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小米汽车将用户揣兜里,躁动的用户却把小米踹沟里,欢迎阅读。
文|贝克街探案官
SU7Ultra 为产业链带来新机遇
小米 SU7Ultra 发布以来,率先拿到车的用户已经开始向小米 " 反馈 " 改进方案了,包括续航较低;性能限制,解封需要积累驾驶里程等。
图源:抖音博主 " 小代 VQ37"
回顾这场由小米汽车发布 SU7Ultra 引起的舆论高潮,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自豪地对外宣布," 哪怕做豪车,我们也要让更多喜欢我们的人,买得起!定价 52.99 万。" 雷总还激情开麦:我们不觉得高价有面子,要值,贵的有道理,要让喜欢这辆车的人真正买得起。
可是买的人多了,就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故事,日前有消息称,# 沈阳要求小米 SU7Ultra 车主签安全承诺书 #,随后该话题立刻冲上热搜。
虽然工作人员解释当地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整治飙车炸街等交通违法行为,因为高性能车飙车炸街概率高,所以交管部门对高性能车的车主进行宣传,这部分车主才签了承诺书。
但还是引发网友调侃:记得把保时捷特斯拉宝马奥迪这些性能车全部教训一遍 [ doge ] [ doge ] [ doge ] 。也有网友调侃,认为 " 问界,劳斯莱斯,法拉利,兰博基尼,宾利才是豪车 "。
时隔多日,该话题热度依旧不减,有博主援引网友观点称:一个不成熟的企业,将一款不成熟的产品,交给一群不成熟的人。
图源:抖音博主 " 参谋长说车 "
并进一步表示,过去千匹马力性能车售价高,维修费用高,所以车主不会轻易飙车,但高性能电车价格低,买的人多,但对高性能车辆操控经验不足,又缺乏对公共安全的敬畏之心,导致危险驾驶行为特别多发。
01 雷总听劝,把用户放心上
雷军自创立小米手机至今,给网友的 " 刻板印象 " 就是听劝。
据博主 " 余洋 " 介绍,小米 SU7Ultra 不能用 Boost 驾驶模式,不让切赛道模式,是雷总听劝。因为当时做了很多调研,包括余洋在内的说车博主都提了一些意见,就是要限制车辆动力。
因为 SU7Ultra 的閱聽人群体只有一小部分人是其他性能车过渡过来的,还有一大部分人只是因为喜欢 SU7Ultra,如果没有经过训练,或者没有性能车驾驶基础,直接使用 1500 匹马力会导致新手用户无法掌控 SU7Ultra。
1500 匹马力全开背景下,SU7Ultra0-100 公里加速只需要 2 秒,由此带来的最高加速度达到 1.5G,驾驶员需要承受高于自己本身重量的 1.5 倍,通常情况下,这种高于自身重量工作场景多见于赛车手、飞行员。
飞行员的工作场景和飞行员证有多麻烦自不需要多言,就赛车手证也不是每个司机都能考下来的。据公开资料,截至 2023 年,我国拥有赛车驾照的人数仅有 1.5 万人左右,可谓是真正地万里挑一。
这是因为当人体承受重量,超过自身重量时,身体会出现很多生理不适,反应速度也会骤然下降,出现眼睛发直、头晕等情况,这些生理反应对一个新手驾驶员来说,会导致不可控后果。
图源:抖音博主 " 余洋 "
因此 SU7Ultra 给用户設定了 " 阶梯 " 动力,行驶里程 0-300 公里时是新手模式,最高时速为 140 公里每小时,禁用 Boot 模式、直线禁速、赛道模式。同时也催生了 " 代跑 " 这种新职业。
图源:闲鱼搜索
这种情况下就进一步放大了新手车主驾驶经验不足,对 SU7Ultra 驾驶模式熟悉度不足的劣势,有可能加大驾驶员的失误率,小米 SU7Ultra 发布不足两周内,接头飙车、赛道事故纷纷出现,尤其是赛道事故,直接体现了驾驶员驾驶经验不足的问题,毕竟 SU7Ultra 是打破保时捷记录的最速量产车。
02 SU7Ultra 继续搅动整车行业
SU7Ultra 的给整车行业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一个速度记录这么简单。
自小米 Su7 发布以来,围绕小米的讨论愈发激烈,最初主要围绕 SU7 的外形和某些外国大厂的车型相似度较高,有观点认为 SU7 的问世直接拉低了友商格调,甚至一度传出友商经销商因 Su7 销量下降,并围堵企业大门。虽然至今没有证实真实性,但是小米汽车给整车行业带来的变化已经自此开始。
如今小米继续发布高性能车型 SU7Ultra,全系标配采用真空镀金工艺的 24K 金碳纤维车标,内饰方面,前排座椅背板、中控台饰板、迎宾踏板等 11 件内饰都运用了碳纤维。
外观方面,小米 SU7Ultra 共计 6 件碳纤维配件,包括 1.7 平米的超大面积碳纤维车顶,减重 11 千克,全车满配共 21 处使用碳纤维,总使用面积达到 5.5 平米,关键是,这些碳纤维有 90% 的面积采用昂贵的热压罐工艺,质感更好,更遑论碳陶刹车等性能车套件,给用户带来充足的情绪价值。
通常情况下,这些碳纤维配件随便放到海外大厂的车型上,用户不掏出来 7-8 位数大概率拿不到车,SU7Ultra 却只要 52.99 万,相比预售超 80 万的情况下更低。其实 SU7Ultra 即使按照预售价 81.49 万销售,参考 10 分钟小订 3680 台的销售情况,其总销量也是一个客观的数字,如今最终售价怒砍 35%,未来 SU7Ultra 销量或许有望迅速放量,持续冲击友商。
据雷军所述,购买 BBA 尤其是 56E 的用户非常喜欢 Su7Ultra,但是觉得超 80 万的价格略贵,所以直接定价 52.99 万。按照目前市场价,56E 的售价也不过五六十万,小米 SU7Ultra 调整后的售价,直接冲着 BBA 中高端用户,顺手抢一下特斯拉的高端市场份额,难怪雷总放出豪言:我觉得传统油车在这辆车面前,肯定不经打。
如果 Su7Ultra 真能将 BBA50-60 万市场抢过来,市场也不用反应太过强烈,毕竟这是雷军在充分听取市场意见后应得的结果,只不过需要进一步提升用户群对性能车的熟悉度,通过其他方式提升用户和 Su7Ultra 的熟悉度。
03 Su7Ultra 为整车产业链带来新机遇
未来伴随 Su7Ultra 的销售放量,当前整车市场格局一定会重新洗牌。
首先是 Su7Ultra 使用了大量碳纤维材料,以往出现在 7 位数以上车型,或者是用户购车后自行改装的配件,如今 Su7Ultra 只用 50 万就能拿原厂货,友商们很难不跟。只要不跟,市场竞争力就会进一步打折。
此外,除了外观件,磨损件如轮胎也会相应更新,小米 SU7Ultra 的配套公路轮胎为倍耐力 P ZERO 5,赛道级半热熔轮胎 "PodiumTrackPT01",是赛轮轮胎针对 SU7Ultra 的高性能需求(如赛道竞速场景)专项优化设计的产物,满足抗冲击性、低滚阻、高抗湿滑等综合指标。
众所周知,半热熔设计在高温下可提供更强的抓地力,尤其适合高强度赛道工况。此次合作标志着赛轮轮胎首次进入高端性能车核心赛道,直接证明了其在材料科学、工艺创新上的技术积累,尤其是对新能源汽车严苛性能需求的响应能力。
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传统厂商只要有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完全可以继续搭乘新能源车发展的红利期,提升企业业绩,扩展公司市场份额。
同样以赛轮轮胎为例,除提供赛道几轮胎外,赛轮与小米的合作产生智能化协同,小米的智能生态与用户数据反馈可为赛轮提供精准研发迭代支持,加速产品更新并提升溢价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赛轮近期私有化部署 DeepSeek 大模型,接入 " 橡链云聊 " 系统以提升制造效率,为后续高端轮胎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赛轮近期公告拟增资 4.2 亿元控股华东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强化轮胎检测与配套能力,为争取更多车企合作奠定基础。
目前小米汽车产业链已经基本固定,而尚未以完全体形态发布的小米 CyberOne 人形机器人尚未实现量产,各家厂商或许可以在此领網域继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