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滴滴“绣花”:出行变局,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光子星球,作者 | 吴先之,编辑 | 王潘
9 月 9 日,滴滴出行发布 2023 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从其报表可以窥探国内网约车市场走向。
第二季度滴滴总收入 488.48 亿元,同比增长 52.6%,考虑到去年同比基数较低,因此单看营收略显片面。经调 EBITA 亏损收窄至 1000 万元,显示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改善。滴滴核心平台交易量 33 亿单,同比增长 45.2%。
滴滴收入主要来自三大板块,分别是中国出行业务(网约车等业务)、国际业务(国际出行和外卖等业务)和其他业务(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货运、自动驾驶和金融服务等业务),其中中国市场部分最为重要。
中国市场本季度多项数据增长明显,营收为 444.67 亿元,同比增长 57%,经调 EBITA 盈利 14.4 亿元。核心经营数据方面,6 月日均单量为 3040 万单,较 3 月的 2820 万单增长 7.8%,此外,第二季度总订单数为 26.74 亿单,同比增长 47.7%。
8 月 28 日,滴滴将以最高 7.44 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出售给小鹏汽车,后者将在 2024 财年推出一款项目代号为 "MONA" 的 A 级电动车。业务交割后,滴滴扮演的角色将接近华为模式。
滴滴砍掉了生鲜电商、造车这类需要持续投入的业务后,会比此前更聚焦。
网约车的 " 巨龙 "
差异化运营、疫情后的第一个小长假以及美团打车由自营转为聚合,三重合力助推滴滴业务增长。
所谓差异化运营,最直接的体现是滴滴在二季度加大了补贴力度。不同于高德粗暴的一口价或者单纯发券,滴滴今年的补贴呈现精细化运营的色彩。
早前 " 滴滴 567" 针对周末出行进行补贴,补贴愈加精细化,而在大运会期间,成都用户每晚 16-24 点打车目的地为宽窄巷子、锦里、九眼桥等热门商圈,可享受折扣 5-6 折,其运营进一步精细化。
该活动内容包括,用户每天有三次机会抽取 30 元无门槛券,如果满足社交裂变要求,还能获得 20+30 元打车券。强化后的补贴不再限制用户领取次数,只是每天限量供应 2.9 万张。这种补贴方式,在高频时段制造稀缺,取得了不错效果。
" 滴滴 9 块 9" 的针对性更强。
先是 7 月在天津、苏州、合肥、南昌、贵阳、郑州的特定区網域推出带有盲盒性质的 " 天天 9 块 9" 活动,即用户支付 9.9 元,即可获得 30 公里以内的优惠。除上述 6 城外,另有 10 城上线限时、限区網域的折扣券,每周一 - 每周四为六折,每周五 - 周日为五折。
二季度中国出行 GTV 达到 676 亿元,同比大增 60.5%,结合同期单量折算,其每单交易额为 25.28 元,与一季度大体一致。这表明虽然滴滴加了补贴力度,但是精细化运营,推动了平台 GTV 与交易单量增长,而且维持了客单价。
五一与端午小长假两个时间視窗,出行需求大增,滴滴亦受益于此。端午假期首日(6 月 22 日),超 40 万用户下载滴滴出行 App。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可以看到,各主要出行平台中,滴滴出行在订单增长方面保持了较为稳健的走势,仅在 4 月出现过一次下滑,其余月份皆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尤其是加码补贴以来,逐月订单领先其他平台。
今年 3 月 6 日,美团停止自营打车业务转向聚合平台后,其余自营平台相继填补了美团打车的市场,这或许是滴滴能够保持优势的另一个原因。
美团打车自 3 月转为聚合平台后,聚合平台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当滴滴通过精细化运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时,高德也不得不加大补贴力度。
8 月针对一口价订单上线堵车宝权益,在遇堵车时每单最多补偿 10 元。不少司机表示,高德该补贴聊胜于无:司机堵车 30 分钟才能领取封顶的 10 元,加上还需要超出预计时间 5 分钟以上,整体需要等待 35-40 分钟,在这个时间内司机可以完成 1-2 订单。有司机表示," 如果不是高峰期与旅游旺季,几乎无法触发。"
毫无疑问聚合模式是当下唯一存在变量的细分市场,自去年 10 月到今年 7 月,聚合网约车平台订单占总订单的权重仍然保持增长,从 24.6% 一度增长至 29%。
聚合平台单量增长,在司机持续涌入、运力饱和的情况下,暴露出诸多矛盾。
7 月,注册司机突破 1 亿关口。截至 7 月 31 日,全国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 597 万本,去年同期为 460 万本,相当于过去 12 个月内净增长 137 万司机。而 " 一口价 " 严重影响了网约车司机收入,自 7 月末以来多地监管部门陆续约谈平台,内容集中在定价与合规问题方面。
到底要不要限制 " 一口价 " 存在诸多争议。今年以来,多个平台曾下调平台抽成与会员费等,短期有助于增加司机收入,但长期来看,平台让利反而吸引了更多司机涌入,进一步加剧供给不平衡。
上述结构性问题,只有两个解法,要么在供给侧抬高准入门槛,要么等待需求侧恢复增长。
司机艰难求生
当下运力饱和正在让现有的平台 - 司机生态变得日益紧张。
平台与司机间大多有三种合作模式,一种是司机单纯承运,该模式下平台抽佣较高;其二是租赁模式,即平台购车,司机按月 / 按季包车,缴纳租金;其三是购车模式,司机缴纳首付后,每月向公司支付月供。
上述三种模式下,司机生存状况似乎都不理想。
今年以来,各地收紧网约车限制,不少双证不齐的司机只能选择承运模式。这部分司机大多选择曹操出行、享道出行、T3 出行等车企背景的 B2C 平台,他们又为聚合平台提供运力。
上海与北京多位司机表示,承运模式下,B2C 平台会抽一次佣,高德这类聚合平台会再抽一次,整体抽佣比例甚至会高于 30%,超另外两种模式。这种高抽佣使得承运司机更愿意接长途订单,如果频次高、距离短,实际收入非常低。随着各地暂停新批车证,司机再是叫苦,也无法改变现状。
照理来说,租赁模式相对折中,收入会高一些,然而也存在不少问题。
北京一位租赁模式的网约车司机阿强日前讲述,其租约 6 个月,每月 4200,一月跑 25 天,均摊至每天为 168。按照一天充 3 次电计算,出车 10 小时实际只能跑 8 个小时,收入接近 500 元,除开近 100 元电费,到手不过 200 元出头。
阿强还提到,除了半年租约外,自己还得缴纳保证金。" 这不是最要紧的事情,平台要求指定修理厂,而且修理费低于一定数额走不了保险。"
另一位成都司机表示,他在去年 6 月与某平台签了一年租约,押金 1 万。按照合约,如果车辆在租赁其间只能到指定修理厂报修,低于 2000 元走不了保险,高于 2000 元,则 2000 元部分由司机支付,超出部分才由保险公司支付,总之一次修理自己横竖都要掏 2000 元。
这位成都司机提到,此前遇到一次剐蹭,需要补漆,到修理厂后,对方还检修出诸多问题,自己过去一年不仅没赚钱,反而还折了押金。" 平台跟修理厂、保险公司穿一条裤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汽车持续渗透的情况下,一些油车哪怕租金打折,也少有人租赁。有北京司机看到租金低,于是签了半年,扣除油耗后一个月净收入不到 5000,合约到期后,平台给出续租六折的优厚条件,还是没能让这位司机续租。
还有一部分选择购车模式的网约车司机,成了车企降价的 " 牺牲品 "。
一位广州司机表示,去年年末按揭了某厂商一款新能源车型,16 万的车总计需要支付 20 多万。结果今年价格战,该车型价格持续下跌,且个别零部件存在质量问题,导致这位司机相当于高价买了一款问题车。
" 就算最后跑完了按揭,看似赚了一部车,就目前这车况,给完按揭也开不了多久了,完全是在帮车企去库存。"
对于司机而言,聚合平台与自营平台不仅单量、服务存在差异,派单规则也会影响司机收入。
多位司机表示,高德起步价低,每公里价格高,所以长途更赚钱;而滴滴起步价高,每公里价格低,短途多单的收入更高。实际场景下,高德更多派短单,滴滴多为长单。" 可能消费者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可能是我很久没去庙里上香了。"
司机等待滴滴、高德们
尽管眼下收入不济,仍然无法阻挡新司机们涌入。
作为就业蓄水池,网约车平台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开拓 C 端市场,因此今年以来,各家才会推出各种产品组合,如 " 一口价 ",加大补贴力度。
可吊诡之处在于,平台补贴力度越大,意味着司机单笔订单收入越低,需要付出更多精力才能维持收入,在新司机持续涌入的情况下,反而加剧恶化网约车司机的生存环境。
当聚合平台无法解决问题时,多管其下成为必然。此前上海等地开始加快网约车合规化,从供给端提质增效。另一端,受有关部门敢于,8 月末多个平台开始调降佣金比例,随着大平台深度介入租售渠道,将让一部分打擦边球的小平台退出市场。
例如,滴滴与小鹏汽车合作中提到,滴滴将为 "MONA" 提供销售渠道与生态支持,其形式类似于 T3 出行(一汽、东风、长安)、曹操出行(吉利)、享道出行(上汽)这类 B2C 平台,既面向消费者提供出行服务,还充当着车企的销售渠道。
总之当下网约车市场错综复杂的境况,自营平台相比聚合平台有更多腾挪空间,因为能够深入到司机端与用户端的方方面。滴滴既可以通过精细化运营补贴司机,从而做大蛋糕、也可以根据成熟的运营能力,精准匹配用户需求。
当下网约车市场,不仅需要把蛋糕做大,还需要能够精准分蛋糕。
而高德的聚合模式下,能否做大蛋糕另讲,8 月所推的 " 一口价 ",到头来不过是慷司机之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