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探秘揚州漆器文物“醫院”:漢代漆器在這裡重現華彩,歡迎閱讀。
現代快報訊(記者 顧潇)漆器在古代就是奢侈品,是中國傳統工藝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但深埋地下上千年後卻如豆腐一樣脆弱。為了讓這些明珠能華彩再現,10 年來揚州文博工作者們 " 妙手回春 ",保護修復竹木漆器文物 2000 餘件。12 月 8 日,将有 100 件套的精品竹木漆器在揚州博物館展出。
" 這個文物在全國都很難看到,非常有研究價值。"12 月 7 日,在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揚州工作站成立十周年文物保護成果展上,南京博物院考古所副所長李則斌對一件折疊漆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件小巧的漆幾折疊後像一個 "L" 形,打開後平面呈 " 凹 " 形,展開内藏的四足後漆幾就可以站立。這款折疊漆幾造型獨特,形制在國内非常罕見。
△折疊漆幾 受訪者供圖
" 有人說這個看起來像個馬桶,但其實是一款可以方便戶外攜帶的小幾。" 李則斌告訴記者,漆器在當時價值也是非常高的," 在漢代《鹽鐵論》中就有記載‘一文杯得銅杯十’,就是一只漆耳杯相當于十只青銅杯。" 折疊漆幾出土于揚州西湖高南漢墓,當時出土了竹木漆器 319 件(套),可見墓主人當時的生活非常奢侈。
" 揚州漆器歷史悠久,特别是漢代漆器,既有江南地區的溫婉細膩,又蘊含着戰國楚文化的華麗厚重,氣韻靈動、美不勝收。" 揚州博物館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王子堯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揚州地區墓葬遺址眾多,出土木漆器數量豐富,是收藏展示、研究保護木漆器文物的重要實物區網域之一。2013 年,作為地下埋藏漢代木漆器的重鎮揚州,挂牌成立了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揚州工作站。
△ 600 多平方米半地下的工作站裡放滿了正在修復的漆器文物
600 多平方米半地下的工作站,幾乎與外界隔絕,一直保持着穩定的溼度和溫度,這裡大部分空間都被一個個水箱占據,這些是為木漆器 " 病号 " 定做的水箱,飽水的木漆器浸泡在特殊藥品中,等待時間,慢慢将水分置換出來。
△正在修復中的漆器
出土木漆器的修復,大多需要經過清洗、脫水加固、整形、修復、封護、驗收、包裝等過程,最後移交入庫。脫水加固,是修復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木漆器屬于有機質類文物,在長期飽水的狀态下,像豆腐一樣軟,并且糟朽嚴重,所以需要特殊的藥品将其中的水分置換出來,對其加固。" 王子堯告訴記者,脫水這一環節要占到至少 2-3 年的時間。
△彩繪雲氣鳥獸人物紋漆面罩
基本恢復到原先的形狀後,要将漆器碎片拼好,再将其缺失的部分補全,上漆抛光。随後的彩繪和貼金箔兩項工作,是最考驗眼力、筆力、腦力、耐心與專業性的。由于修復時盡可能使用 " 原材料 "" 原工藝 " 的傳統修復工藝,僅使用生漆、瓦灰、植物顏料、礦物顏料,所以在材料色彩的控制上,存在極多的不可控因素。據負責彩繪的楊晖介紹,在調制顏色時都要嘗試好幾遍。
△銀釦金銀箔貼飾雲氣鳥獸紋漆奁
而過敏是每位漆器文物修復師都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 我們幾個人都對大漆過敏,有的是手蛻皮,有的是起紅疹子,更嚴重的是臉腫,需要吃藥打針才行。" 楊晖告訴記者,天然漆液會引起的急性皮炎,造成皮膚紅腫、奇癢,甚至水泡潰爛。
△文物修復工作人員在清洗漆器 受訪者供圖
正是這些文物工作者們十年如一日埋頭修復,讓這些深埋地下上千年的竹木漆器得以片羽重光、華彩再現。記者了解到,十年來,揚州工作站現保護修復竹木漆器文物 2000 餘件,帶動了揚州當地乃至江蘇地區木漆器保護的發展。
(校對 張靜超 編輯 陳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