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社会经验:过去一年仅有7个省份实现了人口正增长,老年人最多的地方不在东北,欢迎阅读。
" 在人口增量超过‘ 10 万 + ’的队伍里,包括深圳、合肥、长沙、南昌、杭州。"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这几日,全国陆续已有 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了 " 人口成绩单 "。
先说结论:
2024 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 139 万人,这是自 2022 年人口首次负增长之后的第三年。
其中,仅有 7 个省份实现了人口正增长,分别是广东、浙江、新疆、福建、海南、安徽和陕西;天津、江苏的人口与上一年持平,其余 13 个省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与此同时,可以和人口变化结合在一起看的,是近期国务院陆续批复了全国各大省市的 2035 年国土空间规划,明确了各地的未来发展定位。
人口流动向来是观察区網域发展与社会变迁的重要視窗。从现有数据出发,我们试图结合城市新定位,解答其中一些颗粒度更细的问题,例如:
◎ 过去一年,省际人口变动版图呈现出哪些趋势?深圳、合肥等城市实现了 10 万 + 人口增长,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流出的省份和地区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成都为何又异军突起?
◎ 各大城市如何发放生育补贴,有望使其效果最大化?
◎ 各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发展如何?谁有望率先成为银发经济的突破口?
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 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生于斯,长于斯。"
而今天,我们正在从很少迁移的 " 乡土中国 " 迈入大规模、高频率迁移的 " 流动中国 "。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已经到达 3.76 亿人,是 1990 年的 16 倍。这背后,是庞大的人口流动格局。
一方面,人口在向东南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流入。另一方面,在各省份内部,人口在向省会城市、中心城市集聚,这些城市的人口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小巴统计后发现,在人口增量超过 "10 万 +" 的队伍里,包括深圳、合肥、长沙、南昌、杭州,2024 年常住人口分别增加了 19.94 万人、14.9 万人、10.4 万人、10.22 万人和 10.2 万人。
增长的原因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如中西部崛起、东南沿海的政策红利、省会城市的虹吸效应等等,但一个新的共同点:在最新 " 国批 " 城市的定位中,这些城市都承担着 " 制造业基地 " 的使命。区别在于范围,有的是全国性,有的是区網域性。
深圳、杭州的规格比较高。深圳除了 " 全国性经济中心 " 和 " 国家创新型城市 " 两大定位,也是 "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杭州最重要的定位是 " 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 ",同时是 " 先进制造业基地 "。
合肥、长沙、南昌同属于中部地区,均有 "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 的属性。同时,长沙和合肥被视为 " 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 ",南昌则是 " 区網域先进制造业基地 ",体现了国家对城市专业化分工的重视。
有的地区在吸纳人口,就必然有地区在流失人口。
山河四省、东北三省正在成为人口减少最大的地区(明确的数据当前只有山东、吉林)。
2024 年末,山东常住人口 10080.17 万人,比上年减少 42.8 万人。其中,人口自然减少 16.8 万人,意味着人口净流出达到 26.0 万人。
以 2023 年的数据来看,河南减少了 57 万人,减少量全国第一。山东减少了 39.82 万人,减少量全国第二。河北减少了 27 万,山西减少了 15.36 万。合计来看,山河四省 2023 年常住人口共减少了 139.18 万人。
吉林在 2023 年年末常住人口从多年的净流出,转为净流入,一度引发舆论关注。但这个趋势没能持续,去年年末,吉林全省总人口为 2317.31 万人,自然减少 11.3 万人,省际间净流出 10.8 万人,合计减少约 22.10 万人,这意味着吉林的人口流失趋势依然未能扭转。
在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国家也在试图用 " 重新定位 " 的方式改善当地的人口现状。
在檔案中,这些地区不再一味强调工业扩张,而是将重点转向交通、物流、生态等功能性产业,扮演了 " 保障 "" 后勤 " 的支持性角色。比如黑土地上的黑龙江、草原深处的内蒙古,以 " 国家粮仓 "" 战略资源库 " 的定位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些人口流失的省份,在国批中则呈现出明显的 " 保障型 " 定位。这既是基于其自身资源禀赋的选择,也是国家对其未来发展路径的重新规划。换句话说,这些地区在进行经济模式的再调整,未必是长期人口衰退。
河南过去一直被称为 " 农业大省 ",但这次国許可證件中,河南被赋予 " 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 功能,原来的 " 种粮大省 " 定位被弱化。这意味着国家正在为河南寻找新的发展路径,通过强化郑州的物流枢纽地位,推动人口结构的调整,未来能否依靠新的定位逆转趋势仍待观察。
论及 " 最能生 ",广东绝对的 Top1。2024 年,广东出生人口数 113.3 万人,连续 5 年成为唯一出生人口超 100 万的省份,连续 7 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
一方面,作为劳动力流入大省,广东的人口结构比较年轻,处于婚育年龄的比例较高。另一方面,受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广东相对其他省份保持较高的生育意愿。
不过,通常来说,人口出生率较高的地方,往往是城镇化率较低的地区。《中国统计年鉴 2024》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有 15 个省份的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
其中,西藏以 13.72 ‰的人口出生率位列全国第一,同样超过 10 ‰出生率的省份还包括贵州和宁夏等地。整体来看,西部地区出生率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
面对出生率下降的压力,不少城市选择用真金白银 " 砸钱催生 "。近年来,已有包括济南、沈阳、呼和浩特、攀枝花、长沙、哈尔滨等多个城市推出生育补贴政策。
然而,发钱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儿,怎么发,发给谁,可以实现效果最好?
有观点认为,给穷人发钱比给中产更有用,给小城市的人发钱比给大城市更有用。
简单来说,三四线城市的生育政策效果可能优于一线城市及发达省份。这与欧美国家的经验类似,移民群体往往因为较低的就业率和较高的福利补贴,维持住了相对较高的生育率。
在财政学领網域,中央政府通过 " 转移支付 " 机制,将发达地区的税收调配给欠发达地区,以平衡区網域发展。
如果将这一概念应用于生育政策,即将税收资源调配给欠发达地区,为后者的生育补贴提供资金支持,则可称之为 " 转移生育 "。
一系列迹象表明,我们似乎正在转向 " 转移生育 "。一二线城市及发达省份在经济贡献上承担更多责任,而三四线城市则成为生育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
最终,人口增长仍将遵循 " 人口流动定律 " ——小城市生娃,大城市吸纳年轻劳动力,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的再分配。
一直以来,东北地区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现象备受关注,甚至 " 东北化 " 成为形容人口结构失衡的代名词。
如今看来," 全国老年人口第一大省 " 的称号已经落在山东身上。截至 2024 年底,山东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 2481 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 24.63%,整体呈现出总量大、增速快、高龄化等特点。
不再年轻的同时,人口数量也在缩水。山东省的常住人口已连续两年下降,2024 年末,山东人口比上年减少 42.8 万人。其中,人口自然减少 16.8 万人,成为全国人口负增长最多的省份。
山东的情况,同样出现在东部沿海地区的 " 江浙沪 "。
截至 2023 年底,江苏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 2089 万人,首次突破 2000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24.5%,高于全国(21.1%)3.4 个百分点。截至 2024 年底,江苏全省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594 万人,占比 18.7%.
按照国际标准,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7% 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 14% 为深度老龄化;超过 20% 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上海则是全国最早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截至 2023 年底,上海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 584.65 万人,占比高达 39.1%,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19.6%,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北上广深一直是国内人口流入的中心地带,承载着最多的人口红利。
在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北京和上海同属于第一梯队,北京的定位是政治、文化、外交、科创中心,目标是成为全国的压舱石;上海的定位则是经济、金融、贸易、科创中心,目标成为全球化大都市。
然而,考虑到经济发展、资源承载力等因素,人口天花板显而易见。北京和上海都在主动控制人口规模:北京提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 2300 万人以内,上海则以 2500 万人左右的规模作为常住人口调控目标。
近几年," 北上广 " 的人口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2024 年,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分别为 2183.2 万人、2480.3 万人,较上一年分别减少 2.6 万人、7.2 万人。
与此同时,其他城市的人口格局悄然变化。全国人口最多的四个城市依次为重庆、上海、北京和成都,常住人口分别为 3190.47 万、2480.26 万、2183.2 万和 2147.4 万。
在全国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成都的人口规模却在逐年递增,与北京的人口数量差距缩小至 35.8 万人。
自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成都常住人口已突破 2000 万大关,且在过去四年间,每年保持稳定增长,充分说明其人口吸引力。
得益于其作为四川省会的虹吸效应,2010 年,成都人口占四川省总量 18.80%,2024 年这一比例已提升到 25.67%,相当于每 4 个四川人中就有一个生活在成都。
作为西部经济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成都在国家规划中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四川是唯一被定位为 " 战略腹地 " 的省份,未来将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
此外,四川具备雄厚的工业基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因素共同支撑了成都的人口增长趋势。
所谓城市定位,就是在充分盘存、梳理城市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因时、因地、因人,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
有句老话,叫 " 纲举目张 ",对经营城市来说,城市定位就是那个 " 纲 "。
而城市发展竞争的本质,是对人才、产业和资源的抢夺。人口流动不仅是就业选择,更涉及生活成本、公共服务、政策支持等综合考量。
在这场竞赛中,你认为哪个城市能赢到最后?
本篇作者 | 钱汐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