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封杀杨丽萍的闹剧,该停了,欢迎阅读。
杨丽萍又被嘲了。
前段时间,一张舞蹈照片在互联网疯转。
照片中男舞者几乎不着寸缕,女舞者则穿着紧身薄纱,舞蹈动作亲密缠绵,引发了网友的一众质疑。
图源 @新浪热点
而这场表演,正是来自杨丽萍舞团的最新演出。
一石激起千层浪,矛头都指向了杨丽萍。
有人指责她毫无羞耻心、伤风败俗、借着艺术的名义耍流氓;
有人则更为愤怒地 " 呼吁 ",望有关部门处理一下。
这不是杨丽萍第一次遭受非议,多年来,她一直身处舆论漩涡的中心。
从艺术表演到个人生活,无不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从殿堂级舞蹈家到网友口中 " 伤风败俗 " 的人,被 " 看不上 " 的杨丽萍,还能在舞台上跳多久?
关于杨丽萍的孔雀舞,似乎从来就绕不开 " 尺度大 " 这一关键词。
早在今年六月,舞剧《孔雀》视频流出时,男舞者就被指责穿得太少。
画面里,她抱着怀里的男舞者,面露悲戚。两人的白纱纠缠在一起,缠绵悱恻却又沉重痛苦。
然而,因为近似于裸体的舞台妆造,这段视频在互联网上被曲解为别有用意的表达,遭受了一波骂名。
彼时的杨丽萍很快做出了回应:" 演员那时的造型是符合剧情的,男演员饰演的孔雀角色奉献出了全身的羽毛以获取女孔雀的自由。"
看过现场的观众也很快站出来替杨丽萍鸣不平——
在这段剧情里,观众们根本不会在意演员们穿的是什么,只会在意肢体艺术的极致表达。
但这并不妨碍所谓的 " 不雅造型 " 话题冲上热搜第一。
无独有偶,前不久,杨丽萍徒弟的一段孔雀舞也曾被逐帧解读。
舞蹈中,男女演员要表达孔雀之间的耳鬓厮磨,于是上身贴在一起展示亲密。
但到了部分网友的嘴里,这段表演变成了 " 贴身乱蹭 "、" 像上半身抽搐 "。
图源:肖蓉浩个人短视频平台
而在另一段舞蹈《春之祭》中,因为出现了男舞者被抚摸缠绕的画面,艺术再一次被断章取义:
" 女舞者直接用手摸男舞者私处。"
在有色眼镜的审视下,原本崇尚自然、超脱纯净的孔雀舞统统被打上了色情的烙印。
六十四岁的杨丽萍,也多次被骂 " 晚节不保 "、" 自毁前程 "。
试图将她拉下神坛的人们,似乎也并不满足于质疑杨丽萍的艺术表演,她的个人生活也常常成为茶余饭后绕不开的八卦。
两年前,杨丽萍曾在社交平台晒出一段吃火锅的视频,当时已六十一岁的她,一身素净,状态极佳。
但留言区里最高赞的评论之一却是: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所谓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
甚至有不少人直接否定了她的人生价值:这些都不值得,没有什么能比上女人能生一个自己的孩子。
而这样的审视,甚至细致到了杨丽萍的指甲。
为了能够模仿孔雀状态而留的长指甲,也成了杨丽萍的 " 罪状 " 之一。
只要有长指甲出现的画面,底下一定少不了冷嘲热讽:
" 这还怎么上厕所?"
" 为什么不用美甲贴?"
" 都是自我感动罢了!"
凡此种种,都让杨丽萍几乎成了互联网上的活靶子。
人们嘲笑她的 " 不食人间烟火 ",讥讽她没孩子没婚姻,又要用色情化的审视将她拽下神坛,让她 " 晚节不保 "。
可惜,杨丽萍从来就不为任何流言蜚语而停留。
图源:《鲁豫有约》
事实上,表演这类节目的舞蹈家并不在少数,但像杨丽萍这样备受关注的却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在于杨丽萍现象级的国民度。
这一切都要从她传奇般的前半生说起。
十三岁那年,杨丽萍被选进西双版纳州歌舞团,彼时的歌舞团常常要下乡演出,大部分时间里,她都和土地呆在一起。
也是那段时间,她仿佛听到了来自自然的呼唤。
她会 " 观察蚂蚁怎么搬家,感受花朵的绽放,聆听露水落地的声响,看一朵云如何飘散。"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孔雀。
孔雀开屏的瞬间,杨丽萍感受到了精神世界的震荡,她在那种无与伦比的美里确认了自己要奉献一生的事业:
" 为什么要舞蹈,不是为别的,是为了你的生命需要,你的生活里面存在这种感觉。"
她用舞蹈还原生命的足迹,用具象的肢体语言,重新建构起观众与自然的连接。
抱着这样的初心,杨丽萍在被调回到北京时感到了不适。
她不喜欢练功房刻板而繁琐的练习,常常觉得剧场离自然太过遥远,她更怀念自然中的一切。
也是在那些漫长的黑夜里,传奇诞生。
1986 年,一曲《雀之灵》横空出世,世人由此重新认识了孔雀。
图源:杨丽萍在 02 年赴法申博(上海世博会)晚会表演的《雀之灵》
取材自傣族传统的孔雀舞,却不像是过往舞蹈中仅以孔雀为符号意象。
在杨丽萍的演绎下,舞蹈动作都超出了形态模拟的范畴,完成了一场灵魂与自然的共振。
之后,她又创作出了诸多以孔雀为母题的经典作品,一次又一次地靠近自然本性,讲述生命美感。
图源《新闻当事人》
她不知疲倦地创作、舞蹈,日复一日地精进技艺,以极度严苛的方式对待自己的身体。
这一切,都像是在听从内心的感召。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 可能我上辈子就是孔雀吧。"
这部作品使她拿下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与编导一等奖,她带着这支舞蹈走上春晚,走上亚运会闭幕式,走上许许多多的舞台。
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孔雀公主。
图源:《我的时代和我》
此时的她,也没有满足于自己个人的爆红,即便登上春晚的舞台,即便在那个时代,打开电视都有多个频道同步播放《雀之灵》;
她还是放弃了在北京发展的机会,选择回到云南,成立歌舞团。
她走遍云南的村寨,从最原生态的交流里汲取灵感,让普通的村民们加入舞团,用原始的方式来表达天人合一。
这支大型舞蹈,被取名为《云南映象》。
多年前她观察到的自然与野性,都有了回响。
她曾说:" 艺术不是技巧,是生命的往来。"
对生命的敬畏化成艺术的呼唤,万物生灵都在她的舞蹈中复苏。
那时的她,堪称站在中国舞蹈届的巅峰。
事实上,无论这些年遭受何种争议,杨丽萍一直是正面回应的态度,且从来没有在舆论中迷失。
人们将她捧上神坛,说她的孔雀舞举世无双,她却望向更遥远的自然:" 其实孔雀舞很简单,人人都能跳。"
不是艺术家的自谦,是她最真实的想法——
本就是与自然共舞,又何谈什么登峰造极。
有人称赞她不老的容颜和始终挺拔的姿态,她摆摆手,拒绝了所谓年轻的赞美。
" 人总会衰老,走向死亡,谁也救不了你,但你的精神是年轻的,你的气息是美好的。
只要自己认为过得好,没有伤害其他人,就可以。望我们都能自在,如我。"
在谈论起因为跳舞而没要孩子是否可惜时,她的回答也云淡风轻:
" 她们的寄托对象不同,我的寄托的对象可能是舞蹈。
可能一朵花也是我的女儿,一棵树也是我的儿子,这样的一种天伦之乐。
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 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于世界,她始终像个旁观者,观察着天上地下的点点滴滴,然后把那些被捕捉到的细节融于舞蹈,一遍遍起跳。
即便遭受非议,她也依然坚持在办巡演,并且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对舞蹈的追求。
但同时,她也并不曲高和寡、自命清高。
她关心粮食和蔬菜,重视与舞蹈有关的一切,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推动着孔雀舞的发展,也甘愿为此走入世俗中。
舞团还没有盈利时,她找不到人投资,就卖了房子,倾家荡产给舞者发工资。
为了维持舞团运转,她去接广告、接代言、上综艺;
还参演了《射雕英雄传》,扮演恶毒阴狠的梅超风。
图源:《射雕英雄传》
每一次表演前,她也会细致关照到布景灯光走位,力求每一个角度都完美呈现。
无论外界如何解读,无论世俗如何非议,她都在坚持着自己的心之所向,坚持着精神上的追求。
没结婚、没孩子、没有世俗标准上的幸福元素,许多人说杨丽萍的人生不够圆满。
但回望她这一生,有热爱的事业,有亲近的自然,有以诚相待互为倚仗的舞团成员,也有丰盈自洽的内心。
这何尝不是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圆满?
这份冷静、坚定、拥有强大内核的力量,何尝不是对女性最好的鼓励。
无需被外界声音裹挟,无需被传统观念束缚,更不必非要走上标准的轨道。
如果人生是场马拉松,每个人都可以跑出自己的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