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非你不可,演員如何跳出代餐怪圈?,歡迎閱讀。
"
作品應以質取勝,而非打數量戰。一次有效表演的賦能,遠勝于多次無效刷臉。用長期主義思維經營表演道路,把控好節奏且持續蓄力,風一來,便能扶搖直上。
"
内娛鏖戰輪番上演,聚光燈下寵兒更新換代的速度超過想象。尤其每每有作品面世就要接受大眾審判的演員們,圍繞其左右的危與機時常化為炸彈,激起社交場的陣陣浪潮。
最近,# 内娛無代餐的演員 #的話題在微博引發熱議,評論區幾乎清一色的粉絲安利彩虹屁,從全方位列舉實績到強調偶像在圈裡的獨特性,恨不得把對正主 " 泰酷辣 " 的膜拜打上公屏。但除掉粉絲濾鏡," 無代餐 " 的含金量如何,恐怕見仁見智。
作為輿論交鋒焦點的演員,俨然變成一只股票,操控漲跌行情的話語權交由旁人。不進則退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于頭頂,每人選擇的生存之道之利弊漸顯,辯證了代餐反噬并非偽命題,也揭露出代餐演員指向的雙面性。
而當我們讨論代餐演員這一話題時,注定繞不開跟演員和行業關聯的内外因,以及由代餐衍生出的演員生态 A/B 面所引發的思考。譬如,演員該怎樣自我經營構建護城河,做到無可替代?
非你莫屬,跟替代性挂鉤
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泛娛樂時代,pick 可選項變多,致使粉絲忠誠度松動,演員所處的生存環境不确定性與日俱增。當飯圈 " 非你不可 " 的信仰瓦解,爬牆時有發生,意味着代餐演員被抛棄的潛在風險正在放大。
代餐的内核,指涉的是可替代性。由此分化出的可替代性強弱,造成了代餐演員與非代餐演員的分野。縱觀内娛演員市場,容易淪為代餐的演員,大都有戲路窄化的共性。
他們停留于某一賽道,穿行于底色相近的劇作,換上不同的妝造演繹趨同的人物,談着或甜或虐的戀愛。角色的單一性只能被粉絲強行安利,最後以信息繭房内外群體的口水戰收場。
停留舒适區,從表演慣性思維而言固然 " 安全 ",但 " 專業戶 " 的标籤一旦貼牢,就有可能轉變為傷害演員表演生命力的利刃。千人一面的演技,削弱了演員的競争力,容易使其成為代餐大隊中的一員。
演員可替代性強,究其原因,一方面跟個人選擇有關。要麼是因為現階段演技不過硬可選擇餘地小,變成影視流水線產品的一環;要麼缺乏突破的勇氣,深知自身長短板,不敢承擔将觸角伸向其他領網域的試錯風險,因而喪失自我迭代的機會;又或者在内卷裹挾下,投身紅海市場走上跟風路線。
哪怕是内娛霸總鼻祖、曾是古早現偶劇收視靈藥的張翰,都會因囿于舒适區遭到口碑重創。《東八區的先生們》裡張翰油膩且充滿男性凝視意味的表演引發群嘲,可見江山不易守。
另一方面,影視項目運轉過程中的風控環節也在左右着一些演員的表演軌迹,以致于他們在行業中處于被動位置益加凸顯。由于大多數人沒有絕對話語權,不得不陷入因為某個角色出彩而被打上的标籤烙印,在同質化角色中循環。
有進取心的演員和主打安穩策略的制片方之間的會出現想法錯位,而前者為了生存所做的一定程度的妥協,無形中加固了大眾對演員的刻板印象,甚至產生某些故步自封的誤解。
無論主動抑或被動成為代餐,這類演員的抗風險能力較弱,事業天花板有限。若項目出現變數,他們容易變成事件的 " 犧牲品 "。有些演員也許不太缺戲拍,卻不代表不可替代性強,這更多歸功于其經紀公司實力和優于競争對手的性價比。
反觀那些真正難被替代的演員,都有本領傍身。不是交出過破圈代表角色或轉型成功的,就是擁有變色龍式演技和個人特色鮮明且撞型概率較低。簡而言之,專業方面的劇抛臉和外形氣質的獨樹一幟,鑄就了非代餐演員的殺手锏。
可同時駕馭硬核懸疑劇、都市生活流劇等多元化題材的張頌文、秦昊、張譯、雷佳音,堪稱現實主義影視作品的代言人。他們精湛的演技與豐富的人生閱歷為塑造角色起到極大加持,表演兼具深度廣度,搭建起與大眾共情的橋梁,使高啟強、龔彪、安欣、周秉昆等諸多灌注幽微人性的經典角色深入人心。
實力派劇抛臉裡,還有以孫俪、殷桃、宋佳、海清等人為代表的中女力量。毋庸置疑的專業水準和國劇權威獎杯在手,支撐起不可替代性,讓她們穩居金字塔頂端。
除了行業中堅力量的中生代,一些轉型成功的 85 後、90 後演員也開啟了事業第二曲線而進一步鞏固地位。趙麗穎去年首次觸電農村劇《幸福到萬家》、商戰劇《風吹半夏》,交出優異成績。陳曉近兩年遊走在古裝、都市、刑偵、年代、主旋律等題材,不斷解鎖新形象證明演技,用多部反響不俗的作品成功突圍。
楊洋、李現、白宇,都曾經歷流量高峰期,但沒有被光環束縛,而是主動拓寬戲路構建核心競争力,避免被動轉型帶來的陣痛,扭轉了外界審視的風向,收割路人好感。積澱的閱聽人基礎,助其提升市場号召力和口碑,擦亮演員招牌。
此外,非代餐演員裡還有一類,即 " 特色派 "。異網域風情盛世美顏的迪麗熱巴、如天仙般超凡脫俗的劉亦菲、散發女子力的健身達人金晨、渾然天成的 "BKing" 王鶴棣,皆具有某方面的獨特魅力,暫時難以取代。
強烈的個人色彩,幫他們在某些影視項目的選角階段赢在起跑線上,尤其在一些特定題材中具備出演的先發優勢。比如金晨跟青春競技劇《熾道》裡的體育助教羅娜形神貼合,王鶴棣跟《蒼蘭訣》的東方青蒼因完美合體相互成就。
構建護城河的 " 功守道 "
提到不可替代性,通常會聯想到演員的辨識度,指的是他們在觀眾腦海中留下了哪些記憶點,也可理解為大眾基于對演員的印象提煉出的關鍵詞标籤。然而,在經紀公司打造的人設與真實的反差,和影視作品中展示的角色特質共同作用下,逐漸模糊了辨識度的指向。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有辨識度的演員不能完全劃入非代餐的範疇。畢竟,首先是業務能力,其次才是顏值之類的附加項。同樣的,流量人氣和所謂 " 實績 " 有時候與不可替代性也并非絕對正相關——比如主旋律正劇,有演技的年輕演員比一些表演版圖較固化的流量生更有擔主的機會。
代餐與非代餐演員的優劣勢,顯而易見。在半永久古裝、天選古裝人等稱贊的反面,實則演員有被定型的隐患。代餐演員成為資本碼盤影視項目的 " 工具人 ",承載着資方為完成 KPI 的美好願景。當商業效應讓位于藝術價值,演員的自主創作空間多少會被壓縮,不乏發生無效表演的情況。
而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的演員,既打破了外界評判體系的沉錨效應,不設限的戲路提高了大眾對他們熒屏亮相的期待值,還通過多種嘗新途徑完成自我挑戰并引領行業風向,成就高質量演員之路。
秦昊從電影轉戰網劇,用實力消弭跨屏的水土不服。《無證之罪》《隐秘的角落》《漫長的季節》三部劇推動懸疑劇走向精品化與全民化、甚至出海,為視頻平台劇場運營和營收助力,并用大放異彩的演技征服觀眾,成為劇作口碑保障——即便同樣演懸疑劇,他也能在螺獅殼裡做道場,賦予每個角色專屬的靈魂。
可見某類劇 " 專業戶 ",對于安于一隅的演員,會加速代餐化。但對勇于探索的演員,反而是成為垂類劇王牌的基石和事業進階的跳板。
憑《我的前半生》人設并不讨喜的男二觸底反彈的雷佳音,在爆款劇《人世間》挑大梁,掀起嚴肅文學 IP 影視改編的熱潮,使底蘊深厚的文學作品超越時空壁壘重新煥發價值,與當代人同頻共振。
影劇開花的張譯,不僅能诠釋喪燃小人物,也能演繹非臉譜化的平民英雄,《狂飙》大爆讓他跻身 " 叔圈 101",被贊寶藏演員。中女陣營裡的種子選手孫俪、劉亦菲,或點燃古裝大女主宮鬥劇和都市女性職場劇的井噴紅利,或跳出套路、将古裝劇與歷史思潮接軌。
從一定意義而言,非代餐演員大都對行業發展能起到積極意義,在内容端樹立标杆示範,在渠道端激活變現路徑,提振產業鏈上下遊。并通過演員 + 作品的互哺閉環,在重塑一個個角色中,升華自我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代餐和非代餐演員并非泾渭分明,兩者轉化的方法蘊藏在演員生态迭代的軌迹裡。
一般來說,除了少數 " 天降紫微星 ",演員實現不可替代性需經歷量變到質變。因此,從時間維度看,演員構建護城河,關鍵在于結合自身優勢審時度勢規劃戲路,由此也折射出其對自我經營的攻守策略。
找到跟自身契合的角色作為突破口,在市場站穩腳跟後有的放矢拓寬表演邊界,盡量展示演員多面性,主動出擊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向外界證明自己的不可替代。同時,演員要融入生活的大課堂,從煙火人間汲取創作養分,用時光淬煉演技,夯實安身立命之本。
同時,不要怕被觀眾遺忘,作品應以質取勝,而非打數量戰。一次有效表演的賦能,遠勝于多次無效刷臉。用長期主義思維經營表演道路,把控好節奏且持續蓄力,風一來,便能扶搖直上。
将每次洗牌或谷底視為脫胎換骨的契機,衝破事業瓶頸、開辟新空間,用優質作品積累不可替代性,正是演員掙脫代餐枷鎖的法門。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