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亲子经验:每当被社会毒打,这本书就会教我站直了,做个人,欢迎阅读。
大家好,我是千妈。
当我发现这个时代成人比孩子更需要阅读后,我决定除了推荐童书,也做一些经典作品的推荐与解读,尤其是适合女性的经典解读。
只有我们自己先丰富了,才有余力带动孩子提升。今天是经典解读的第19本书,我们一起来读狄更斯的经典作品《大卫 . 科波菲尔》。
▲来源:当当
推荐版本:宋兆霖译本
推荐理由:语言流畅,心理描写细致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姐妹,很快 "和千妈一起读经典" 栏目也会跟大家见面。
浮躁时代,我们一起安静读书,阅读不指向成功,但它可以为我们带来丰盈的灵魂和宽广的认知。
过往回顾:
《大卫 . 科波菲尔》是读者留言要求解读的书。
关于这本书最早的记忆,还停留在大学刚毕业那会,那时的我和现在一样孤独,区别只是现在看清楚状况接受了孤独,如果你不想当个没思想的工具人,就注定要承担远离群体的孤独。
但当时我还年轻,年轻人总是激情有余坚定不足,常被环境影响,对孤独的耐受力不够强。每每被社会毒打,觉得坚持自己太孤独太难,也会想算了,读什么书,学什么习,还不如大家一起喝喝酒唱唱歌,顺从本能及时行乐,浅薄却安逸地活着。
但蛰伏在本心里那个小人,总是会跳出来,冷冷地问:
" 你真的想过这样的人生吗?"
这时候,我就会打开这本书读一读。
它很平实,除了狄更斯那点天生的幽默感,大部分地方读起来都缺乏趣味,但这种平实恰恰是人沮丧、低沉时最需要的东西,它使我获得重新站起来,朝前走的勇气。
《大卫 . 科波菲尔》的原型,就是作者狄更斯本人的人生经历。
狄更斯童年很惨,有原生家庭的因素,但更多是受时代裹挟。
就跟今天 90 后一样,不管你多优秀,生不逢时就是生不逢时,时代不会因为你有天赋有能力就给予特殊优待,当经济上行的红利期结束,找工作变难是普遍现象,回报变低也是必然。
狄更斯出生的时候,赶上是英国大踏步迈入工业革命,那是工业时代最原始野蛮的发展期,无数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钱哗啦啦流入资本家兜里,却没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福利,相反,剥削还在不断加重,无数工人因为机器加持而被迫降薪失业。
工薪阶层不仅赚不到钱,为了养活一家老小,还不得不跟先富起来的资本家借钱,负债成了当时的社会常态,狄更斯老爹就是因为欠钱太多,被抓进债务人监狱。
为了承担家庭重担,可怜的狄更斯不得不早早辍学,去鞋油作坊打童工,还被黑心老板丢进橱窗里每天给人 " 直播 " 装鞋油,为店铺免费打广告。
▲来源:网络
狄更斯用自己童年验证了那句经典名言: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狄更斯保守了,其实可以说得更直白点:
这是对资本家来说最好的时代,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最坏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人是没有尊严可言的,天赋还不如鞋油作坊里一罐鞋油值钱。
个体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做个只干活不思考的 996 工具人,要么做个双手沾满鲜血,踩着其它人尸体爬上去的资本家走狗。
但狄更斯都不想选,他的想法很简单:
做个人,站着把钱挣了。
这就相当于主动选择超 hard 模式,人生顿时变成通关游戏,每关都得蜕层皮。
不过,狄更斯扛住了各种暴击。
白天,在弥漫着刺鼻鞋油味和皮革霉味的作坊里,日复一日地重复搅拌、灌装、贴标签这样枯燥繁重的劳动,时常还会被顾客的无理指责和嘲笑困扰,那些冷漠的眼神和刻薄的话语像锋利的刀片一样切割着他的自尊。
但每当夜幕降临,作坊里灯光变得昏暗,小狄更斯就会悄悄从抽屉取出那些旧货摊上淘来的书,借着微弱烛光,如饥似渴吸收书里面的知识,仿佛那是他生命里唯一的光。
▲来源:电影《雾都孤儿》
一直坚持自学到十五岁,才终于脱离鞋油作坊,来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做实习缮写员。后来又辗转到报社,开始搞副业写小说,25 岁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大卫 . 科波菲尔》是他 37 岁这年创作的连载作品。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讲的就是男主角大卫 . 科波菲尔在成长路上,遭遇各种现实毒打,人性考验而拒绝黑化,努力探索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生活的奋斗历程。
狄更斯一生最钟爱这部作品,因为在这本半自传体小说里,大卫的很多经历,诸如家庭破碎、打童工、当作家,都是狄更斯的真实写照。
▲来源:电影《大卫 . 科波菲尔》
在这本书里,我看见了一个强者是如何面对糟烂时代、命运不公、他者压力,在孤独中一步步完成自己的人生选择。
有两个感触最深刻:
一个是 " 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 "。
这不是自欺欺人的鸡汤,而是强者与普通人区别的临界点,也是阿德勒心理学里最基础的论点。
想辨别自己够不够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心里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是否想 " 变成别人 "。
如果你的内心,还时不时会冒出诸如 " 要是我的家世像 A 那样好,我今天就绝不会混得这么普通;要是我的性格像 B 那样开朗,我可能会过得更幸福;要是生活在 C 那样的时代,说不定我也能站上风头成就一番事业 ......" 这样的念头,说明你还不够强。
之所以想变成别人,是因为你只关注 " 被给予什么 ",但强者不是这样,强者是把注意力放在 " 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 这一点上。
把关注点放在 " 被给予什么 " 上面,是普通人对自己的 " 善 ",这不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是指 " 利己 " 意义上的善。
只要有时代、原生家庭、性格等等因素做借口,便可以继续保持 " 现在的我 ",不必努力,不必做出任何改变,不必面对挑战产生的不安和压力,从而轻松地活着。
要说躺平,大卫 . 科波菲尔有太多理由。
他身处的,就是狄更斯自己经历过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随着工业革命推进,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人聚集,而更广大的民众只能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中。
表面繁荣如同一袭华丽袍子,袍子下面深刻的社会矛盾,就像一只只肮脏的虱子。阶层固化日益明显,上层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层却面临失业、贫困、疾病种种困境。
除此之外,阶层矛盾还延伸出了很多社会问题,如童工问题、妇女地位低下等等,这些问题折射到大卫 . 科波菲尔的生活里,就是贫穷的家庭、暴躁易怒控制欲爆棚的继父、学校同学的霸凌,以及当童工时所遭受的种种身体和精神虐待。
但大卫 . 科波菲尔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用原因论做安慰剂逃避痛苦,而是选择坦然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在艰难中磨炼心性,那些身处底层时的真切感受和观察,最后都变成了他的创作素材。
其实我们去看很多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都表达过类似主题,比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从银行家到囚犯,环境的变化没有让安迪从此一蹶不振。他身边很多人,刚入狱时痛恨高墙,慢慢地习惯高墙,到最后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高墙而生存,这个过程叫体制化,只有安迪,内心的自由从未被扼杀。
之所以能成为永恒主题,就是因为个体的不屈与挣扎,展现了人性最光辉的一面。
人不是受过去支配的存在,人是可以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
另一个感触是 " 对自我底线的坚持 "。
很多人读完《大卫 . 科波菲尔》都有个感慨:
" 面对残酷命运,小小年纪就深陷黑暗泥潭的科波菲尔,还能一直保持积极善良的品质没被黑化,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在人们共识里,和谐环境更容易使人保持良善,坚持底线。
人很难在遭受社会、他人伤害时,继续保持良善品质。
失望、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你放弃底线、扭曲自我,走上黑化之路,仿佛只要黑化就能变强,避开伤害。
小说里,狄更斯以自己人生为蓝本,通过大卫 . 科波菲尔的选择表达了另一种主张:
黑化是人格坠落的悲剧,不是自我觉醒的开启。
现在很多书籍和影视作品,动不动就宣扬黑化强十倍,洗白弱三分,甚至赤裸裸宣传 " 向上爬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步黑化的过程 " 的价值观,这是对閱聽人的迎合。
为什么閱聽人会需要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呢?
很简单,只要把 " 黑化 " 合理化、美化,就不用再面对放弃自我、放弃底线带来的人格痛苦。而这恰恰说明了 " 黑化 " 并不是什么变强之道,它只是弱者为自己装上的一层保护壳。
可能有人会从经验中坚持认为,自己就是黑化后变强的,其实真相只是你放弃了幻想。
从心理学看,伤害也是自我缺失的折射。
比如,我会被别人的不真诚刺痛,是因为我内心期待真诚美好的关系,别人的虚伪让我觉得人与人怎么会这样,从而感到受伤。
但人与人之间保持真诚,本来就不是这个真实世界的常态,真实世界就是存在各种假丑恶,甚至存在没有任何指向性的恶。
而当我放弃幻想,正视真实世界和人性,不再轻易介入别人的困境,也不再轻易让别人介入我的人生课题,自然就变强了。
所以,扭曲自我、放弃底线的黑化并非变强之道,这更像是缺乏勇气的人做出的自我妥协。真正的强,是接受真实并坚持自我,不纠缠、朝前走。
熟悉的读者知道,我从来都不喜欢推荐鸡汤味浓的书,但狄更斯这碗 " 鸡汤 " 很契合今天这个时代,在久违的 " 正 " 里面,有我们需要的力量。
合上书时,我突然想到《四世同堂》里,瑞全要离家出走去北京的前一晚,他问钱默吟,有什么话要对他说的吗,钱老伯说:
" 只有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见别人的错处,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堕落。"
希望是一盏会走的灯,照亮在黑暗里前行的人,直至黎明破晓,旭日东升。但这希望并不源自时代,也不源自他人,这希望只在我们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