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過去一年僅有7個省份實現了人口正增長,老年人最多的地方不在東北,歡迎閱讀。
" 在人口增量超過‘ 10 萬 + ’的隊伍裡,包括深圳、合肥、長沙、南昌、杭州。"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号:吳曉波頻道)
這幾日,全國陸續已有 22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布了 " 人口成績單 "。
先說結論:
2024 年末,全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 139 萬人,這是自 2022 年人口首次負增長之後的第三年。
其中,僅有 7 個省份實現了人口正增長,分别是廣東、浙江、新疆、福建、海南、安徽和陝西;天津、江蘇的人口與上一年持平,其餘 13 個省份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與此同時,可以和人口變化結合在一起看的,是近期國務院陸續批復了全國各大省市的 2035 年國土空間規劃,明确了各地的未來發展定位。
人口流動向來是觀察區網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重要視窗。從現有數據出發,我們試圖結合城市新定位,解答其中一些顆粒度更細的問題,例如:
◎ 過去一年,省際人口變動版圖呈現出哪些趨勢?深圳、合肥等城市實現了 10 萬 + 人口增長,它們的共同點是什麼?流出的省份和地區又發生了哪些變化?成都為何又異軍突起?
◎ 各大城市如何發放生育補貼,有望使其效果最大化?
◎ 各城市的老齡化程度發展如何?誰有望率先成為銀發經濟的突破口?
帶着這些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說," 自給自足的鄉土社會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動的,生于斯,長于斯。"
而今天,我們正在從很少遷移的 " 鄉土中國 " 邁入大規模、高頻率遷移的 " 流動中國 "。
七普數據顯示,我國流動人口已經到達 3.76 億人,是 1990 年的 16 倍。這背後,是龐大的人口流動格局。
一方面,人口在向東南沿海的長三角、珠三角等地流入。另一方面,在各省份内部,人口在向省會城市、中心城市集聚,這些城市的人口保持較快增長态勢。
小巴統計後發現,在人口增量超過 "10 萬 +" 的隊伍裡,包括深圳、合肥、長沙、南昌、杭州,2024 年常住人口分别增加了 19.94 萬人、14.9 萬人、10.4 萬人、10.22 萬人和 10.2 萬人。
增長的原因有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如中西部崛起、東南沿海的政策紅利、省會城市的虹吸效應等等,但一個新的共同點:在最新 " 國批 " 城市的定位中,這些城市都承擔着 " 制造業基地 " 的使命。區别在于範圍,有的是全國性,有的是區網域性。
深圳、杭州的規格比較高。深圳除了 " 全國性經濟中心 " 和 " 國家創新型城市 " 兩大定位,也是 " 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 ";杭州最重要的定位是 " 全國數字經濟創新中心 ",同時是 " 先進制造業基地 "。
合肥、長沙、南昌同屬于中部地區,均有 " 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 的屬性。同時,長沙和合肥被視為 " 中部先進制造業基地 ",南昌則是 " 區網域先進制造業基地 ",體現了國家對城市專業化分工的重視。
有的地區在吸納人口,就必然有地區在流失人口。
山河四省、東北三省正在成為人口減少最大的地區(明确的數據當前只有山東、吉林)。
2024 年末,山東常住人口 10080.17 萬人,比上年減少 42.8 萬人。其中,人口自然減少 16.8 萬人,意味着人口淨流出達到 26.0 萬人。
以 2023 年的數據來看,河南減少了 57 萬人,減少量全國第一。山東減少了 39.82 萬人,減少量全國第二。河北減少了 27 萬,山西減少了 15.36 萬。合計來看,山河四省 2023 年常住人口共減少了 139.18 萬人。
吉林在 2023 年年末常住人口從多年的淨流出,轉為淨流入,一度引發輿論關注。但這個趨勢沒能持續,去年年末,吉林全省總人口為 2317.31 萬人,自然減少 11.3 萬人,省際間淨流出 10.8 萬人,合計減少約 22.10 萬人,這意味着吉林的人口流失趨勢依然未能扭轉。
在最新的國土空間規劃中,國家也在試圖用 " 重新定位 " 的方式改善當地的人口現狀。
在檔案中,這些地區不再一味強調工業擴張,而是将重點轉向交通、物流、生态等功能性產業,扮演了 " 保障 "" 後勤 " 的支持性角色。比如黑土地上的黑龍江、草原深處的内蒙古,以 " 國家糧倉 "" 戰略資源庫 " 的定位融入新發展格局。
一些人口流失的省份,在國批中則呈現出明顯的 " 保障型 " 定位。這既是基于其自身資源禀賦的選擇,也是國家對其未來發展路徑的重新規劃。換句話說,這些地區在進行經濟模式的再調整,未必是長期人口衰退。
河南過去一直被稱為 " 農業大省 ",但這次國許可證件中,河南被賦予 " 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 功能,原來的 " 種糧大省 " 定位被弱化。這意味着國家正在為河南尋找新的發展路徑,通過強化鄭州的物流樞紐地位,推動人口結構的調整,未來能否依靠新的定位逆轉趨勢仍待觀察。
論及 " 最能生 ",廣東絕對的 Top1。2024 年,廣東出生人口數 113.3 萬人,連續 5 年成為唯一出生人口超 100 萬的省份,連續 7 年成為第一生育大省。
一方面,作為勞動力流入大省,廣東的人口結構比較年輕,處于婚育年齡的比例較高。另一方面,受傳統生育文化的影響,廣東相對其他省份保持較高的生育意願。
不過,通常來說,人口出生率較高的地方,往往是城鎮化率較低的地區。《中國統計年鑑 2024》數據顯示,2023 年全國有 15 個省份的出生率高于全國平均。
其中,西藏以 13.72 ‰的人口出生率位列全國第一,同樣超過 10 ‰出生率的省份還包括貴州和寧夏等地。整體來看,西部地區出生率普遍高于東部地區,内陸地區高于沿海地區。
面對出生率下降的壓力,不少城市選擇用真金白銀 " 砸錢催生 "。近年來,已有包括濟南、沈陽、呼和浩特、攀枝花、長沙、哈爾濱等多個城市推出生育補貼政策。
然而,發錢并不是件簡單的事兒,怎麼發,發給誰,可以實現效果最好?
有觀點認為,給窮人發錢比給中產更有用,給小城市的人發錢比給大城市更有用。
簡單來說,三四線城市的生育政策效果可能優于一線城市及發達省份。這與歐美國家的經驗類似,移民群體往往因為較低的就業率和較高的福利補貼,維持住了相對較高的生育率。
在财政學領網域,中央政府通過 " 轉移支付 " 機制,将發達地區的稅收調配給欠發達地區,以平衡區網域發展。
如果将這一概念應用于生育政策,即将稅收資源調配給欠發達地區,為後者的生育補貼提供資金支持,則可稱之為 " 轉移生育 "。
一系列迹象表明,我們似乎正在轉向 " 轉移生育 "。一二線城市及發達省份在經濟貢獻上承擔更多責任,而三四線城市則成為生育政策的重點扶持對象。
最終,人口增長仍将遵循 " 人口流動定律 " ——小城市生娃,大城市吸納年輕勞動力,從而實現人口資源的再分配。
一直以來,東北地區的少子化和老齡化現象備受關注,甚至 " 東北化 " 成為形容人口結構失衡的代名詞。
如今看來," 全國老年人口第一大省 " 的稱号已經落在山東身上。截至 2024 年底,山東 60 歲及以上人口達 2481 萬人,占常住人口總數的 24.63%,整體呈現出總量大、增速快、高齡化等特點。
不再年輕的同時,人口數量也在縮水。山東省的常住人口已連續兩年下降,2024 年末,山東人口比上年減少 42.8 萬人。其中,人口自然減少 16.8 萬人,成為全國人口負增長最多的省份。
山東的情況,同樣出現在東部沿海地區的 " 江浙滬 "。
截至 2023 年底,江蘇 60 歲及以上人口達 2089 萬人,首次突破 2000 萬人,占常住人口的 24.5%,高于全國(21.1%)3.4 個百分點。截至 2024 年底,江蘇全省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 1594 萬人,占比 18.7%.
按照國際标準,65 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 7% 即為進入老齡化社會;超過 14% 為深度老齡化;超過 20% 則進入超老齡化社會。
上海則是全國最早進入深度老齡化的城市之一。截至 2023 年底,上海 60 歲及以上人口達 584.65 萬人,占比高達 39.1%,其中 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 19.6%,幾乎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
北上廣深一直是國内人口流入的中心地帶,承載着最多的人口紅利。
在最新的國土空間規劃中,北京和上海同屬于第一梯隊,北京的定位是政治、文化、外交、科創中心,目标是成為全國的壓艙石;上海的定位則是經濟、金融、貿易、科創中心,目标成為全球化大都市。
然而,考慮到經濟發展、資源承載力等因素,人口天花板顯而易見。北京和上海都在主動控制人口規模:北京提出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 2300 萬人以内,上海則以 2500 萬人左右的規模作為常住人口調控目标。
近幾年," 北上廣 " 的人口增速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2024 年,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分别為 2183.2 萬人、2480.3 萬人,較上一年分别減少 2.6 萬人、7.2 萬人。
與此同時,其他城市的人口格局悄然變化。全國人口最多的四個城市依次為重慶、上海、北京和成都,常住人口分别為 3190.47 萬、2480.26 萬、2183.2 萬和 2147.4 萬。
在全國人口負增長的背景下,成都的人口規模卻在逐年遞增,與北京的人口數量差距縮小至 35.8 萬人。
自 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來,成都常住人口已突破 2000 萬大關,且在過去四年間,每年保持穩定增長,充分說明其人口吸引力。
得益于其作為四川省會的虹吸效應,2010 年,成都人口占四川省總量 18.80%,2024 年這一比例已提升到 25.67%,相當于每 4 個四川人中就有一個生活在成都。
作為西部經濟中心和對外交往中心,成都在國家規劃中具有較高的戰略地位。四川是唯一被定位為 " 戰略腹地 " 的省份,未來将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方面将發揮關鍵作用。
此外,四川具備雄厚的工業基礎,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因素共同支撐了成都的人口增長趨勢。
所謂城市定位,就是在充分盤存、梳理城市各種資源的基礎上,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權威性的原則,因時、因地、因人,找到城市的個性、靈魂與理念。
有句老話,叫 " 綱舉目張 ",對經營城市來說,城市定位就是那個 " 綱 "。
而城市發展競争的本質,是對人才、產業和資源的搶奪。人口流動不僅是就業選擇,更涉及生活成本、公共服務、政策支持等綜合考量。
在這場競賽中,你認為哪個城市能赢到最後?
本篇作者 | 錢汐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