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董宇辉成为创业者:给自己“惹了个大麻烦”,欢迎阅读。
导语:
董宇辉从一个新东方的老师,变成直播带货顶流,最近又成了创业公司 " 与辉同行 " 的老板,这不得不说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成功逆袭。然而,成名后的他,也招来了很多的质疑,尽管他一直保持谨慎与克制。除了这个,还有更大难题在等着他,他必须把与辉同行做好,否则,他表现出来的所有 " 文人 " 情怀,都将变得无所依附。董宇辉,该怎么办?今天与大家探讨。
据说,董宇辉的书桌上,摆着一本《万历十五年》,书页因反复翻折而泛黄卷曲。
这非常符合他的自我认同,一位 " 文人 "。
不过让他成名的,是另一个身份,一名主播,有文化的主播。
最近他又有了新的身份,他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亲口说的," 我希望自己是一名年轻的创业者。"
这个大家都知道,他当老板了,是 " 与辉同行 " 这家公司的老板。
从打工人变成老板,这个大家都乐见其成,没啥问题。
问题在于他的身份认同。
他可能打心底里想做一位纯碎的 " 文化人 ",不愿意去做那些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事。
但从世俗意义上来说,他的实际选择,又跟 " 文化人 " 的身份渐行渐远,一开始还只是个超级打工人,现在直接成了董老板。
这就给他自己惹了一个天大的麻烦,一个亘古未解的难题:
如何平衡文人情怀与商业现实的冲突?如何 " 既要又要 "?
大家也不要觉得矫情,至少从董宇辉处处拧巴的表现里,能看出来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很重要、很痛苦。
01 顶流
董宇辉心爱的《万历十五年》,讲的是明朝,明朝有一大特色,就是言官很活跃。
他们动不动就骂百官,甚至骂皇上,骂得出色就能出名,成为当时的 " 顶流 "、" 清流 "。
虽然把董宇辉比作言官一点也不恰当,但他多少也是靠 " 一张嘴 " 而成为顶流的。
别人直播大吼大叫,他侃侃而谈讲文化。别人说 " 买!"" 下单!",他说," 理性消费,别买多了 "。
然后,再辅之以他成名的金句," 当你背单词时候,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算数学题的时候,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当你晚自习的时候 ......"
这样,他作为直播卖货的一股清流的形象,在 " 丈母娘 " 面前就形成了。
我们从不怀疑他的真诚,但也不相信这里面没有技巧。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问题开始来了。随着名声和财富的积累,他的一言一行备受关注,也备受牵制。
如果说他从偏远小地方走到大城市、又从文艺小青年变成新东方教师,这样的多重身份转变,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困扰(因为这他还能保持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
那么,他从新东方老师到超级带货主播、再由超级带货主播变成董老板,则变成了真正的问题。
对于他来说,超纲了。
02 拧巴
很多人说,作为 " 文化人 ",董宇辉缺乏原创性。
无论是被诟病为读者鸡汤式的金句,还是每一个饱含深情说出来的观点,都被说成是没有原创性的表现。
他习惯于在熟悉的传统文人世界说话、做事,对文人所鄙视的东西,他也会下意识地不喜欢。
所以,突然涌来的泼天富贵,他欲拒还迎、欲迎还拒,甚至可以说,他确实没有发自内心的去享受,因为对他来说,超纲了。
但这并不重要," 丈母娘 " 需要的是代言人。再加上他所尊崇的古代文化人,注重的也是经世致用,能用就好。
况且,这只是他的一份职业,创新性并不是职业道德要求。
可问题是,他不接纳这一点。
并且随着流量的拱火,逐渐把他架在了一个大众文化代言人的高度。
这就直接导致了他处处透露出来的拧巴:
他必须往文化方面走得足够深,走够远,才符合自己的文化人身份认同,也才能给自己带来爽点。
另一方面,他又必须在带货和商业上做得足够好,才能继续证明他的实力,因为这是他赖以成名的地方。
所以,他常常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一方面,他劝大家理性消费,另一方面,他要变着花样推销产品,甚至动用自己的文人技巧,给商品上金句、上情绪。
他一方面说,我不喜欢带货,如果有一天不做直播了,可能会回到讲台上,继续教书育人。
另一方面,他不但没有回到讲台,还继续把带货推向更深的地步,成为了商业公司的老板。
以及,在和东方甄选的分手过程中,他也很拧巴,整个事情处理得理想与现实纠缠,情感与利益打架,情怀与理性夹击,热情与沉默互掐。
总之,很拧巴。
当然,这不是董宇辉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带有文人身份认同的人,面对这个时代都会遇到的问题。
尤其是当流量足够大,挣的钱足够多的时候,他所面临的选择就越发困难。
但也正因为此,董宇辉的选择就具有标本意义,榜样价值。
03 难题
此刻,作为 " 与辉同行 " 的老板,董宇辉面临的不仅仅是直播卖货的问题,更是如何把一家公司经营下去的难题。
文人的自我认同,与商业的现实理性,难免会产生冲突。
如何平衡二者?不知道。
但是他在平衡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 " 两座大山 "。
第一座大山,身份认同的问题
对董宇辉来说,这应该是首要问题。他所有的拧巴,根源就在这里。
换句话说,内心深处,他渴望成为一名有情怀有担当的文人,现实则要求他当好老板。
所以,他才会表现出一种 " 想出名的半推半就,想赚钱的遮遮掩掩,想成功的欲说还休 ......"
很多人会说,这根本不是个问题,当大老板出大名赚大钱,有啥不好的,有啥好纠结的。
是很好,但是到了这个级别,想要做大做强,停留于好是远远不够的。
况且,一个人内心深处认同的理想身份,一定会时不时抬头,它如果不能跟自己正在做的事形成自洽,那么就一定干不下去,干不长久。
长此以往,他就一定长期处于一个内耗的状态中,这也是为什么," 丈母娘 " 们劝董宇辉,当了老板后,就别再内耗了。
董宇辉跟他的伯乐俞敏洪不同,俞老师也会有文人的身份认同,但他可能会首先认为自己是个商人。
所以他只需要恰当地、偶尔地表现出文人的言行、风格来就行了,就能满足自己。
董宇辉也必然要果断地对自己做一次身份确认。
他要么像俞老师那样,商人为主,文人点缀。
要么反过来,文人为主,商人为辅。这个选择,其实也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样本——许知远。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认为许知远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写书,搞文化评论,搞文化访谈《十三邀》。
但其实他的商业也做得不错,单向空间,几乎做成了每个城市的地标。做图书出版,也是名声在外。
当然,也可以拿董宇辉桌上的《万历十五年》来做榜样。
里面讲到的张居正,内心认同毫无疑问是文人士大夫。但是,他在推动 " 一条鞭法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的时候,也会做出很多有违儒家道德的事情,乃至于专横跋扈。
第二座大山,企业经营的难题
这是个摆在台面上的难题,所有人都等着董宇辉交答卷。
掌舵一家企业,在这方面他的经验显然是匮乏的。
之前在东方甄选,无论怎么夸大董宇辉的价值都不为过,但是也绝不能抹去他背后大家长和大家庭的庇护作用。
当然,也有逃不掉的更细微的公司和团队管理问题。
如果从表面上揣测,这些东西跟他所自傲的价值观,是更为冲突的。
因为管理,一定涉及到激励、惩罚,以及人心、人性的拿捏,还有各种人事斗争和复杂关系的维持。
以前,他可以求教于俞老师,现在,只能自己抗。
如果要举一个反面例子,《万历十五年》依然有,那就是海瑞。
海瑞一生清廉,刚正不阿,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在地方治理和下属管理上,效果不好,没有凝聚力,最终难成大事。
对于这个,董宇辉肯定很清楚。他的文化人身份解决不了企业经营问题,甚至很有可能是掣肘的地方。
04 知行合一
王阳明凭借 " 致良知 "" 知行合一 ",平叛乱,立不世之功,著书立说,内圣外王,为古今多少文人所景仰。
他的思想早已超出了思想和文化的领網域,是一个教人如何将精神世界跟现实追求结合起来的良方。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况且,以董宇辉的学识,应该比大多数人都更懂这个词的意思。
他知道,要把自己作为 " 文人 " 的身份认同,跟商业现实统一起来,其他人就没必要多指指点点了。
倒是可以举几个走在前面的榜样。
乔布斯坚持科技与人文的统一,尽管面临巨大市场压力,但是他从未放弃对美的追求,使得每一件苹果产品都是艺术品。
董宇辉对谈过的张瑞敏,坚持将古老的《道德经》智慧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提出 " 人单合一 " 的管理哲学,让海尔生命力经久不衰。
稻盛和夫始终坚持 " 经营者要有高尚的灵魂 ",不仅把企业做得好,他的管理哲学更是享誉世界。
这些企业家,都有 " 文人 " 的那一面,或者说,他们都有引领性的哲学思想,并且足够的知行合一。
如果董宇辉想要夯实自己的 " 文人 " 身份认同,那么,就不能 " 停留在读者水平 "。
除了中国士大夫传统的经世致用外,还需要有更多的在商业实践中长出来的原创文化思想。
这样,他给自己惹的大麻烦,才能由他自己解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