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提高个税起征点、保障年轻人住房……盘点宗庆后那些“接地气”的建议,欢迎阅读。
2 月 25 日,娃哈哈集团官方微博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得主,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改革开放 40 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代表大会代表,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4 年 2 月 25 日 10 时 30 分逝世,享年 79 岁。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的多个议案都被评价 " 接地气 ":例如取消汽车限购限行、降低高铁票价、培养家庭困难学子、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打击网络谣言等。叶檀财经创始人、华鑫股份首席经济学家叶檀曾经评价宗庆后的议案 " 认真、清醒、理性 "。
建议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提高员工忠诚度
2011 年 3 月 2 日,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宗庆后做客中国经济网,对国有企业全员持股、中小企业应进一步减负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表示,全员持股可以充分调动国有企业积极性。
宗庆后说:" 什么是全员持股呢?包括国有企业的转制上市也没有解决问题,因为我们是实行全员持股的,每个员工都是股东,既是员工也是主人,对企业的忠诚度方面,我觉得这是一个促进作用。而且表现好可以升,表现不好可以降,竞争为主线。如果把国有企业转制的话,全员持股,按照职能大小给他一定的股份,这样的话,就可以把国有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可能会经营的更好。"
据悉,娃哈哈集团在 2010 年上半年和 2011 年上半年调整了员工工资,提高了 20%,并且给很多员工解决了住房问题。对此,宗庆后表示企业只有与员工共享成果,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我们把企业的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我们的员工在当地的收入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员工就把自己当做企业的主人,他的忠诚度也会很高,也会负责任。这样,企业效益就出来了。"
应该保障年轻人一个家庭一套经济适用房
关注实体经济发展的背后,其实离不开老百姓的吃穿住行。自 2010 年到 2016 年的七年间,宗庆后的两会建议和议案提及最多的当属房地产,话题涉及年轻一代住房、调控房价及土地供应等多角度多层面的问题。
" 我非常关注 80 后和 90 后的生存压力,特别是这两个群体的‘业和住’问题。" 宗庆后表示,要保障年轻人一个家庭一套经济适用房,解决其基本需求问题。他建议政府应当引导开发商核算成本,设定合理的利润空间,降低房价去库存,同时银行要促使开发商回笼资金加快还贷,这样可以推动开发商将现有空置房降价销售,降低刚需人群的购房压力。
此外,对于无房户和刚需人群,建议政府免除他们购房时的税费,而开发商降价向困难人群销售房屋的,亦予以减免税费。而银行则可以对无房户首套房降低房贷利息。
出行:降低高铁票价、不能单纯靠限行治堵
宗庆后在出行方面也提出了不少建议。比如降低高铁票价、增加动车车次、治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等方面,都与百姓的实际出行息息相关。
同时,在备受关注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上,多地政府为了治堵推出了车辆限购、限号、限行等被动的方法解决堵车问题,可在宗庆后看来,这些措施短期内对解决堵车有限,但给老百姓却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因此,在 2014 年的两会建议中,宗庆后提出大力发展立体交通,提高红绿灯管理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绿色出行。
提高个税起征点:提高老百姓收入,消费才拉得起来
关于个人所得税,宗庆后早在 2004 年就提建议,将起征点调到 1600 元,修改征收税率。2008 年,宗庆后 " 个税起征点提高至 5000 元 " 的建言曾引起广泛争论,此后他连续七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类似建议。财政部对此答复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适当调整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确属必要。"2005 年 8 月 23 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17 次会议审议国务院提交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 草案 ) 》。2008 年 3 月 1 日起,我国个税起征点从原来的 1600 元 / 月上调至 2000 元 / 月。2011 年 4 月 20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至 3500 元。
2018 年,新个税法正式亮相,个税起征点提高至 5000 元。当年,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宗庆后再谈个税起征点:他认为,现在这个起征点(5000 元)还太低," 工薪阶层不用收个税,这样子消费才拉得起来 "。
" 政府要过紧日子,税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少征点税,多分给老百姓一点,让老百姓消费,表面看来国家税收可能有点减少,但实际上是税基扩大了,税收不仅不会减少而且会增加。" 宗庆后说。
宗庆后强调," 下一步必须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拉动经济的发展。" 他认为,现在应该是为企业减税,要让企业的员工多增加点收入,同时提高老百姓的个税起征点,降低社保基金的费率。
潇湘晨报记者骆一歌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