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稳坐新能源市场头把交椅,比亚迪做对了什么?,欢迎阅读。
比亚迪,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谁能想到,二十年前收购西安秦川汽车的比亚迪,能成为今天的新能源汽车领导者?
在 2022 年,迅速崛起的比亚迪就卖出了 186.8 万辆新车,让众多海外车企望尘莫及。当时间进入 2023 年,比亚迪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在全球获得了 125.56 万辆的销量成绩。可以说,2023 年上半年,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比亚迪是中国销冠,也是全球销冠。至此,比亚迪也让中国智造以实力出圈。
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这种突飞猛进的市场表现,都是很恐怖的。
在五年、十年之后," 比亚迪速度 " 势必也会成为汽车业界的一个专有名词。
比亚迪,凭什么能如此强大?
今天,我们一起走入比亚迪的 " 汽车帝国 ",看看在如此庞大且复杂的汽车市场,比亚迪究竟是如何屹立起来的。
瞄准新能源
比亚迪找对发力方向
比亚迪是第一家宣布全面转型新能源,也是第一家真正这样做到的主流车企。
在旁人看来,比亚迪的这一步,不乏冒险的意味;但是对于比亚迪来说,唯有新能源才能救自己,也唯有及早布局新能源,才能先于别人一步。
对于十多年前的比亚迪,大家的印象可能会是 F3、S6 这样的燃油车。
但早在 2004 年的时候,比亚迪就在中国的车展上展出了第一辆电动汽车,这台电动汽车的展出,甚至比 2005 年上市的 F3 还要早。可见,做电池起家的比亚迪,生来就瞄准了新能源的市场,有执念。
当时间来到 2008 年,年轻的比亚迪推出了首款量产的新能源车 F3 DM,这是比亚迪首次尝试基于混联结构的插电式混动车型。而在后期,比亚迪秦 DM 等车型也开启了对 P2 结构的尝试,直至今日也重新确立了混联结构的路线。
除了在插混领網域的不断探索外,比亚迪依托自己的电池技术,也在早期推出了纯电出租车比亚迪 E6、全球首款纯电动大巴比亚迪 K9 等车型。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探索和创新,迅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2008 年,比亚迪获得了巴菲特的投资。而事实也证明,巴菲特没有看走眼。
当时间进入到 2010 年,比亚迪的新能源战略开始提速。
比亚迪秦 DM、唐 DM 等车型的问世,为今天的王朝新能源系列构建了坚实的基础。而随着 DM-i 超级混动的到来,比亚迪也在 2022 年春天全面放弃燃油车,专注于新能源车的研发与制造销售工作。
时至今日,比亚迪已经构建起了全面的新能源格局。
比亚迪品牌内的王朝、海洋两大系列,再加上腾势、仰望和即将到来的方程豹品牌,进一步巩固着比亚迪在新能源领網域的发展成果,而且领先于同行。
不得不说,从一开始,比亚迪的新能源目标就很明确。
甚至有车迷这样调侃:在比亚迪造车初期,打造燃油车只是为了新能源奠基,在企业盈利后,比亚迪又将资金和资源大量投入到新能源的研发工作中。
技术创新
不断刺激比亚迪向上
近年来,比亚迪无论是销量还是用户认知,亦或是品牌向上,都给人一种迅速、全面的感受。
特别是在品牌端,除了比亚迪品牌内的王朝、海洋两大系列不断发力向上,销量和价格节节升高外,高端品牌腾势、百万级超豪华品牌仰望也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至此,比亚迪在品牌规划层面,已经不输给大众、丰田这样的世界级车企。
而比亚迪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地在高端市场开枝散叶,与自身的技术储备,不无关系。
首先,在新能源最核心的三电层面,比亚迪已经拿出了足以让同行睥睨的成果。
刀片电池技术,通过磷酸铁锂电芯和刀片状的柔性组合,率先解决了大容量驱动电池的安全痛点问题。比亚迪目前所采用的刀片电池,也是行业内率先通过针刺试验的电池模组,为新能源车守住了安全大关。
而在混动技术领網域,比亚迪的 DM-i 混动技术也呈现出了全面领先的格局。
DM-i 混动系统采用了混联结构,并且通过单挡直驱系统,完美体现出了 " 低速用电、高速用油 " 的节能理念。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热效率高达 43% 的骁云混动专用发动机、最高效率达到 97.5% 的油冷扁线驱动电机,这些技术也均由比亚迪开发。所以在目前,比亚迪也是为数不多可以进行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全栈自研的车企,其技术领先程度可见一斑。
除了核心三电技术方面的优势外,比亚迪也在新能源平台技术等方面不断突破。
例如最新的 e 平台 3.0,不仅关注车辆的制造结构,同时也整合了高性能、高安全、高智能等多个维度的优势。
譬如 e 平台 3.0 支持的 CTB 技术,为海豹等车型提供了新的车身设计方案。电池与车身融合在一起,大幅增加了车内空间的利用率,让海豹的最高续航里程突破 700km,同时也让车身扭转刚度达到了 40000N · m/ °,让纯电动车型更持久、更安全。
此外,在高端技术层面,比亚迪还开发出了易四方四电机控制、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等一系列前瞻技术。
以云辇为例,这套技术的核心,在于带来车辆垂直方向的系统化解决方案,突破了原有的硬體局限,带来了电动化、智能化的车身控制体系。
基于云辇强大的感知和决策能力,它可以有效抑制车身姿态变化,极大降低车辆侧翻、打滑的风险,从而确保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和安全性,实现驾驶操控和安全性的升维。
最后,在智能化技术方面,比亚迪也在稳步前行。
比亚迪的激光雷达虽然推出得比较晚,但是在腾势 N7 等新车上,激光雷达感知技术更成熟可靠,助力高速、城市的 NOA 功能更为健全。
依托技术层面的不断迭代更新,比亚迪产品力也进一步拔高,不仅稳居新能源销冠地位,同时也让中国智造以实力出圈,在海外获得初步成功。在今年上半年的销量数据中,比亚迪的海外累计销量为 7.43 万辆,平均每个月的海外销量破万。
同时,比亚迪旗下的 ATTO 3,也在四月份斩获了新西兰、新加坡的纯电销量冠军位置,并且连续数月蝉联泰国纯电市场销量榜首位……基于这样的海外表现,可以看出比亚迪的终极目标,是让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真正在全球市场屹立,助力民族汽车品牌走向世界舞台。
强大的体系力
是比亚迪技术突破的保证
强大的技术,不仅保证了比亚迪在新能源领網域的销冠地位。同时,也支撑起了比亚迪的产业集群。
从比亚迪品牌,到仰望品牌、从乘用车,到商用车甚至是云轨交通系统,比亚迪目前已经打造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产业集群。而在这个集群内,所有车型、所有品牌,犹如一棵树上的果实一般,都需要养分。而在此时此刻,这些车型和品牌,就需要比亚迪这棵枝干愈发强大,考验着比亚迪这个企业的体系力。
首先,我们通过对比亚迪的技术解析,发现了这家企业的研发能力惊人。
事实上,比亚迪作为自主车企,在研发层面,要比很多同行都要快上一步。
数据显示,比亚迪这位 " 技术狂人 " 始终有着高额的研发投入。
在 2022 年全年,比亚迪汽车项目的研发投入高达 162.80 亿元,同比 2021 年增长了 2.14 倍、同比 2020 年更是增长了 3.92 倍。
持续性增长的高额投入,也为比亚迪的 " 技术鱼池 " 带来了更高的回报。
截至 2022 年底,比亚迪累计申请专利超 4 万件,授权专利 2.8 万件,这样的研发规模,基本上已经赶上了硅谷大型科技企业的水平。
研发上的不断加码,为比亚迪的技术带来了保障。
同时,产品的熱賣,除了需要技术带来产品力的保证外,更要产品质量有所保证。
在工厂制造体系方面,已经将 " 制造 " 转变为了 " 智造 "。
在比亚迪的整车工厂内,高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在冲压、总装、检测等各个环节,都提供了质量上的保障。这也意味着,比亚迪不仅有着更高的产能规模,而且也能保障消费者手中每一台车型的质量。
截至目前,比亚迪在制造端也开启了全球化的征程。
在宣布将海外首个乘用车基地落户泰国后,比亚迪也在 7 月 5 日继续跟进,为巴西投资 45 亿元,于 2024 年建设三座工厂组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从中国到全球,比亚迪建立的工厂,也为新能源走向全球、在不同国家进行本土化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品牌持续突破
比亚迪的目标是什么?
在比亚迪 " 刚出道 " 的阶段,比亚迪的主销车型是几万块钱的福莱尔、F3 这样的车型。
而在新能源时代,二三十万的比亚迪已成为常态,四五十万的腾势和超百万的仰望,也共同撑起了比亚迪的门面。同时即将问世的方程豹,也将开启自主品牌对专业个性产品的探索。
可以看出,比亚迪在技术和体系力的扶持下,品牌不断向上也不断进步。那么,比亚迪品牌向上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比亚迪品牌向上,是整个企业层面的共同向上。
比亚迪品牌的两大系列,再加上一大高端品牌、一大豪华品牌和一大专业个性化品牌,比亚迪的品牌战略基本已经完成。
其次,在后期,比亚迪将进一步聚焦产品的价值,用产品助力品牌向上。
比如王朝和海洋系列,比亚迪展现出了中国家用车型的新面貌,具备了与大众、丰田等传统全球大厂的竞争实力。
而腾势 N7、仰望 U8、仰望 U9 等逐步提升的车型,其价位从四十万到百万级不等,这些车型也瞄准了 BBA 三大豪华品牌甚至是保时捷这样的超豪华品牌。而这些车型进军高端的动力,则在于技术、品质的全面提升,从而在体验层面能够超越老牌的豪华、超豪华品牌,助力中国高端豪华车型真正走出去,立足于世界。
结语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比亚迪虽然贵为全球新能源领網域的领导者,但是在高端纯电市场,比亚迪与特斯拉仍然存在差距。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再加上全球能源绿化的大趋势,比亚迪这位引领者也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更高的位置。
毕竟,比亚迪用十年的时间,把主销车的价格从几万提升到了二三十万。随着比亚迪在新能源研发端的不断投入,再加上对品质等多重因素的严格把控,比亚迪在取得今天的成果后势必也会更进一步。在未来,比亚迪也不只是新能源车的引领者,更是高端车型、豪华车型的引领者。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法律顾问: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姜磊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