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太突然!知名车企巨头宣布CEO辞职,股价应声大跌,欢迎阅读。
当地时间 12 月 1 日,Stellantis 集团宣布,集团董事会接受了唐唯实(Carlos Tavares)辞去 Stellantis 集团首席执行官职务的请求,该辞呈立即生效。
Stellantis 集团高级独立董事 Henri de Castries 表示:"Stellantis 集团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功源于股东、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之间的完美协同,但是最近几周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导致集团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做出了今日的决定。"
据悉,任命 Stellantis 集团新任首席执行官的流程正在顺利进行,该流程由集团董事会的一个特别委员会管理,并将于 2025 年上半年完成。在此之前,Stellantis 集团将成立一个由集团董事长约翰 · 艾尔坎(John Elkann)担任主席的新的临时性执行委员会。而就在今年 10 月,Stellantis 集团才刚宣布 CEO 唐唯实将于 2026 年年初任期届满时卸任并退休,已正式启动 CEO 继任者遴选流程,遴选工作将于 2025 年第四季度完成。
12 月 2 日,Stellantis 美股盘前跌超 8%。
销量下滑,利润缩水
公开资料显示,Stellantis 集团由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标致雪铁龙集团在 2021 年合并而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自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标致雪铁龙集团合并开始,唐唯实便担任首席执行官。此前,他曾在雷诺、日产、标致雪铁龙等汽车制造商担任要职。2023 年,他通过裁员、精简产品线和转移生产至低成本地区等措施,使 Stellantis 集团净利润达到历史最高的 186 亿欧元(约合人民币 1421 亿元)。
然而,进入 2024 年,Stellantis 集团却遭遇挑战,盈利和销量持续下滑。今年三季度财报显示,Stellantis 集团的营收同比下滑 27% 至 330 亿欧元,出货量同比下滑 20%。
其中,北美市场交付量同比下降 36%,跌幅在各大区網域市场中最高。另据 Automotive News Research&Data Center 的数据,Stellantis 集团今年第三季度在美国的销量同比下滑 20%,连续五个季度下滑,销量是自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标致雪铁龙集团合并以来的最低水平。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有观点认为,Stellantis 集团在北美市场的失利,与其高定价策略有关。此前,由于供需失衡,其高定价策略一度成功,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这一策略开始显露弊端。Stellantis 坚持高定价策略,拒绝下调车辆售价,导致库存积压和市场份额萎缩。根据 CoPilot 的数据,Stellantis 集团在 2019 年至 2024 年在美国的价格提高了 50%,远超同期 23% 的通货膨胀率。
而在中国市场,Stellantis 集团仅剩下的神龙汽车也表现不佳,今年上半年销量仅为 3.77 万辆,同比下滑 14.77%。
此外,Stellantis 旗下的 " 明珠 ",跑车 " 皇后 " 玛莎拉蒂也面临价量齐跌的窘境。据 Stellantis 的最新官方数据显示,玛莎拉蒂第三季度销量与 2023 年相比下降了 60%,年初至今的累计销量下降了 58.3%。而在中国市场,根据乘联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9 月玛莎拉蒂在中国市场的进口销量仅为 38 辆,同比暴跌 87%,在超豪华品牌中的跌幅最为惨烈。一些经销商已经开始打折卖车,有车型降价超 20 万元。
根据 Stellantis 集团财报,今年上半年,Stellantis 集团净营收约 850.17 亿欧元,同比下滑 14%,低于预期的 870 亿欧元;净利润约为 56.47 亿欧元,同比下滑 48%,低于预期的 69.7 亿欧元。此外,上半年 Stellantis 集团实现调整后经营利润 84.63 亿欧元,调整后经营利润率为 10%。细分市场来看,北美地区是主要贡献者,贡献了 84.63 亿欧元的营业利润中的一半以上。在亚洲市场,Stellantis 集团将中国、印度和亚太区合并统计,上半年营业利润仅 0.57 亿欧元。
在资本市场中,Stellantis 集团也颇显 " 失意 "。公开数据显示,11 月 20 日,Stellantis 集团的股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收盘报 12.85 美元,今年以来已下跌超过 40%,是华尔街资本市场上股价跌幅最大、表现最糟糕的老牌传统汽车制造商。
9 月 30 日,Stellantis 集团宣布下调 2024 年财务预期。Stellantis 集团表示,因全球汽车销量放缓,以及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竞争加剧,汽车行业的竞争形势有所加剧,预计 2024 年的营业利润率将下滑至 5.5% 至 7%;预计 2024 全年自由现金流预期将在 " 负 50 亿至负 100 亿 " 欧元之间。
此前刚宣布在 CEO 领导下进行组织变革
一系列高层职位出现变动
10 月 11 日,Stellantis 集团发布公告表示,计划对管理层组织进行调整。
Stellantis 集团 CEO 唐唯实将于 2026 年年初任期届满时卸任并退休。Stellantis 集团方面称,已正式启动 CEO 继任者遴选流程,遴选工作由集团董事会的一个专门委员会领导,并将于 2025 年第四季度完成。
除此之外,Stellantis 集团还宣布了一系列高层职位变动。
具体而言,Santo Ficili 被任命为玛莎拉蒂品牌和阿尔法 · 罗密欧品牌首席执行官,并进入集团全球执行委员会;Antonio Filosa 接替 Carlos Zarlenga 担任 Stellantis 集团北美区首席运营官,并继续担任 Jeep 品牌首席执行官;由安巴托(Jean-Philippe Imparato)接替 Uwe Hochgeschurtz 担任 Stellantis 集团欧洲区首席运营官,并继续担任集团 "Pro One 商用车业务 " 首席执行官一职;Uwe Hochgeschurtz 将离开 Stellantis 集团等。
在中国市场方面,奥立维被任命为 Stellantis 集团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并继续担任 "Stellantis 集团 - 零跑科技战略联盟 " 总负责人。Stellantis 集团中国区原首席运营官欧思铭被任命为 Stellantis 集团首席财务官,原首席财务官 Natalie Knight 将离开 Stellantis 集团。
" 为在动荡的全球环境中推动流程简化并提升组织绩效,Stellantis 集团宣布了有针对性的管理层组织变革,该变革立即生效。Stellantis 集团首席执行官唐唯实(Carlos Tavares)将带领新的团队加倍关注集团的核心重点业务,并正面迎接本行业所面临的全球性挑战。"Stellantis 集团方面表示。
" 与零跑汽车的合作不受影响 "
在中国市场,Stellantis 集团曾投放标致、雪铁龙和 Jeep 等品牌。2014 年,其合资企业神龙汽车(东风集团与 PSA 合资企业)销量达到 70.48 万辆的高峰,但随后销量开始下滑,到 2020 年仅剩 5 万辆。同时,长安 PSA 解体和广汽菲克破产进一步影响了 Stellantis 集团在华的业绩。
唐唯实认为,Stellantis 集团在中国市场不算成功的情况下,需要在华保持一定的曝光率," 要赢得中国市场,最好先获得一家中国发展较好的公司帮助 "。
Stellantis 集团还与零跑汽车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加速其电动化转型。2023 年 10 月,Stellantis 集团宣布将投资约 15 亿欧元,获得零跑汽车近 20% 的股份,并与零跑汽车共同成立 " 零跑国际(Leapmotor International)" 合资公司,Stellantis 集团持股 51%,零跑汽车持股 49%。该合资公司负责零跑汽车在全球(除大中华区外)的出口、销售以及当地制造业务。今年 5 月,Stellantis 集团与零跑汽车共同宣布,双方合资公司 " 零跑国际 " 已完成所有必要性审批,正式成立并开启运营。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资料图)
从产品来看,零跑国际首发的两款车型将是 A00 级新能源车 T03 和 B 级新能源 SUV C10,未来 3 年零跑国际还将陆续投放四款车。据了解,零跑国际的 KPI 为第一年不亏本、实现盈利,这将在电动化转型、业绩等方面为 Stellantis 集团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据了解,目前,零跑国际已在 13 个欧洲国家拥有超过 200 家经销商,目标是在 2025 年底前在欧洲设立 500 个销售点,并从今年第四季度起将业务扩展到亚太、中东、非洲和南美洲。
在唐唯实离职消息传出后,Stellantis 集团中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唐唯实从 Stellantis 集团的离开,不会影响到 Stellantis 集团和零跑汽车的合作。"
当前,Stellantis 集团正积极推进旗下 14 个品牌的电动化。其中就包括玛莎拉蒂。据悉,玛莎拉蒂目前正加速布局电动化,已推出纯电 SUV 格雷嘉车型。此外,GranCabrio 纯电敞篷跑车已完成首秀。根据规划,到 2025 年品牌将推出全部车型的电动版本,并在 2030 年实现整个品牌的 100% 电气化。
此外,近日 Stellantis 集团正式推出了 STLA Frame 车型平台,这是一款纯电动汽车原生的多能源平台。STLA Frame 平台旨在为 Stellantis 集团旗下的全尺寸皮卡、轻型商用车和 SUV 车型提供支持,搭载该平台的车辆首先将装备创新型的动力阵容,包括电池纯电动和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未来还可搭载内燃机、混合动力和氢能源动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