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社会经验:探秘扬州漆器文物“医院”:汉代漆器在这里重现华彩,欢迎阅读。
现代快报讯(记者 顾潇)漆器在古代就是奢侈品,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深埋地下上千年后却如豆腐一样脆弱。为了让这些明珠能华彩再现,10 年来扬州文博工作者们 " 妙手回春 ",保护修复竹木漆器文物 2000 余件。12 月 8 日,将有 100 件套的精品竹木漆器在扬州博物馆展出。
" 这个文物在全国都很难看到,非常有研究价值。"12 月 7 日,在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扬州工作站成立十周年文物保护成果展上,南京博物院考古所副所长李则斌对一件折叠漆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件小巧的漆几折叠后像一个 "L" 形,打开后平面呈 " 凹 " 形,展开内藏的四足后漆几就可以站立。这款折叠漆几造型独特,形制在国内非常罕见。
△折叠漆几 受访者供图
" 有人说这个看起来像个马桶,但其实是一款可以方便户外携带的小几。" 李则斌告诉记者,漆器在当时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在汉代《盐铁论》中就有记载‘一文杯得铜杯十’,就是一只漆耳杯相当于十只青铜杯。" 折叠漆几出土于扬州西湖高南汉墓,当时出土了竹木漆器 319 件(套),可见墓主人当时的生活非常奢侈。
" 扬州漆器历史悠久,特别是汉代漆器,既有江南地区的温婉细腻,又蕴含着战国楚文化的华丽厚重,气韵灵动、美不胜收。" 扬州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子尧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扬州地区墓葬遗址众多,出土木漆器数量丰富,是收藏展示、研究保护木漆器文物的重要实物区網域之一。2013 年,作为地下埋藏汉代木漆器的重镇扬州,挂牌成立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扬州工作站。
△ 600 多平方米半地下的工作站里放满了正在修复的漆器文物
600 多平方米半地下的工作站,几乎与外界隔绝,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湿度和温度,这里大部分空间都被一个个水箱占据,这些是为木漆器 " 病号 " 定做的水箱,饱水的木漆器浸泡在特殊药品中,等待时间,慢慢将水分置换出来。
△正在修复中的漆器
出土木漆器的修复,大多需要经过清洗、脱水加固、整形、修复、封护、验收、包装等过程,最后移交入库。脱水加固,是修复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木漆器属于有机质类文物,在长期饱水的状态下,像豆腐一样软,并且糟朽严重,所以需要特殊的药品将其中的水分置换出来,对其加固。" 王子尧告诉记者,脱水这一环节要占到至少 2-3 年的时间。
△彩绘云气鸟兽人物纹漆面罩
基本恢复到原先的形状后,要将漆器碎片拼好,再将其缺失的部分补全,上漆抛光。随后的彩绘和贴金箔两项工作,是最考验眼力、笔力、腦力、耐心与专业性的。由于修复时尽可能使用 " 原材料 "" 原工艺 " 的传统修复工艺,仅使用生漆、瓦灰、植物颜料、矿物颜料,所以在材料色彩的控制上,存在极多的不可控因素。据负责彩绘的杨晖介绍,在调制颜色时都要尝试好几遍。
△银釦金银箔贴饰云气鸟兽纹漆奁
而过敏是每位漆器文物修复师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我们几个人都对大漆过敏,有的是手蜕皮,有的是起红疹子,更严重的是脸肿,需要吃药打针才行。" 杨晖告诉记者,天然漆液会引起的急性皮炎,造成皮肤红肿、奇痒,甚至水泡溃烂。
△文物修复工作人员在清洗漆器 受访者供图
正是这些文物工作者们十年如一日埋头修复,让这些深埋地下上千年的竹木漆器得以片羽重光、华彩再现。记者了解到,十年来,扬州工作站现保护修复竹木漆器文物 2000 余件,带动了扬州当地乃至江苏地区木漆器保护的发展。
(校对 张静超 编辑 陈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