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何赛飞怒斥行业现状:我不怕被抓,欢迎阅读。
" 你们把我抓了去,我也要讲!"
如果不是何赛飞的怒骂,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行业,已经成了这样。
5 月 21 日,在 " 中国梆子大会 " 的比赛中,评委何赛飞一段真情流露的发言,引起了极大地共鸣,迅速冲上热搜。
" 几百万几千万花那么多钱排一台戏,得了奖之后放在仓库里,老百姓也看不到。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
这世上,不缺人说话。
但缺的是真话,是说真话的勇气,以及说真话的人。
能像何赛飞这样敢于直面问题,仗义执言的人,真的不多了。
这不仅是一个具有良知的艺术家的灵魂拷问,更是揭开了众多行业的遮羞布:钱呢?
好一个何赛飞
这话,本不必何赛飞说。因为她早已经功成名就。
19 岁考入浙江岱山越剧团,20 岁被调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1984 年因主演越剧电影《五女拜寿》而备受关注。
后来,因为在团里排不上戏,她调头去拍电影电视剧,成就了无数经典。
86 版的《红楼梦》里,她扮演的妙玉,超凡脱俗又俏皮可爱。
在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她是 " 戏散曲终空繁华一场 " 的三姨太。
在陈凯歌的《风月》里,她是被烟雾缭绕的深门大院关至疯魔的姐姐。
李安拍《色,戒》时,她还客串了一个麻将桌上的太太。
当然,何赛飞最为人熟知的角色,应该是《大宅门》里敢爱敢恨的杨九红。
可是就算何赛飞演再多影视剧,她也没有忘记自己是越剧演员的出身,一直活跃在越剧舞台上。
至今她的微博认证还是:越剧表演一级演员何赛飞。
最近,何赛飞受邀,去做了《戏聚高平 · 擂响中华一一中国梆子大会》的的评委。
一位来自山西吕梁的晋剧演员张军波,表演了一出《清风亭 · 舍子》,唱腔稳健,人物情感处理细腻,极富感染力,赢得了满堂彩。
表演结束后,主持人白燕升向观众和评委介绍张军波的境况,引来无尽唏嘘。
张军波毕业于山西省戏曲职业学院,功底深厚的他被省团相中,从县城来到太原,他的妻子和 3 个孩子都留在老家,他一个月才能回家一趟,与家人团聚。
但因为在剧团一直都是临时工,迟迟无法转正,所以张军波每月到手的工资只有 1500 元。为了养家糊口,演戏之余他还去跑网约车,送外卖。
最难以为继时,妻子想要和他离婚。
说到这,主持人感慨万分:" 我是真的很难受,因为我觉得像这么好的演员,我真的担心他们有一天因为生活和工作的不顺离开这个舞台。"
随后,台下的何赛飞声泪俱下,拿起话筒大声疾呼:
" 你说为事业为中国戏曲坚守,哪有这么多高尚的想法,他就是爱好,他喜欢,他从骨子里喜欢。"
" 这就是艺术家,大家都看到了这出戏很难演,就这么一个人叙述性的,带着情绪的不是艺术家怎么能够把持住整个情绪,整一个把我们的眼球吸得牢牢地气都没有喘过。"
" 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不给予基本生存,给谁?!"
这一番肺腑之言,立刻冲上微博热搜,引来了 4 亿人的围观,也勾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振聋发聩,热泪盈眶,也为何赛飞老师的热血而感动。
敢这样掷地发声的人,是真心热爱戏曲,怕戏曲完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000 元月薪连富士康都不忍心开,却能招到一个黄梅戏演员。
安徽潜山黄梅戏剧团的演员每月除 2000 元基本工资外,每场演出还有 100 元的补贴。
正常一年 100 场演出都能如期进行的话,这些演员的年收入才能达到 3 万元左右,这甚至够不上潜山县的平均收入。
这 100 场演出里,还有不少是送戏下乡。
下乡演出是最辛苦,每天都要重新搭建舞台,演完两场,就要赶紧拆掉台子赶往另一个村。
有时候,舞台刚搭建好,就碰到下雨,剧团又得匆匆收好设备,然后原路返回县城,或者等着雨停继续演出。
团长汪卫国说,这种演出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长时间都这样,累也就不累了。
但是最近几年,下乡演出时的观众也在越变越少,没有观众的演出,对演员其实也是一种伤害。
剧团因疫情停摆后,演员一度只能以基本工资度日。没有演出,他们还要经常排练,保持演出的状态,很多演员都快撑不下去了。
据不完全统计,1959 年我国尚有 368 个剧种,目前只剩下 286 个,相当于平均每 2 年就有 3 个剧种永远地隐没于历史之中。
就在剩下的这 186 个剧种里,2015 年全国只剩下一个专业剧团或戏班的稀有剧种还有 74 个,都在濒临消亡的危险。
十年前,汉调桄桄曾经差一点就消失了。
这是一种在陕西汉中有超过五百年历史的地方戏。鼎盛时代,汉调桄桄有 120 多座戏楼,1500 多个剧目,曾经传到湖北、两广、滇黔藏高原等地。
但如今,全国范围内,真人桄桄戏仅存南郑区桄桄剧团一家。
他们所在的团则被称为 " 天下第一团 ",说是 " 天下第一团 ",实际上是 " 天下唯一团 "。
那时老一辈艺人即将退休,新一代人才青黄不接。剧团努力多年排出的新戏,却连伴奏和群演都凑不齐,还要临时从当地印刷厂里找职工顶替。
捉襟见肘到如此地步,新戏《千金买笑》依然在省里艺术节一举拿下了七个大奖。
500 年的戏曲之路,被老团长硬生生扛了下来。
2013 年,南郑区桄桄剧团终于招到了 60 个 12、13 岁的 00 后,组成了一个集演员、演奏、灯光、服装、舞美专业为一体的 " 桄桄班 "。
当苦练 10 年的 00 后 " 桄桄班 " 正式开演,他们的舞台,基本都是露天的。
刮风下雨都不说了,有次太阳毒辣,晒得一个须生鼻血止都止不住,顺着道具胡子一滴一滴淌下来,表演结束后赶紧给找了雪糕降温才缓过劲儿。
而这样的演出,收入是一人一天三十元。
" 学戏最苦的 10 年,除了 1 个女生退出,所有人都咬牙坚持下来了。结果等学成后真的走向舞台,因为演出市场受限和收入不景气等因素,反倒又有好几位演员选择离开。"
台前风光无限,幕后连吃饭都是问题。
再热爱戏曲舞台,也要考虑生存问题。
可惜年年薪火相传,年年形势严峻,年年奔走呼喊,年年举目无望。
救戏之路
侯宝林、郭全宝两位先生有一个经典相声《改行》。
咸丰皇帝驾崩,朝野服丧百日,禁止诸般彩扮及动响器之演唱。一些贫苦的戏曲、曲艺艺人,被迫改行做小买卖谋生。
唱花脸的卖西瓜,唱老生的卖馒头,唱武生的拉人力车;唱青衣的卖晚香玉;唱老旦的卖青菜;唱莲花落的卖切糕 ……
最可乐的就是金牌花脸卖西瓜,架势拉开,派头很是 " 哇塞 ",但见他手举钢刀,一口 " 哇呀呀呀呀 ……" 绝对的生人勿近。
那时候戏曲演艺人员没什么出路,只能找个营生,赚点小钱过日子。
而如今危机重现,时代不同,真正热爱戏曲的人,早就开始了自己的救戏之路。
比如,國劇女老生王珮瑜。
她是建国后第一个女性扮演老生的演员,被破格招收到上海戏校 92 國劇班,如今是国家一级演员。
她爱國劇,爱到敢这么说:"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國劇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國劇的人。"
但真的登上舞台,大幕拉开,底下观众寥寥,她很受刺激。
那时她就暗暗下了一个决心 " 要为我自己和我的同行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观众。"
她身着黑色长衫登上《奇葩大会》," 希望代表戏曲行业来发些声音 "。
她上《歌手》等音乐类综艺与流行歌手跨界合唱。
她上电影,参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梅兰芳》,为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配唱《游龙戏凤》选段。
直播、短视频、社交网络她都尝试过,甚至有人调侃她是 " 不听國劇的人最喜欢的國劇演员 "。
可是她却说:" 对于我的粉丝,我的主观意愿是希望他们不止步于王珮瑜,希望他们从王珮瑜的粉丝成为國劇观众。"
以前一个角儿就能养活一个戏班,现在,一个角儿不仅要养活戏班,还要宣传一整个行业。
但总有人愿意干这事,或者被迫成为一个人的角儿。
2020 年,越剧剧团其他同事都开始另谋出路了,陈誉还想着再坚持一下。一年下来,几乎快要失业了。
2021 年 4 月 25 日,陈誉架起手机,开始了自己的第一场线上直播。
直播第三个月,陈誉获得的打赏收入就过了万。
安徽潜山的黄梅戏剧团,团长汪卫国一狠心,掏出 20 多万买了大大小小的直播设备。
5 月,他带着剧团试水直播,没想到首月就收到了十几万元的直播打赏,突然不愁没钱发工资了。
汉中市南郑区桄桄剧团,也有了自己的宣传账号。
五湖四海的人透过螢幕,也许指尖匆匆划过,也许会驻足观赏一会,也许会爱上戏曲。
而对演员来说,一次线上演出,可能就比自己一年见过的观众还多,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荣光。
时代在进步,哪里有观众,哪里就是舞台。
百年一梦,一曲千年
隔着螢幕,只能领略戏曲的十分之一美。
毕竟戏曲是观众和舞台在现场的呼吸共振,只有走进剧场,才能沉浸式体验到澎湃的文化魅力。
多少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唱不完的戏说演义,讲不尽的千古风流,都在这唱念做打中一招一式之下亮相舞台,融入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戏曲前路迷茫,是因为没有观众了吗?
你可能无法想象,一个戏台在农村,会有多广泛的群众基础。
河南某村请人搭台唱戏,十里八乡老乡全来了,全是黑压压的人头,这才叫万人空巷。
要是戏曲班表演碰上雨天,村民搬上小板凳,打着伞,也要在泥地里把戏看完。
甚至观众太过捧场,让演员都不舍得下舞台。
足以见,传统戏曲的魅力,其实并未消失。
河南省满堂红豫剧团有一次演出结束后,舞台上堆满了 " 战利品 "。
原来是淳朴的乡亲们送来了蔬菜、肉、油和米,以表达感谢。
在这里,戏曲不是处庙堂之高的文化珍宝,只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消遣,千百年来戏曲生命力的一部分,正是如此延续。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说,戏曲的命数已尽,保护它干嘛,该退场就退场。
拆掉的城墙,可以重建。
逝去的一代戏曲大家,没办法再传承了。
依然坚持传承的戏曲演员的辛苦,就白费了。
那个拿着 1500 元工资的临时演员张军波,在何赛飞发声之后,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 只希望年轻演员以后无论怎样的困难都要继续坚持自己事业,只要坚持总会看到光明。这样的舞台需要我们这样的年轻人。"
等到年轻一代,听厌了流量明星的假唱,看倦了复制模板的电视剧,也许回过头看一眼传统戏曲片段的时候,突然就会品出味来。愿意走进戏剧场,听一曲咿咿呀呀的古韵。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只要观众还在,戏曲就不会消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每一个年轻人的支持。
还愿意看戏,文末点个赞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