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封殺楊麗萍的鬧劇,該停了,歡迎閱讀。
楊麗萍又被嘲了。
前段時間,一張舞蹈照片在互聯網瘋轉。
照片中男舞者幾乎不着寸縷,女舞者則穿着緊身薄紗,舞蹈動作親密纏綿,引發了網友的一眾質疑。
圖源 @新浪熱點
而這場表演,正是來自楊麗萍舞團的最新演出。
一石激起千層浪,矛頭都指向了楊麗萍。
有人指責她毫無羞恥心、傷風敗俗、借着藝術的名義耍流氓;
有人則更為憤怒地 " 呼籲 ",望有關部門處理一下。
這不是楊麗萍第一次遭受非議,多年來,她一直身處輿論漩渦的中心。
從藝術表演到個人生活,無不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從殿堂級舞蹈家到網友口中 " 傷風敗俗 " 的人,被 " 看不上 " 的楊麗萍,還能在舞台上跳多久?
關于楊麗萍的孔雀舞,似乎從來就繞不開 " 尺度大 " 這一關鍵詞。
早在今年六月,舞劇《孔雀》視頻流出時,男舞者就被指責穿得太少。
畫面裡,她抱着懷裡的男舞者,面露悲戚。兩人的白紗糾纏在一起,纏綿悱恻卻又沉重痛苦。
然而,因為近似于裸體的舞台妝造,這段視頻在互聯網上被曲解為别有用意的表達,遭受了一波罵名。
彼時的楊麗萍很快做出了回應:" 演員那時的造型是符合劇情的,男演員飾演的孔雀角色奉獻出了全身的羽毛以獲取女孔雀的自由。"
看過現場的觀眾也很快站出來替楊麗萍鳴不平——
在這段劇情裡,觀眾們根本不會在意演員們穿的是什麼,只會在意肢體藝術的極致表達。
但這并不妨礙所謂的 " 不雅造型 " 話題衝上熱搜第一。
無獨有偶,前不久,楊麗萍徒弟的一段孔雀舞也曾被逐幀解讀。
舞蹈中,男女演員要表達孔雀之間的耳鬓厮磨,于是上身貼在一起展示親密。
但到了部分網友的嘴裡,這段表演變成了 " 貼身亂蹭 "、" 像上半身抽搐 "。
圖源:肖蓉浩個人短視頻平台
而在另一段舞蹈《春之祭》中,因為出現了男舞者被撫摸纏繞的畫面,藝術再一次被斷章取義:
" 女舞者直接用手摸男舞者私處。"
在有色眼鏡的審視下,原本崇尚自然、超脫純淨的孔雀舞統統被打上了色情的烙印。
六十四歲的楊麗萍,也多次被罵 " 晚節不保 "、" 自毀前程 "。
試圖将她拉下神壇的人們,似乎也并不滿足于質疑楊麗萍的藝術表演,她的個人生活也常常成為茶餘飯後繞不開的八卦。
兩年前,楊麗萍曾在社交平台曬出一段吃火鍋的視頻,當時已六十一歲的她,一身素淨,狀态極佳。
但留言區裡最高贊的評論之一卻是:
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所謂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
甚至有不少人直接否定了她的人生價值:這些都不值得,沒有什麼能比上女人能生一個自己的孩子。
而這樣的審視,甚至細致到了楊麗萍的指甲。
為了能夠模仿孔雀狀态而留的長指甲,也成了楊麗萍的 " 罪狀 " 之一。
只要有長指甲出現的畫面,底下一定少不了冷嘲熱諷:
" 這還怎麼上廁所?"
" 為什麼不用美甲貼?"
" 都是自我感動罷了!"
凡此種種,都讓楊麗萍幾乎成了互聯網上的活靶子。
人們嘲笑她的 " 不食人間煙火 ",譏諷她沒孩子沒婚姻,又要用色情化的審視将她拽下神壇,讓她 " 晚節不保 "。
可惜,楊麗萍從來就不為任何流言蜚語而停留。
圖源:《魯豫有約》
事實上,表演這類節目的舞蹈家并不在少數,但像楊麗萍這樣備受關注的卻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在于楊麗萍現象級的國民度。
這一切都要從她傳奇般的前半生說起。
十三歲那年,楊麗萍被選進西雙版納州歌舞團,彼時的歌舞團常常要下鄉演出,大部分時間裡,她都和土地呆在一起。
也是那段時間,她仿佛聽到了來自自然的呼喚。
她會 " 觀察螞蟻怎麼搬家,感受花朵的綻放,聆聽露水落地的聲響,看一朵雲如何飄散。"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孔雀。
孔雀開屏的瞬間,楊麗萍感受到了精神世界的震蕩,她在那種無與倫比的美裡确認了自己要奉獻一生的事業:
" 為什麼要舞蹈,不是為别的,是為了你的生命需要,你的生活裡面存在這種感覺。"
她用舞蹈還原生命的足迹,用具象的肢體語言,重新建構起觀眾與自然的連接。
抱着這樣的初心,楊麗萍在被調回到北京時感到了不适。
她不喜歡練功房刻板而繁瑣的練習,常常覺得劇場離自然太過遙遠,她更懷念自然中的一切。
也是在那些漫長的黑夜裡,傳奇誕生。
1986 年,一曲《雀之靈》橫空出世,世人由此重新認識了孔雀。
圖源:楊麗萍在 02 年赴法申博(上海世博會)晚會表演的《雀之靈》
取材自傣族傳統的孔雀舞,卻不像是過往舞蹈中僅以孔雀為符号意象。
在楊麗萍的演繹下,舞蹈動作都超出了形态模拟的範疇,完成了一場靈魂與自然的共振。
之後,她又創作出了諸多以孔雀為母題的經典作品,一次又一次地靠近自然本性,講述生命美感。
圖源《新聞當事人》
她不知疲倦地創作、舞蹈,日復一日地精進技藝,以極度嚴苛的方式對待自己的身體。
這一切,都像是在聽從内心的感召。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 可能我上輩子就是孔雀吧。"
這部作品使她拿下全國舞蹈比賽表演與編導一等獎,她帶着這支舞蹈走上春晚,走上亞運會閉幕式,走上許許多多的舞台。
成為了舉世矚目的孔雀公主。
圖源:《我的時代和我》
此時的她,也沒有滿足于自己個人的爆紅,即便登上春晚的舞台,即便在那個時代,打開電視都有多個頻道同步播放《雀之靈》;
她還是放棄了在北京發展的機會,選擇回到雲南,成立歌舞團。
她走遍雲南的村寨,從最原生态的交流裡汲取靈感,讓普通的村民們加入舞團,用原始的方式來表達天人合一。
這支大型舞蹈,被取名為《雲南映象》。
多年前她觀察到的自然與野性,都有了回響。
她曾說:" 藝術不是技巧,是生命的往來。"
對生命的敬畏化成藝術的呼喚,萬物生靈都在她的舞蹈中復蘇。
那時的她,堪稱站在中國舞蹈屆的巅峰。
事實上,無論這些年遭受何種争議,楊麗萍一直是正面回應的态度,且從來沒有在輿論中迷失。
人們将她捧上神壇,說她的孔雀舞舉世無雙,她卻望向更遙遠的自然:" 其實孔雀舞很簡單,人人都能跳。"
不是藝術家的自謙,是她最真實的想法——
本就是與自然共舞,又何談什麼登峰造極。
有人稱贊她不老的容顏和始終挺拔的姿态,她擺擺手,拒絕了所謂年輕的贊美。
" 人總會衰老,走向死亡,誰也救不了你,但你的精神是年輕的,你的氣息是美好的。
只要自己認為過得好,沒有傷害其他人,就可以。望我們都能自在,如我。"
在談論起因為跳舞而沒要孩子是否可惜時,她的回答也雲淡風輕:
" 她們的寄托對象不同,我的寄托的對象可能是舞蹈。
可能一朵花也是我的女兒,一棵樹也是我的兒子,這樣的一種天倫之樂。
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 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
于世界,她始終像個旁觀者,觀察着天上地下的點點滴滴,然後把那些被捕捉到的細節融于舞蹈,一遍遍起跳。
即便遭受非議,她也依然堅持在辦巡演,并且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對舞蹈的追求。
但同時,她也并不曲高和寡、自命清高。
她關心糧食和蔬菜,重視與舞蹈有關的一切,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推動着孔雀舞的發展,也甘願為此走入世俗中。
舞團還沒有盈利時,她找不到人投資,就賣了房子,傾家蕩產給舞者發工資。
為了維持舞團運轉,她去接廣告、接代言、上綜藝;
還參演了《射雕英雄傳》,扮演惡毒陰狠的梅超風。
圖源:《射雕英雄傳》
每一次表演前,她也會細致關照到布景燈光走位,力求每一個角度都完美呈現。
無論外界如何解讀,無論世俗如何非議,她都在堅持着自己的心之所向,堅持着精神上的追求。
沒結婚、沒孩子、沒有世俗标準上的幸福元素,許多人說楊麗萍的人生不夠圓滿。
但回望她這一生,有熱愛的事業,有親近的自然,有以誠相待互為倚仗的舞團成員,也有豐盈自洽的内心。
這何嘗不是一種超脫于世俗的圓滿?
這份冷靜、堅定、擁有強大内核的力量,何嘗不是對女性最好的鼓勵。
無需被外界聲音裹挾,無需被傳統觀念束縛,更不必非要走上标準的軌道。
如果人生是場馬拉松,每個人都可以跑出自己的曠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