了你的下面。他们大快朵颐的时候不顾我们的死活,有朝一日主动权到了我们手里 ······
整个故事得以灵活运转,这个设定功不可没。
再配合着影片颇具视觉冲击力的镜头,吃人、爆头等等。堪称简简单单、有里有面。
《饥饿站台》成为年度高口碑爆款作品,不意外。
再来看《饥饿站台 2》。在易接受程度上与第一部有如云泥。
整部片子拍得相当私人。导演并没有从观众角度出发,完全是自己撒开欢了玩。
像极了影片中的上层人士,不管观众能否接受。很多表象看得人云里雾里。不知所谓。
尤其对于没有看过前作的观众来说,非常不友好。
影片没有任何故事、设定的铺垫,上来就默认所有观众都看过第一部,直接展开叙事。
设定方面,应该,我只能说应该是承接第一部。因为影片没有特别说明,所以作为看过第一部的观众只能如此默认。没看过第一部的观众,建议先去补了再来看,否则容易两眼一抹黑。
第一部的冲突是阶级之间,是下层人与上层人的斗争。
第二部则将重点放在了两个派系之间。不再区分上层人与下层人,默认所有人都可以上下自由穿梭。
囚犯们是一个团体,团体里滋生两个派系。
照电影里的说法,一派人是忠诚派,另一派是野蛮人,也可以称之为自由派。
忠诚派认为,所有人应该团结一致,每层都要定量吃饭,以保证所有人都活下去。对此还制定了相关的 " 法律 ",有相关的惩罚措施。比如即使谁死了,下一层的人也不准吃原本属于死去战友的食物。哪怕倒掉也不准吃。
自由派则不管,奉行的是老一套丛林法则,上层人随意吃,下层人吃屁。
两派人因此而常坐着站台上下,战斗。
故事到这,还算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观众还有得思索、讨论。
越往后面,导演越放飞。他试着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融入其中。
他太想让观众懂他。又不想让观众太容易就看懂,显得他没有深度。于是在影片中注入大量的抽象画面,强迫让观众去做阅读理解。
结果显而易见。观众并不买账。
《饥饿站台 1》的火爆是因为导演发人深省的哲学思维吗?是因为他的表达让人振聋发聩吗?并不是。
是影片在某些方面映射了现实,其阶级问题的呈现让观众感受到了共鸣,于是为其鼓掌。
如果说《饥饿站台 1》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是扎实的、是真诚的、是服务于观众的。
那么《饥饿站台 2》就是导演一夜成名后的虚浮、高傲,凌驾于观众之上的作品。
这便是《饥饿站台 2》口碑大跌的核心所在。导演的思想出了问题。
除此之外,角色塑造的重点是那么显得多余与不合时宜。
作为一部类社会题材的作品,《饥饿站台》的主角本身压根不重要。主角的存在,更像是一个人形摄影机,记录下故事中的一切,得以让观众看到。
说白了,主角就是工具人。这是题材所限,并非缺点,而是特点。
都不用多少年过去,哪怕只是一两个月之后,当观众再回忆起《饥饿站台》,留在腦海里的,会是主角的过往吗?他的家庭,他的孩子,如何如何?
并不会,观众只会记住电影的设定,记住阶级问题的残酷,记住吃人社会的悲凉。
这就是《饥饿站台》的卖点、亮点。
第一部的主角塑造就相当克制,他所有的表现,都像是一个来自正常社会,有着正常道德观念的正常人,仅此而已,就够了。
反观《饥饿站台 2》,一个男主角,一个女主角。男主角的谎言,他的学历、妻子、父母,经历。女主角的追求,她的画、她的前男友与忏悔,她来这是为了遗忘过去等等。
最终前者玩起了自焚,后者不知是疯了还是死了。
不是,谁在乎啊?这该是影片的重点吗?
一个俨然该是社会学挖掘人性的严肃题材,格局拉得这么大。愣是掺杂进来两个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个体探讨。真不是为了凑时长吗?
本来此前两个派系的对决,还算蛮有看点。
比如看到忠诚派的暴力执行,随意用自造的 " 法律 " 惩罚他人,断臂、杀人等。
我还当是接下来要进行人权平等的探讨了,没曾想画风一转,研究起个体命运、自我救赎了?
换句话说,原本饥饿站台大开大合,所映射的硬核 " 阶级问题 " 设定,导演将其完全抛弃,转而另辟小道,用抽象画面玩起了浅薄没劲的自我表达。
导演那张脸下面,藏的不会是宋江吧?被招安了?
吊诡的是,从结局来看,似乎还会有《饥饿站台 3》的诞生。
真要拍的话,试着找个韩国人吧。
他们该很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