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爆款神片,回來了,歡迎閲讀。
2019 已經是五年前。
彼時的年度爆款電影《飢餓站台》,在開放式的結局中,讓觀眾對人性陷入長久的思索。
五載過後,《飢餓站台 2》來了。
還是那個導演,編劇團隊更強,口碑卻是和前作差了不少。
差得地方方方面面,其中最關鍵的是,易接收程度。
電影作為大眾藝術,是要考慮普适性的。
就這點來説,第一部做得相當不錯。
扎實的設定鋪墊,直白的人性展現,九成九的觀眾看後都能明白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并能據此引發觀眾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讨論。
一座 333 層的垂直監獄,每層兩個犯人。載滿食物的平台,每天會從第一層開始下降至底層。
上層人吃過了,下層人再吃上層人的殘羹剩飯。
上層人吃飽了、吃光了,下層人就餓肚子、沒得吃。沒得吃怎麼辦?不是還有一個 " 獄友 " 嗎?那就吃人好了。
獄友的設定,尤其精妙。一個人只能幹瞪眼,唯有兩個人,才能催生出不可思議的精彩。
肉眼可見,片子映射的正是社會的階級固化。
《雪國列車》與之類似,但相比之下,《雪國列車》更現實些。上層人還得指着下層人生小娃娃維持列車正常運行。
反觀《飢餓站台》,更極端,更寓言化。
下層人的死活與上層人無關。可以肆無忌憚的在上一層站台上朝着下面吃喝拉撒,完全不顧下層人。
如果影片只是這個設定,驚悚歸驚悚,還是顯得簡單了些。
于是就有了另一個可貴的設定。囚犯的層數,每個月互換一層。這個月在 199 層吃屁,下個月可能就到了第一層當人上人。
曾經給你拉過屎的人,如今跑到了你的下面。他們大快朵頤的時候不顧我們的死活,有朝一日主動權到了我們手裏 ······
整個故事得以靈活運轉,這個設定功不可沒。
再配合着影片頗具視覺衝擊力的鏡頭,吃人、爆頭等等。堪稱簡簡單單、有裏有面。
《飢餓站台》成為年度高口碑爆款作品,不意外。
再來看《飢餓站台 2》。在易接受程度上與第一部有如雲泥。
整部片子拍得相當私人。導演并沒有從觀眾角度出發,完全是自己撒開歡了玩。
像極了影片中的上層人士,不管觀眾能否接受。很多表象看得人雲裏霧裏。不知所謂。
尤其對于沒有看過前作的觀眾來説,非常不友好。
影片沒有任何故事、設定的鋪墊,上來就默認所有觀眾都看過第一部,直接展開叙事。
設定方面,應該,我只能説應該是承接第一部。因為影片沒有特别説明,所以作為看過第一部的觀眾只能如此默認。沒看過第一部的觀眾,建議先去補了再來看,否則容易兩眼一抹黑。
第一部的衝突是階級之間,是下層人與上層人的鬥争。
第二部則将重點放在了兩個派系之間。不再區分上層人與下層人,默認所有人都可以上下自由穿梭。
囚犯們是一個團體,團體裏滋生兩個派系。
照電影裏的説法,一派人是忠誠派,另一派是野蠻人,也可以稱之為自由派。
忠誠派認為,所有人應該團結一致,每層都要定量吃飯,以保證所有人都活下去。對此還制定了相關的 " 法律 ",有相關的懲罰措施。比如即使誰死了,下一層的人也不準吃原本屬于死去戰友的食物。哪怕倒掉也不準吃。
自由派則不管,奉行的是老一套叢林法則,上層人随意吃,下層人吃屁。
兩派人因此而常坐着站台上下,戰鬥。
故事到這,還算在可接受的範圍内,觀眾還有得思索、讨論。
越往後面,導演越放飛。他試着将自己對世界的看法融入其中。
他太想讓觀眾懂他。又不想讓觀眾太容易就看懂,顯得他沒有深度。于是在影片中注入大量的抽象畫面,強迫讓觀眾去做閲讀理解。
結果顯而易見。觀眾并不買賬。
《飢餓站台 1》的火爆是因為導演發人深省的哲學思維嗎?是因為他的表達讓人振聾發聩嗎?并不是。
是影片在某些方面映射了現實,其階級問題的呈現讓觀眾感受到了共鳴,于是為其鼓掌。
如果説《飢餓站台 1》作為導演的處女作,是扎實的、是真誠的、是服務于觀眾的。
那麼《飢餓站台 2》就是導演一夜成名後的虛浮、高傲,凌駕于觀眾之上的作品。
這便是《飢餓站台 2》口碑大跌的核心所在。導演的思想出了問題。
除此之外,角色塑造的重點是那麼顯得多餘與不合時宜。
作為一部類社會題材的作品,《飢餓站台》的主角本身壓根不重要。主角的存在,更像是一個人形攝影機,記錄下故事中的一切,得以讓觀眾看到。
説白了,主角就是工具人。這是題材所限,并非缺點,而是特點。
都不用多少年過去,哪怕只是一兩個月之後,當觀眾再回憶起《飢餓站台》,留在腦海裏的,會是主角的過往嗎?他的家庭,他的孩子,如何如何?
并不會,觀眾只會記住電影的設定,記住階級問題的殘酷,記住吃人社會的悲涼。
這就是《飢餓站台》的賣點、亮點。
第一部的主角塑造就相當克制,他所有的表現,都像是一個來自正常社會,有着正常道德觀念的正常人,僅此而已,就夠了。
反觀《飢餓站台 2》,一個男主角,一個女主角。男主角的謊言,他的學歷、妻子、父母,經歷。女主角的追求,她的畫、她的前男友與忏悔,她來這是為了遺忘過去等等。
最終前者玩起了自焚,後者不知是瘋了還是死了。
不是,誰在乎啊?這該是影片的重點嗎?
一個俨然該是社會學挖掘人性的嚴肅題材,格局拉得這麼大。愣是摻雜進來兩個并不是那麼重要的個體探讨。真不是為了湊時長嗎?
本來此前兩個派系的對決,還算蠻有看點。
比如看到忠誠派的暴力執行,随意用自造的 " 法律 " 懲罰他人,斷臂、殺人等。
我還當是接下來要進行人權平等的探讨了,沒曾想畫風一轉,研究起個體命運、自我救贖了?
換句話説,原本飢餓站台大開大合,所映射的硬核 " 階級問題 " 設定,導演将其完全抛棄,轉而另辟小道,用抽象畫面玩起了淺薄沒勁的自我表達。
導演那張臉下面,藏的不會是宋江吧?被招安了?
吊詭的是,從結局來看,似乎還會有《飢餓站台 3》的誕生。
真要拍的話,試着找個韓國人吧。
他們該很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