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游戏经验:触乐夜话:标准化运营,欢迎阅读。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 / 小罗
今年 " 猫 Meme" 视频很流行,我很喜欢小猫,也断断续续看了不少。这类视频基本都是一个套路:使用很多猫咪素材,搭配音效和字幕,组合成一个连贯的故事,大部分都很幽默,或者说,就算是比较 " 惨 " 的故事,用小猫讲出来,也带着一些自嘲和搞笑的气质。
有的视频博主会用猫 Meme 做一些历史故事科普,更多人则会用猫 Meme 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有时候,这些经历是有点真假参半的,可能为了讲起来更加跌宕起伏,添加了一些额外的内容,让网友们更加感叹,也不影响什么,不算很过分。同时,受益于形式,猫 Meme 也很适合用在一些社媒账号运营上,小到网店、商业品牌,大到一些行政部門,大家都保持着一种喜闻乐见的态度。
非常常见的 " 工作小猫 "
不过,同样是玩梗,人们对过于雷同的内容仍然难以接受。昨天早上,我刷到一条 " 官方号最终还是到 00 后手里了 " 的猫 Meme 视频,流量相当不错,评论区也是笑声一片;结果下午,就看到一条维权微博——这条视频从文案到素材,都与之前另一条视频发布的内容一模一样,不少人觉得,这已经脱离了借鉴的范畴,属于抄袭。
两条视频的相似度的确很高,但我其实不太想讨论关于抄袭的判定,而是在思考另一件事:两条视频的发布者,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另一方是大学,而这种依靠流行、年轻化的模板来运营原本 " 严肃、正经 " 的官方账号,以达到一种 " 反差感 " 来吸粉的情况,几乎让我有点厌倦了。
铺天盖地
类似的事件太多,就变成了一种微妙的 " 标准化 " 运营。看起来好像是幽默的、跳脱出范式的,实际上每一步都是预料好的,无非是使用的流行梗产生了变化——而且还不一定能用得好。事到如今,假如某官方账号发一段 " 二次元 " 剪辑,画面一转是普法宣传;或是某游戏账号在官博 " 发疯 ",呈现 " 打工人精神状态 ",不需要点开,我也能大概想象出评论区说了什么。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词," 网感 "。直接解释,就是对网络的感知能力,而在我的理解里,它更像是在说那些可以抓住互联网上的幽默感的人。我一直比较羡慕 " 有网感 " 的人,因为在我看来,幽默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品质,背后需要很多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不过在当下,网感更像一种被批量生产的东西,幽默也成为一种可以模仿的内容。就像那些努力玩梗的文字或者短视频,在千篇一律的内容之下,我总能感受到运营在对我大声说:" 快看,我们很会整活!快来称赞 ××× 的官方有趣吧!"
好吧,大部分情况下,它们也确实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可能有的时候,人们正是因为厌恶了传统意义上 " 标准化 " 的运营,觉得条条框框、了无新意,才更愿意支持活泛的、积极的、接地气的运营。直到这种 " 新意 " 被慢慢地推动着,变成另一种 " 标准化 ",然后在某一天,这种新的 " 标准化 " 也被大家厌烦了,或者运营者没有把握住尺度,迎来 " 翻车 "。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很难真的去指责谁。我能做的,也只是在刷到类似内容时默默划过,心里吐槽一句:有点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