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非你不可,演员如何跳出代餐怪圈?,欢迎阅读。
"
作品应以质取胜,而非打数量战。一次有效表演的赋能,远胜于多次无效刷脸。用长期主义思维经营表演道路,把控好节奏且持续蓄力,风一来,便能扶摇直上。
"
内娱鏖战轮番上演,聚光灯下宠儿更新换代的速度超过想象。尤其每每有作品面世就要接受大众审判的演员们,围绕其左右的危与机时常化为炸弹,激起社交场的阵阵浪潮。
最近,# 内娱无代餐的演员 #的话题在微博引发热议,评论区几乎清一色的粉丝安利彩虹屁,从全方位列举实绩到强调偶像在圈里的独特性,恨不得把对正主 " 泰酷辣 " 的膜拜打上公屏。但除掉粉丝滤镜," 无代餐 " 的含金量如何,恐怕见仁见智。
作为舆论交锋焦点的演员,俨然变成一只股票,操控涨跌行情的话语权交由旁人。不进则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每人选择的生存之道之利弊渐显,辩证了代餐反噬并非伪命题,也揭露出代餐演员指向的双面性。
而当我们讨论代餐演员这一话题时,注定绕不开跟演员和行业关联的内外因,以及由代餐衍生出的演员生态 A/B 面所引发的思考。譬如,演员该怎样自我经营构建护城河,做到无可替代?
非你莫属,跟替代性挂钩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泛娱乐时代,pick 可选项变多,致使粉丝忠诚度松动,演员所处的生存环境不确定性与日俱增。当饭圈 " 非你不可 " 的信仰瓦解,爬墙时有发生,意味着代餐演员被抛弃的潜在风险正在放大。
代餐的内核,指涉的是可替代性。由此分化出的可替代性强弱,造成了代餐演员与非代餐演员的分野。纵观内娱演员市场,容易沦为代餐的演员,大都有戏路窄化的共性。
他们停留于某一赛道,穿行于底色相近的剧作,换上不同的妆造演绎趋同的人物,谈着或甜或虐的恋爱。角色的单一性只能被粉丝强行安利,最后以信息茧房内外群体的口水战收场。
停留舒适区,从表演惯性思维而言固然 " 安全 ",但 " 专业户 " 的标签一旦贴牢,就有可能转变为伤害演员表演生命力的利刃。千人一面的演技,削弱了演员的竞争力,容易使其成为代餐大队中的一员。
演员可替代性强,究其原因,一方面跟个人选择有关。要么是因为现阶段演技不过硬可选择余地小,变成影视流水线产品的一环;要么缺乏突破的勇气,深知自身长短板,不敢承担将触角伸向其他领網域的试错风险,因而丧失自我迭代的机会;又或者在内卷裹挟下,投身红海市场走上跟风路线。
哪怕是内娱霸总鼻祖、曾是古早现偶剧收视灵药的张翰,都会因囿于舒适区遭到口碑重创。《东八区的先生们》里张翰油腻且充满男性凝视意味的表演引发群嘲,可见江山不易守。
另一方面,影视项目运转过程中的风控环节也在左右着一些演员的表演轨迹,以致于他们在行业中处于被动位置益加凸显。由于大多数人没有绝对话语权,不得不陷入因为某个角色出彩而被打上的标签烙印,在同质化角色中循环。
有进取心的演员和主打安稳策略的制片方之间的会出现想法错位,而前者为了生存所做的一定程度的妥协,无形中加固了大众对演员的刻板印象,甚至产生某些故步自封的误解。
无论主动抑或被动成为代餐,这类演员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事业天花板有限。若项目出现变数,他们容易变成事件的 " 牺牲品 "。有些演员也许不太缺戏拍,却不代表不可替代性强,这更多归功于其经纪公司实力和优于竞争对手的性价比。
反观那些真正难被替代的演员,都有本领傍身。不是交出过破圈代表角色或转型成功的,就是拥有变色龙式演技和个人特色鲜明且撞型概率较低。简而言之,专业方面的剧抛脸和外形气质的独树一帜,铸就了非代餐演员的杀手锏。
可同时驾驭硬核悬疑剧、都市生活流剧等多元化题材的张颂文、秦昊、张译、雷佳音,堪称现实主义影视作品的代言人。他们精湛的演技与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塑造角色起到极大加持,表演兼具深度广度,搭建起与大众共情的桥梁,使高启强、龚彪、安欣、周秉昆等诸多灌注幽微人性的经典角色深入人心。
实力派剧抛脸里,还有以孙俪、殷桃、宋佳、海清等人为代表的中女力量。毋庸置疑的专业水准和国剧权威奖杯在手,支撑起不可替代性,让她们稳居金字塔顶端。
除了行业中坚力量的中生代,一些转型成功的 85 后、90 后演员也开启了事业第二曲线而进一步巩固地位。赵丽颖去年首次触电农村剧《幸福到万家》、商战剧《风吹半夏》,交出优异成绩。陈晓近两年游走在古装、都市、刑侦、年代、主旋律等题材,不断解锁新形象证明演技,用多部反响不俗的作品成功突围。
杨洋、李现、白宇,都曾经历流量高峰期,但没有被光环束缚,而是主动拓宽戏路构建核心竞争力,避免被动转型带来的阵痛,扭转了外界审视的风向,收割路人好感。积淀的閱聽人基础,助其提升市场号召力和口碑,擦亮演员招牌。
此外,非代餐演员里还有一类,即 " 特色派 "。异網域风情盛世美颜的迪丽热巴、如天仙般超凡脱俗的刘亦菲、散发女子力的健身达人金晨、浑然天成的 "BKing" 王鹤棣,皆具有某方面的独特魅力,暂时难以取代。
强烈的个人色彩,帮他们在某些影视项目的选角阶段赢在起跑线上,尤其在一些特定题材中具备出演的先发优势。比如金晨跟青春竞技剧《炽道》里的体育助教罗娜形神贴合,王鹤棣跟《苍兰诀》的东方青苍因完美合体相互成就。
构建护城河的 " 功守道 "
提到不可替代性,通常会联想到演员的辨识度,指的是他们在观众腦海中留下了哪些记忆点,也可理解为大众基于对演员的印象提炼出的关键词标签。然而,在经纪公司打造的人设与真实的反差,和影视作品中展示的角色特质共同作用下,逐渐模糊了辨识度的指向。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有辨识度的演员不能完全划入非代餐的范畴。毕竟,首先是业务能力,其次才是颜值之类的附加项。同样的,流量人气和所谓 " 实绩 " 有时候与不可替代性也并非绝对正相关——比如主旋律正剧,有演技的年轻演员比一些表演版图较固化的流量生更有担主的机会。
代餐与非代餐演员的优劣势,显而易见。在半永久古装、天选古装人等称赞的反面,实则演员有被定型的隐患。代餐演员成为资本码盘影视项目的 " 工具人 ",承载着资方为完成 KPI 的美好愿景。当商业效应让位于艺术价值,演员的自主创作空间多少会被压缩,不乏发生无效表演的情况。
而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的演员,既打破了外界评判体系的沉锚效应,不设限的戏路提高了大众对他们荧屏亮相的期待值,还通过多种尝新途径完成自我挑战并引领行业风向,成就高质量演员之路。
秦昊从电影转战网剧,用实力消弭跨屏的水土不服。《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三部剧推动悬疑剧走向精品化与全民化、甚至出海,为视频平台剧场运营和营收助力,并用大放异彩的演技征服观众,成为剧作口碑保障——即便同样演悬疑剧,他也能在螺狮壳里做道场,赋予每个角色专属的灵魂。
可见某类剧 " 专业户 ",对于安于一隅的演员,会加速代餐化。但对勇于探索的演员,反而是成为垂类剧王牌的基石和事业进阶的跳板。
凭《我的前半生》人设并不讨喜的男二触底反弹的雷佳音,在爆款剧《人世间》挑大梁,掀起严肃文学 IP 影视改编的热潮,使底蕴深厚的文学作品超越时空壁垒重新焕发价值,与当代人同频共振。
影剧开花的张译,不仅能诠释丧燃小人物,也能演绎非脸谱化的平民英雄,《狂飙》大爆让他跻身 " 叔圈 101",被赞宝藏演员。中女阵营里的种子选手孙俪、刘亦菲,或点燃古装大女主宫斗剧和都市女性职场剧的井喷红利,或跳出套路、将古装剧与历史思潮接轨。
从一定意义而言,非代餐演员大都对行业发展能起到积极意义,在内容端树立标杆示范,在渠道端激活变现路径,提振产业链上下游。并通过演员 + 作品的互哺闭环,在重塑一个个角色中,升华自我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代餐和非代餐演员并非泾渭分明,两者转化的方法蕴藏在演员生态迭代的轨迹里。
一般来说,除了少数 " 天降紫微星 ",演员实现不可替代性需经历量变到质变。因此,从时间维度看,演员构建护城河,关键在于结合自身优势审时度势规划戏路,由此也折射出其对自我经营的攻守策略。
找到跟自身契合的角色作为突破口,在市场站稳脚跟后有的放矢拓宽表演边界,尽量展示演员多面性,主动出击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向外界证明自己的不可替代。同时,演员要融入生活的大课堂,从烟火人间汲取创作养分,用时光淬炼演技,夯实安身立命之本。
同时,不要怕被观众遗忘,作品应以质取胜,而非打数量战。一次有效表演的赋能,远胜于多次无效刷脸。用长期主义思维经营表演道路,把控好节奏且持续蓄力,风一来,便能扶摇直上。
将每次洗牌或谷底视为脱胎换骨的契机,冲破事业瓶颈、开辟新空间,用优质作品积累不可替代性,正是演员挣脱代餐枷锁的法门。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