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每當被社會毒打,這本書就會教我站直了,做個人,歡迎閲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當我發現這個時代成人比孩子更需要閲讀後,我決定除了推薦童書,也做一些經典作品的推薦與解讀,尤其是适合女性的經典解讀。
只有我們自己先豐富了,才有餘力帶動孩子提升。今天是經典解讀的第19本書,我們一起來讀狄更斯的經典作品《大衞 . 科波菲爾》。
▲來源:當當
推薦版本:宋兆霖譯本
推薦理由:語言流暢,心理描寫細致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更多愛讀書的姐妹,很快 "和千媽一起讀經典" 欄目也會跟大家見面。
浮躁時代,我們一起安靜讀書,閲讀不指向成功,但它可以為我們帶來豐盈的靈魂和寬廣的認知。
過往回顧:
《大衞 . 科波菲爾》是讀者留言要求解讀的書。
關于這本書最早的記憶,還停留在大學剛畢業那會,那時的我和現在一樣孤獨,區别只是現在看清楚狀況接受了孤獨,如果你不想當個沒思想的工具人,就注定要承擔遠離群體的孤獨。
但當時我還年輕,年輕人總是激情有餘堅定不足,常被環境影響,對孤獨的耐受力不夠強。每每被社會毒打,覺得堅持自己太孤獨太難,也會想算了,讀什麼書,學什麼習,還不如大家一起喝喝酒唱唱歌,順從本能及時行樂,淺薄卻安逸地活着。
但蟄伏在本心裏那個小人,總是會跳出來,冷冷地問:
" 你真的想過這樣的人生嗎?"
這時候,我就會打開這本書讀一讀。
它很平實,除了狄更斯那點天生的幽默感,大部分地方讀起來都缺乏趣味,但這種平實恰恰是人沮喪、低沉時最需要的東西,它使我獲得重新站起來,朝前走的勇氣。
《大衞 . 科波菲爾》的原型,就是作者狄更斯本人的人生經歷。
狄更斯童年很慘,有原生家庭的因素,但更多是受時代裹挾。
就跟今天 90 後一樣,不管你多優秀,生不逢時就是生不逢時,時代不會因為你有天賦有能力就給予特殊優待,當經濟上行的紅利期結束,找工作變難是普遍現象,回報變低也是必然。
狄更斯出生的時候,趕上是英國大踏步邁入工業革命,那是工業時代最原始野蠻的發展期,無數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錢譁啦啦流入資本家兜裏,卻沒給普通老百姓帶來福利,相反,剝削還在不斷加重,無數工人因為機器加持而被迫降薪失業。
工薪階層不僅賺不到錢,為了養活一家老小,還不得不跟先富起來的資本家借錢,負債成了當時的社會常态,狄更斯老爹就是因為欠錢太多,被抓進債務人監獄。
為了承擔家庭重擔,可憐的狄更斯不得不早早辍學,去鞋油作坊打童工,還被黑心老板丢進櫥窗裏每天給人 " 直播 " 裝鞋油,為店鋪免費打廣告。
▲來源:網絡
狄更斯用自己童年驗證了那句經典名言: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狄更斯保守了,其實可以説得更直白點:
這是對資本家來説最好的時代,對普通老百姓來説最壞的時代。
在這樣一個時代,人是沒有尊嚴可言的,天賦還不如鞋油作坊裏一罐鞋油值錢。
個體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做個只幹活不思考的 996 工具人,要麼做個雙手沾滿鮮血,踩着其它人屍體爬上去的資本家走狗。
但狄更斯都不想選,他的想法很簡單:
做個人,站着把錢掙了。
這就相當于主動選擇超 hard 模式,人生頓時變成通關遊戲,每關都得蜕層皮。
不過,狄更斯扛住了各種暴擊。
白天,在彌漫着刺鼻鞋油味和皮革黴味的作坊裏,日復一日地重復攪拌、灌裝、貼标籤這樣枯燥繁重的勞動,時常還會被顧客的無理指責和嘲笑困擾,那些冷漠的眼神和刻薄的話語像鋒利的刀片一樣切割着他的自尊。
但每當夜幕降臨,作坊裏燈光變得昏暗,小狄更斯就會悄悄從抽屜取出那些舊貨攤上淘來的書,借着微弱燭光,如飢似渴吸收書裏面的知識,仿佛那是他生命裏唯一的光。
▲來源:電影《霧都孤兒》
一直堅持自學到十五歲,才終于脱離鞋油作坊,來到一家律師事務所做實習繕寫員。後來又輾轉到報社,開始搞副業寫小説,25 歲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説《匹克威克外傳》,《大衞 . 科波菲爾》是他 37 歲這年創作的連載作品。
故事情節并不復雜,講的就是男主角大衞 . 科波菲爾在成長路上,遭遇各種現實毒打,人性考驗而拒絕黑化,努力探索堅持自我,最終獲得幸福生活的奮鬥歷程。
狄更斯一生最鍾愛這部作品,因為在這本半自傳體小説裏,大衞的很多經歷,諸如家庭破碎、打童工、當作家,都是狄更斯的真實寫照。
▲來源:電影《大衞 . 科波菲爾》
在這本書裏,我看見了一個強者是如何面對糟爛時代、命運不公、他者壓力,在孤獨中一步步完成自己的人生選擇。
有兩個感觸最深刻:
一個是 " 一切發生皆有利于我 "。
這不是自欺欺人的雞湯,而是強者與普通人區别的臨界點,也是阿德勒心理學裏最基礎的論點。
想辨别自己夠不夠強,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心裏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是否想 " 變成别人 "。
如果你的内心,還時不時會冒出諸如 " 要是我的家世像 A 那樣好,我今天就絕不會混得這麼普通;要是我的性格像 B 那樣開朗,我可能會過得更幸福;要是生活在 C 那樣的時代,説不定我也能站上風頭成就一番事業 ......" 這樣的念頭,説明你還不夠強。
之所以想變成别人,是因為你只關注 " 被給予什麼 ",但強者不是這樣,強者是把注意力放在 " 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 這一點上。
把關注點放在 " 被給予什麼 " 上面,是普通人對自己的 " 善 ",這不是指道德意義上的善,而是指 " 利己 " 意義上的善。
只要有時代、原生家庭、性格等等因素做借口,便可以繼續保持 " 現在的我 ",不必努力,不必做出任何改變,不必面對挑戰產生的不安和壓力,從而輕松地活着。
要説躺平,大衞 . 科波菲爾有太多理由。
他身處的,就是狄更斯自己經歷過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随着工業革命推進,社會财富迅速向少數人聚集,而更廣大的民眾只能生活在貧困和苦難中。
表面繁榮如同一襲華麗袍子,袍子下面深刻的社會矛盾,就像一只只肮髒的虱子。階層固化日益明顯,上層享受着優越的物質條件,下層卻面臨失業、貧困、疾病種種困境。
除此之外,階層矛盾還延伸出了很多社會問題,如童工問題、婦女地位低下等等,這些問題折射到大衞 . 科波菲爾的生活裏,就是貧窮的家庭、暴躁易怒控制欲爆棚的繼父、學校同學的霸凌,以及當童工時所遭受的種種身體和精神虐待。
但大衞 . 科波菲爾并沒有像普通人那樣,用原因論做安慰劑逃避痛苦,而是選擇坦然接受命運給予的一切,在艱難中磨煉心性,那些身處底層時的真切感受和觀察,最後都變成了他的創作素材。
其實我們去看很多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都表達過類似主題,比如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從銀行家到囚犯,環境的變化沒有讓安迪從此一蹶不振。他身邊很多人,剛入獄時痛恨高牆,慢慢地習慣高牆,到最後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高牆而生存,這個過程叫體制化,只有安迪,内心的自由從未被扼殺。
之所以能成為永恒主題,就是因為個體的不屈與掙扎,展現了人性最光輝的一面。
人不是受過去支配的存在,人是可以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采取行動的。
另一個感觸是 " 對自我底線的堅持 "。
很多人讀完《大衞 . 科波菲爾》都有個感慨:
" 面對殘酷命運,小小年紀就深陷黑暗泥潭的科波菲爾,還能一直保持積極善良的品質沒被黑化,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有這樣的感慨,是因為在人們共識裏,和諧環境更容易使人保持良善,堅持底線。
人很難在遭受社會、他人傷害時,繼續保持良善品質。
失望、憤怒的情緒會促使你放棄底線、扭曲自我,走上黑化之路,仿佛只要黑化就能變強,避開傷害。
小説裏,狄更斯以自己人生為藍本,通過大衞 . 科波菲爾的選擇表達了另一種主張:
黑化是人格墜落的悲劇,不是自我覺醒的開啓。
現在很多書籍和影視作品,動不動就宣揚黑化強十倍,洗白弱三分,甚至赤裸裸宣傳 " 向上爬的過程就是一個逐步黑化的過程 " 的價值觀,這是對閱聽人的迎合。
為什麼閱聽人會需要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呢?
很簡單,只要把 " 黑化 " 合理化、美化,就不用再面對放棄自我、放棄底線帶來的人格痛苦。而這恰恰説明了 " 黑化 " 并不是什麼變強之道,它只是弱者為自己裝上的一層保護殼。
可能有人會從經驗中堅持認為,自己就是黑化後變強的,其實真相只是你放棄了幻想。
從心理學看,傷害也是自我缺失的折射。
比如,我會被别人的不真誠刺痛,是因為我内心期待真誠美好的關系,别人的虛偽讓我覺得人與人怎麼會這樣,從而感到受傷。
但人與人之間保持真誠,本來就不是這個真實世界的常态,真實世界就是存在各種假醜惡,甚至存在沒有任何指向性的惡。
而當我放棄幻想,正視真實世界和人性,不再輕易介入别人的困境,也不再輕易讓别人介入我的人生課題,自然就變強了。
所以,扭曲自我、放棄底線的黑化并非變強之道,這更像是缺乏勇氣的人做出的自我妥協。真正的強,是接受真實并堅持自我,不糾纏、朝前走。
熟悉的讀者知道,我從來都不喜歡推薦雞湯味濃的書,但狄更斯這碗 " 雞湯 " 很契合今天這個時代,在久違的 " 正 " 裏面,有我們需要的力量。
合上書時,我突然想到《四世同堂》裏,瑞全要離家出走去北京的前一晚,他問錢默吟,有什麼話要對他説的嗎,錢老伯説:
" 只有一句話,到什麼時候都不許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見别人的錯處,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堕落。"
希望是一盞會走的燈,照亮在黑暗裏前行的人,直至黎明破曉,旭日東升。但這希望并不源自時代,也不源自他人,這希望只在我們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