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玩不转流量 当不了好高管,欢迎阅读。
阔别四年强势回归,2024 年北京车展备受瞩目。本届车展上,我们原以为热门新车争奇斗艳,现实却上演车圈高管互相串门和逛车展,俨然变成观众、媒体追星现场。
雷军串门拜访向车圈前辈学习,周鸿祎爬上车扮演 " 红衣车模 ",张朝阳把物理课搬到了车展,李斌 cue 曾毓群降电池成本,魏建军走向台前为长城站台。
王传福、李想、李斌、曾庆洪、李彦宏……等大佬齐亮相北京车展,车展此情此景,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
流量争夺战 营销新演绎
车企大佬齐聚车展,互相拜访、邀约串门、相约逛车展等等,放在以往任何一届车展颇为罕见且不可思议。
如果说,谁才是北京车展的流量赢家,第一定然是雷军,第二是圈外人士周鸿祎。
2024 北京车展呈现出的全新面貌,是否为车市内卷至极,价格战裹挟演绎下,车企高管上演的流量争夺战,结果大概是如此。
以至于业内人士露出一丝焦虑和感叹:要完了!车展娱乐化,亵渎了车展的神圣性,破坏了汽车工业的严肃感。
当真要完了吗?
车展泛娱乐化有何不可?车企高管集体下场吸引人气抢流量,为自家品牌打 CALL,何尝不是全新的营销探索。
更何况,泛娱乐化又非 2015 年前车展频繁上演的 " 腿展 "、" 胸展 " 乱象,车企高管以强大的个人 IP 下一线为品牌引流,同时又能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简直是双赢。
雷军恰是为车企高管打了个样,上演一场:身价千亿的车企老总亲身为你交车、弯腰为你开车门,那场面给用户的冲击,情绪价值拉满。
当然,回归到整个事态,车企高管集体亮相车展,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流量,本质上还是营销新方式的演变。
痛恨雷军 想成为雷军
人人皆是自媒体,传播的裂变需要话题引爆流量,通过打造独具魅力的个人 IP,结合品牌基调特征,两者相辅相成自然能够迅速促进品牌传播营销,拓展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毫无悬念,雷军直接给车企上了一课,北京车展只是雷军营销的延续,而在小米 SU7 上市发布会上侃侃而谈了 3 个小时,预示车圈流量争夺战正式拉开序幕。
雷军 ALL IN 造车直接给躺在舒适区已久的一众车企一棒槌,倒逼一众车企高管走出舒适圈。雷军造车,加速国内汽车行业快速大洗牌。欣欣向荣的繁华车展,掩盖不了心底的惆怅忧愁。
雷军进军车圈引发的行业震动,当前浮出水面的流量争夺战现象必是其一。
当时小米 SU7 上市发布会刚结束,业内便有人士传出,某车企高层连夜开会学习和研究雷军的演讲,以及小米 SU7 上市的内容逻辑,兵哥认为绝非空穴来风。
毕竟,小米 SU7 上市至今锁单量已超过 7.6 万辆,突破极氪 007、吉利银河 E8、智己 L6 等围剿,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准确地说,小米 SU7 的火爆,亦是车市流量争夺战的胜利。
小米 SU7 火爆全网,意味车市竞争迈入了全新的阶段,学习雷军的车企大佬数不胜数,尹同跃、魏建军、李书福、李彦宏、张勇纷纷走向台前,为品牌引流。
而圈外的周鸿祎为何而来,引发行业猜测,有人称,其作为哪吒汽车的大股东,是否为哪吒汽车而来;此外亦有人认为,周鸿祎或许要为汽车推出安全系统或车机系统等,他来车圈争夺流量和人气,各家的猜疑更加扑朔迷离。
总而言之,身居高位的车企大佬走向台前,直面网友和用户交流是好事,车企造车直面 B 端转向 C 端,倒逼车企高层倾听用户的想法,同时促进车企与消费端增强关联,提高终端消费。
毕竟在价格战裹挟前进的车市,酒香也怕巷子深。
车企大佬冲向幕前,带头的绝非雷军,余承东、马斯克、李想几位称得上是头号玩家。而雷军在手机圈征战多年,身经百战,绝对是营销资深大家。
刘强东曾在一次央视节目中说:" 不要和雷军比营销,我们比不过他的。" 由此可见,雷军在营销领網域的影响力之强。
成也流量 败也流量
车企如何把流量转化为销量?其难度不低于流量争夺战。而流量又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做到雷军营销的流量高转化,造车卖车将事半功倍。正因为如此,车企高管痛恨雷军,同时又想成为雷军,是当前车企的共识。
车圈没有第二个雷军,车企在打造强大 IP 的同时,如何防备个人行为影响终端消费决策,预防流量反噬,该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完善的办法。李想、李斌、张勇便是活生生的案例。
MEGA 失利某种程度上亦是流量反噬导致,李想作为理想品牌创始人,其在社交平台上发表的一些个人观点,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蔚来品牌近几年出现口碑坍塌,和李斌个人不无关系。
张勇在直播中口无遮拦,同样损坏哪吒的品牌形象。因此,车企高管下场露面走向台前,其形象与品牌紧紧相关,车企高管需要谨言慎行。
譬如,在近日一场直播中,有网友认为张勇翘二郎腿回答问题不够谦虚,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要向雷军学习。
而张勇则直接发微博解释道,是因为自己腰不好,翘二郎腿,接下来立即回怼网友,直接称网友为舔狗,只想做自己,不想演戏。此条微博随后删除,且发视频回应,否认对雷军有任何不敬的意图。
在流量时代,车企高管走向台前,要谨言慎行,绝不能随性而为。车企博弈中,高管引发的事故造成的品牌损坏,将品牌推出万劫不复,想要修复谈何容易。因此,在人人皆是自媒体的时代,玩流量,不亚于赤脚钢丝。
流量转销量 品牌力更关键
当然,流量绝非万能良药,流量不等于销量。不能否认,高度内卷的当下,高管下场,车企争夺流量是突破瓶颈向上的探索。
虽说抢流量不一定能把车卖好。但不争一争,又怕错过流量风口,唯有撒下更大面积的网,概率上方能捞到更多数量的鱼。同样的道理,流量够大转化为销量的数量越多。
当然,理论倒是没错,但我更想说的是,雷军的成功,无法复制。
初期比拼的是流量,到了一定体量,比拼的必然是品牌口碑,是产品质量,是长期主义。因此,流量需要做到高效转化,推动口碑再传递,以至于形成良好的营销闭环,实现价值营销。
因此,车企争夺流量,的确能为车企带来销量转化,但能否持之以恒,品牌力是核心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