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董宇輝成為創業者:給自己“惹了個大麻煩”,歡迎閲讀。
導語:
董宇輝從一個新東方的老師,變成直播帶貨頂流,最近又成了創業公司 " 與輝同行 " 的老板,這不得不説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成功逆襲。然而,成名後的他,也招來了很多的質疑,盡管他一直保持謹慎與克制。除了這個,還有更大難題在等着他,他必須把與輝同行做好,否則,他表現出來的所有 " 文人 " 情懷,都将變得無所依附。董宇輝,該怎麼辦?今天與大家探讨。
據説,董宇輝的書桌上,擺着一本《萬歷十五年》,書頁因反復翻折而泛黃卷曲。
這非常符合他的自我認同,一位 " 文人 "。
不過讓他成名的,是另一個身份,一名主播,有文化的主播。
最近他又有了新的身份,他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親口説的," 我希望自己是一名年輕的創業者。"
這個大家都知道,他當老板了,是 " 與輝同行 " 這家公司的老板。
從打工人變成老板,這個大家都樂見其成,沒啥問題。
問題在于他的身份認同。
他可能打心底裏想做一位純碎的 " 文化人 ",不願意去做那些販夫走卒、引車賣漿的事。
但從世俗意義上來説,他的實際選擇,又跟 " 文化人 " 的身份漸行漸遠,一開始還只是個超級打工人,現在直接成了董老板。
這就給他自己惹了一個天大的麻煩,一個亘古未解的難題:
如何平衡文人情懷與商業現實的衝突?如何 " 既要又要 "?
大家也不要覺得矯情,至少從董宇輝處處擰巴的表現裏,能看出來這個問題對他來説很重要、很痛苦。
01 頂流
董宇輝心愛的《萬歷十五年》,講的是明朝,明朝有一大特色,就是言官很活躍。
他們動不動就罵百官,甚至罵皇上,罵得出色就能出名,成為當時的 " 頂流 "、" 清流 "。
雖然把董宇輝比作言官一點也不恰當,但他多少也是靠 " 一張嘴 " 而成為頂流的。
别人直播大吼大叫,他侃侃而談講文化。别人説 " 買!"" 下單!",他説," 理性消費,别買多了 "。
然後,再輔之以他成名的金句," 當你背單詞時候,阿拉斯加的鳕魚正躍出水面;當你算數學題的時候,南太平洋的海鷗正掠過海岸;當你晚自習的時候 ......"
這樣,他作為直播賣貨的一股清流的形象,在 " 丈母娘 " 面前就形成了。
我們從不懷疑他的真誠,但也不相信這裏面沒有技巧。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問題開始來了。随着名聲和财富的積累,他的一言一行備受關注,也備受牽制。
如果説他從偏遠小地方走到大城市、又從文藝小青年變成新東方教師,這樣的多重身份轉變,并沒有給他帶來多大困擾(因為這他還能保持自己的知識分子身份認同),
那麼,他從新東方老師到超級帶貨主播、再由超級帶貨主播變成董老板,則變成了真正的問題。
對于他來説,超綱了。
02 擰巴
很多人説,作為 " 文化人 ",董宇輝缺乏原創性。
無論是被诟病為讀者雞湯式的金句,還是每一個飽含深情説出來的觀點,都被説成是沒有原創性的表現。
他習慣于在熟悉的傳統文人世界説話、做事,對文人所鄙視的東西,他也會下意識地不喜歡。
所以,突然湧來的潑天富貴,他欲拒還迎、欲迎還拒,甚至可以説,他确實沒有發自内心的去享受,因為對他來説,超綱了。
但這并不重要," 丈母娘 " 需要的是代言人。再加上他所尊崇的古代文化人,注重的也是經世致用,能用就好。
況且,這只是他的一份職業,創新性并不是職業道德要求。
可問題是,他不接納這一點。
并且随着流量的拱火,逐漸把他架在了一個大眾文化代言人的高度。
這就直接導致了他處處透露出來的擰巴:
他必須往文化方面走得足夠深,走夠遠,才符合自己的文化人身份認同,也才能給自己帶來爽點。
另一方面,他又必須在帶貨和商業上做得足夠好,才能繼續證明他的實力,因為這是他賴以成名的地方。
所以,他常常表現出一種矛盾的情感,一方面,他勸大家理性消費,另一方面,他要變着花樣推銷產品,甚至動用自己的文人技巧,給商品上金句、上情緒。
他一方面説,我不喜歡帶貨,如果有一天不做直播了,可能會回到講台上,繼續教書育人。
另一方面,他不但沒有回到講台,還繼續把帶貨推向更深的地步,成為了商業公司的老板。
以及,在和東方甄選的分手過程中,他也很擰巴,整個事情處理得理想與現實糾纏,情感與利益打架,情懷與理性夾擊,熱情與沉默互掐。
總之,很擰巴。
當然,這不是董宇輝的問題,是任何一個帶有文人身份認同的人,面對這個時代都會遇到的問題。
尤其是當流量足夠大,掙的錢足夠多的時候,他所面臨的選擇就越發困難。
但也正因為此,董宇輝的選擇就具有标本意義,榜樣價值。
03 難題
此刻,作為 " 與輝同行 " 的老板,董宇輝面臨的不僅僅是直播賣貨的問題,更是如何把一家公司經營下去的難題。
文人的自我認同,與商業的現實理性,難免會產生衝突。
如何平衡二者?不知道。
但是他在平衡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 " 兩座大山 "。
第一座大山,身份認同的問題
對董宇輝來説,這應該是首要問題。他所有的擰巴,根源就在這裏。
換句話説,内心深處,他渴望成為一名有情懷有擔當的文人,現實則要求他當好老板。
所以,他才會表現出一種 " 想出名的半推半就,想賺錢的遮遮掩掩,想成功的欲説還休 ......"
很多人會説,這根本不是個問題,當大老板出大名賺大錢,有啥不好的,有啥好糾結的。
是很好,但是到了這個級别,想要做大做強,停留于好是遠遠不夠的。
況且,一個人内心深處認同的理想身份,一定會時不時抬頭,它如果不能跟自己正在做的事形成自洽,那麼就一定幹不下去,幹不長久。
長此以往,他就一定長期處于一個内耗的狀态中,這也是為什麼," 丈母娘 " 們勸董宇輝,當了老板後,就别再内耗了。
董宇輝跟他的伯樂俞敏洪不同,俞老師也會有文人的身份認同,但他可能會首先認為自己是個商人。
所以他只需要恰當地、偶爾地表現出文人的言行、風格來就行了,就能滿足自己。
董宇輝也必然要果斷地對自己做一次身份确認。
他要麼像俞老師那樣,商人為主,文人點綴。
要麼反過來,文人為主,商人為輔。這個選擇,其實也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樣本——許知遠。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認為許知遠是一個知識分子,他寫書,搞文化評論,搞文化訪談《十三邀》。
但其實他的商業也做得不錯,單向空間,幾乎做成了每個城市的地标。做圖書出版,也是名聲在外。
當然,也可以拿董宇輝桌上的《萬歷十五年》來做榜樣。
裏面講到的張居正,内心認同毫無疑問是文人士大夫。但是,他在推動 " 一條鞭法 "、為了實現既定目标的時候,也會做出很多有違儒家道德的事情,乃至于專橫跋扈。
第二座大山,企業經營的難題
這是個擺在台面上的難題,所有人都等着董宇輝交答卷。
掌舵一家企業,在這方面他的經驗顯然是匮乏的。
之前在東方甄選,無論怎麼誇大董宇輝的價值都不為過,但是也絕不能抹去他背後大家長和大家庭的庇護作用。
當然,也有逃不掉的更細微的公司和團隊管理問題。
如果從表面上揣測,這些東西跟他所自傲的價值觀,是更為衝突的。
因為管理,一定涉及到激勵、懲罰,以及人心、人性的拿捏,還有各種人事鬥争和復雜關系的維持。
以前,他可以求教于俞老師,現在,只能自己抗。
如果要舉一個反面例子,《萬歷十五年》依然有,那就是海瑞。
海瑞一生清廉,剛正不阿,堅守自己的價值觀,但是在地方治理和下屬管理上,效果不好,沒有凝聚力,最終難成大事。
對于這個,董宇輝肯定很清楚。他的文化人身份解決不了企業經營問題,甚至很有可能是掣肘的地方。
04 知行合一
王陽明憑借 " 致良知 "" 知行合一 ",平叛亂,立不世之功,著書立説,内聖外王,為古今多少文人所景仰。
他的思想早已超出了思想和文化的領網域,是一個教人如何将精神世界跟現實追求結合起來的良方。
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況且,以董宇輝的學識,應該比大多數人都更懂這個詞的意思。
他知道,要把自己作為 " 文人 " 的身份認同,跟商業現實統一起來,其他人就沒必要多指指點點了。
倒是可以舉幾個走在前面的榜樣。
喬布斯堅持科技與人文的統一,盡管面臨巨大市場壓力,但是他從未放棄對美的追求,使得每一件蘋果產品都是藝術品。
董宇輝對談過的張瑞敏,堅持将古老的《道德經》智慧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提出 " 人單合一 " 的管理哲學,讓海爾生命力經久不衰。
稻盛和夫始終堅持 " 經營者要有高尚的靈魂 ",不僅把企業做得好,他的管理哲學更是享譽世界。
這些企業家,都有 " 文人 " 的那一面,或者説,他們都有引領性的哲學思想,并且足夠的知行合一。
如果董宇輝想要夯實自己的 " 文人 " 身份認同,那麼,就不能 " 停留在讀者水平 "。
除了中國士大夫傳統的經世致用外,還需要有更多的在商業實踐中長出來的原創文化思想。
這樣,他給自己惹的大麻煩,才能由他自己解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