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高攀不起的费列罗,没人买了,欢迎阅读。
又是一年情人节,朋友圈里秀恩爱的秀恩爱,晒礼物的晒礼物——
各式毛绒玩具,化妆品,电子产品,还有近两年来人气飙升的黄金制品,更是炙手可热,迅速抢占情人节礼物市场。
但在琳琅满目的礼物中,曾经的 " 情人节硬通货 " ——费列罗,似乎很少看见了。
不仅身边购买且拿它送礼的人寥寥;在某些平台的费列罗购买页面上,还会看到有人提问:
" 情人节男友送我费列罗,是不是太小气了?"
" 送女朋友这个会不会显得小气?"
评论区有人回答:" 如果女朋友是小学生就不会显得小气。"
费列罗天猫旗舰店截图
曾经的 " 情人节顶流 " 费列罗,怎么沦落至此了?
01
有多少 90 后,
在情人节收到过费列罗?
记得第一次见到费列罗,是在小学,一位同学神气扬扬地拿了一大盘到班里。
金灿灿的方形礼盒中,装着一颗颗圆润的、铝箔纸包着的巧克力球,瞬间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目光。
" 是我姐姐收到的情人节礼物。"
彼时,费列罗仿佛是浪漫、高贵的代名词,也是情人节送给恋人的 " 最佳礼品 " 之一。
谁收到一大盘费列罗,就能成为羡煞旁人的对象。
情人节送巧克力的传统由来已久。上世纪 30 年代,一家叫 " 莫洛佐夫 " 的日本糖果公司,为自家产品打了一则广告:
" 将我们的精美盒装巧克力,作为情人节礼物送给你的爱侣。"
这起将 " 巧克力 " 和 " 情人节 " 联系起来的营销,从此引领了风向。
爱情电影《浓情巧克力》
各大巧克力品牌,纷纷打出与 " 浪漫爱情 " 有关的卖点。
德芙巧克力,英文名 DOVE,是 "DO YOU LOVE ME(你爱我吗)" 的字母缩写,且 "DOVE" 与 "LOVE" 仅一个字母之差。
相传它的背后,也有一个有关 " 初恋 " 的动人故事。
水滴形状的好时巧克力里,藏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爱的告白。
尽管竞争者众多,费列罗依然凭一己之力,在巧克力赛道占据了一席之地。
有数据显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玛氏(德芙和士力架的母公司)、费列罗、雀巢、好时、亿滋这五家跨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就接近了 80%;其中费列罗仅次于第一名玛氏。
1946 年诞生于意大利的费列罗(FERRERO ROCHER),与德芙一样,名字就带有爱情的含义。
FERRERO 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是 " 我爱你 ",对应的它的广告语为:" 只给最爱的人。"
费列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独特的外形。
一身金箔纸、独立包装的球形巧克力,一颗颗排列整齐,陈放在透明礼盒内。
一眼看上去," 金光 " 闪闪,从里到外透出些典雅高贵。
还有独特的心形包装,加深它和情人节的关联。
图源:费列罗微博
每一粒费列罗的顶端,都有一个椭圆形的标签,印着产品名和 " 源自意大利 " 的字样;
底部瓦楞状的多层托底,也为它更添了几分精致。
而其充满设计感的包装下,丰富的层次和用料,也能让它的消费者品尝到 " 多重口感 "。
一层榛子碎和牛奶巧克力混合的外衣,一层威化饼干,一层榛子味的巧克力酱,最中心还有一颗完整的榛子仁。
第一次吃时,你很有可能惊艳于它的口味:" 确实好吃!"
有人喜欢一口咬下去,感受多重口感和材料在口腔里的融合。
也有人喜欢一层一层分开吃,小心翼翼地品味每一层的不同风味。
这哪里是吃巧克力,这吃的分明是 " 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剥开我的心 " 的表白。
因此,一到各大节日,费列罗就会成为商场里的 " 金色招牌 "。
不只是情人节,春节时,堆得高高的 " 费列罗塔 ",也会吸引前来备年货的大人小孩的目光。
广东地区把费列罗叫做 " 金莎 "
尤其在广东,费列罗的销量甚佳,有网友统计,广东人民每年过年期间囤的费列罗,至少有上亿颗。
而就像珍贵的爱情,总是奢侈难得一样;昂贵的定价和定位,也给费列罗又渲染了几分可贵的色彩。
一方面,定价偏高,随随便便一盒送得出手的礼盒装,通常就是上百元。
图源:图虫创意
另一方面,费列罗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与屈臣氏达成合作,把后者作为橱窗展示。
通过和化妆品品类的搭配销售,无形中也抬高了费列罗的 " 身价 "。
有人爱它不单调的口味,有人爱它包装的华丽,有人爱它的价格贵、送礼有面子 ……
总之,当年的费列罗在许多人心目中,是有一些 " 高級奢侈 " 的滤镜在的。
02
" 翻车 " 的费列罗,
走下神坛?
近些年,费列罗的 " 金光 " 似乎有点黯淡。
根据百度指数显示,2012~2015 年间,每年的 2 月 14 日情人节之前,费列罗的指数加速飞涨,远超德芙、好时等同行,指数多次达到德芙的两倍。
而到 2016 年情人节,费列罗的百度指数仅为 3677,同比上年的 9294 下降 60.44%。
此后,费列罗的百度指数一路走低。
百度指数截图
从费列罗的市场份额变化中,亦可看出端倪。
2018 年,费列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 8.7%;到了 2021 年,这一数据下滑为 7.6%。
究其原因,跟这些年费列罗频频出现的 " 翻车事件 " 不无关系。
2022 年 4 月 15 日,我国海关总署提醒消费者:" 请立即停止购买、食用费列罗集团比利时阿尔隆工厂生产的相关巧克力产品。"
原因是 3、4 月份,欧美多国相继发生了 150 多例沙门氏菌疫情。
经过世界卫生组织经调查后发现,此疫情的感染源,就是费列罗集团阿尔隆工厂,于 2021 年 12 月和 2022 年 1 月生产的 " 健达牌巧克力 " 系列产品。
CCTV《第一时间》
而这些巧克力已经销往至少 113 个国家和地区。
同年 6 月,陕西一名男子在吃费列罗时发现蛆虫。
从他提供的视频中,可以看见巧克力上一条条蛆虫在蠕动。而这盒费列罗的保质期到今年 7 月 15 日,视频拍摄时尚在保质期内。
图片微博 @凤凰周刊
但面对消费者的投诉,费列罗客服给出的解决方法仅仅是:" 可以向公司申请一些产品,给到消费者(做赔偿)。"
这又唤醒了大众对于 " 费列罗事件 " 的回忆,这不是第一次有人从费列罗中吃出虫了。
2012 年时,就有媒体报道过,一位女生在男朋友七夕送的费列罗中吃出了虫子——其中 9 颗里 7 颗都有虫,最多的 1 颗里有 4 条虫。
2018 年,重庆的王女士在网上爆料称,自己买的费列罗巧克力上有蛆虫在爬,且剩下的巧克力均存在这种现象。
搜索发现,许许多多的网友曾有过 " 吃费列罗吃出虫子 " 的经历;同样的 " 惊吓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一次次重演。
这让喜欢吃费列罗的消费者,不仅胃里感到翻江倒海,更是从心里生出怀疑和失望。
" 是费列罗死忠粉,也没法继续爱下去的程度。"
类似的食品安全、卫生事件的频繁上演,劝退了一大批顾客;而费列罗常年没有创新,也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
加上这些年,巧克力赛道上的一些 " 异军突起 ",让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情人节送礼物的选择也变多了,恋人间未必要用巧克力表达爱意 ……
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致使费列罗走下神坛。
曾经在商场里引人注目的 " 费列罗塔 ",成了便利店或超市角落的 " 小透明 ",常常在最下面一排吃灰。
即使推出某些促销活动,它也不再是人们表达浪漫的最优选择了。
03
巧克力,凉凉了?
值得一提的是,费列罗的式微,也是巧克力行业现状的缩影。
屡屡 " 翻车 " 的巧克力不止费列罗,同行们也在接二连三地 " 拉低行业天花板 "。
今年 5 月," 全球糖果巨头 " 玛氏集团的日本公司突然宣布,将召回旗下 " 士力架 "301 万块产品,原因是 " 混入了玻璃片 "。
原来,有顾客反映食用其商品后牙齿脱落。经调查后发现,有一块长约 7 毫米的玻璃片混入其中,因此决定回收同一生产线所产出的商品。
与问题频出相对应的,是巧克力品牌们面对消费需求变化时,在产品创新上的停滞。
图源:图虫创意
一方面,人们表达爱意的方式越来越多种多样。
不再只有巧克力可以表达浪漫,一支口红、一瓶香水、一套化妆品、一个包包 …… 作为 " 情人节礼物 " 的可替代选择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近几年随着大众越来越注重健康," 无糖 " 概念兴起。
在不管是气泡水、还是奶茶、酸奶,都打出了 " 无蔗糖 ""0 添加糖 " 标签的当下," 甜到腻人 " 的巧克力越来越难让消费者 " 心安理得 " 地掏钱购买。
不过,大多数巧克力国际玩家并没有立刻反应,推出 " 与时俱进 " 的产品。相反,一些新品牌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在巨头林立中伺机撕开了一道口子。
比如 2019 年创立的每日黑巧,围绕 " 健康 " 的卖点,推出了一款宣称 " 可可含量高达 98%,并采用菊粉代替白砂糖 " 的巧克力产品。品牌上线一年后,成交额破亿元,迅速打响知名度。
其实,从 2015 年起,中国巧克力行业就开始迎来下挫,销售量整体呈现下滑。
凯度消费者指数曾调查发现,自 2015 年 3 月开始,在中国市场,巧克力品类的年渗透率以及购买频率都在持续下跌。
2020 年,中国巧克力零售市场规模较 2019 年缩水近 20 亿元。巨头们的市场份额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业内人士看来,同质化是当下巧克力品牌面临的共同困境:" 大都围绕产品原料、口味、口感做宣传,或者是限定场景的营销,并没有找到吸引年轻人的亮点。"
过去,节日、婚礼是巧克力的主要消费场景。每逢过节,超市商场里摆放的 " 巨型 " 巧克力装饰品和大规模促销活动,刺激着消费者的感官和购买欲。
近几年,线下商超大规模营销的减少,以及婚礼市场遇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巧克力的消费欲望,也间接导致巧克力销量的下滑。
此前,一则 " 好时要退出中国 " 的消息在市场上流传开。
虽然后来被辟谣,但有好时的前员工透露:" 好时中国的员工都被清退得差不多了 "," 几乎相当于倒闭 " 。
图源:好时巧克力微博
当曾经为巧克力巨头们打下江山的 " 甜蜜 ",成为了 " 负担 ",不知道巧克力将走向哪里。
可以确定的是,浪漫至死不渝,但不与时俱进、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终会过时。
或许,保持对消费者的真诚和敬畏,才是巧克力品牌的真正出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