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穩坐新能源市場頭把交椅,比亞迪做對了什麼?,歡迎閱讀。
比亞迪,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誰能想到,二十年前收購西安秦川汽車的比亞迪,能成為今天的新能源汽車領導者?
在 2022 年,迅速崛起的比亞迪就賣出了 186.8 萬輛新車,讓眾多海外車企望塵莫及。當時間進入 2023 年,比亞迪僅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就在全球獲得了 125.56 萬輛的銷量成績。可以說,2023 年上半年,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比亞迪是中國銷冠,也是全球銷冠。至此,比亞迪也讓中國智造以實力出圈。
對于任何一家車企來說,這種突飛猛進的市場表現,都是很恐怖的。
在五年、十年之後," 比亞迪速度 " 勢必也會成為汽車業界的一個專有名詞。
比亞迪,憑什麼能如此強大?
今天,我們一起走入比亞迪的 " 汽車帝國 ",看看在如此龐大且復雜的汽車市場,比亞迪究竟是如何屹立起來的。
瞄準新能源
比亞迪找對發力方向
比亞迪是第一家宣布全面轉型新能源,也是第一家真正這樣做到的主流車企。
在旁人看來,比亞迪的這一步,不乏冒險的意味;但是對于比亞迪來說,唯有新能源才能救自己,也唯有及早布局新能源,才能先于别人一步。
對于十多年前的比亞迪,大家的印象可能會是 F3、S6 這樣的燃油車。
但早在 2004 年的時候,比亞迪就在中國的車展上展出了第一輛電動汽車,這台電動汽車的展出,甚至比 2005 年上市的 F3 還要早。可見,做電池起家的比亞迪,生來就瞄準了新能源的市場,有執念。
當時間來到 2008 年,年輕的比亞迪推出了首款量產的新能源車 F3 DM,這是比亞迪首次嘗試基于混聯結構的插電式混動車型。而在後期,比亞迪秦 DM 等車型也開啟了對 P2 結構的嘗試,直至今日也重新确立了混聯結構的路線。
除了在插混領網域的不斷探索外,比亞迪依托自己的電池技術,也在早期推出了純電出租車比亞迪 E6、全球首款純電動大巴比亞迪 K9 等車型。
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探索和創新,迅速引起了全球的關注。
2008 年,比亞迪獲得了巴菲特的投資。而事實也證明,巴菲特沒有看走眼。
當時間進入到 2010 年,比亞迪的新能源戰略開始提速。
比亞迪秦 DM、唐 DM 等車型的問世,為今天的王朝新能源系列構建了堅實的基礎。而随着 DM-i 超級混動的到來,比亞迪也在 2022 年春天全面放棄燃油車,專注于新能源車的研發與制造銷售工作。
時至今日,比亞迪已經構建起了全面的新能源格局。
比亞迪品牌内的王朝、海洋兩大系列,再加上騰勢、仰望和即将到來的方程豹品牌,進一步鞏固着比亞迪在新能源領網域的發展成果,而且領先于同行。
不得不說,從一開始,比亞迪的新能源目标就很明确。
甚至有車迷這樣調侃:在比亞迪造車初期,打造燃油車只是為了新能源奠基,在企業盈利後,比亞迪又将資金和資源大量投入到新能源的研發工作中。
技術創新
不斷刺激比亞迪向上
近年來,比亞迪無論是銷量還是用戶認知,亦或是品牌向上,都給人一種迅速、全面的感受。
特别是在品牌端,除了比亞迪品牌内的王朝、海洋兩大系列不斷發力向上,銷量和價格節節升高外,高端品牌騰勢、百萬級超豪華品牌仰望也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至此,比亞迪在品牌規劃層面,已經不輸給大眾、豐田這樣的世界級車企。
而比亞迪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地在高端市場開枝散葉,與自身的技術儲備,不無關系。
首先,在新能源最核心的三電層面,比亞迪已經拿出了足以讓同行睥睨的成果。
刀片電池技術,通過磷酸鐵锂電芯和刀片狀的柔性組合,率先解決了大容量驅動電池的安全痛點問題。比亞迪目前所采用的刀片電池,也是行業内率先通過針刺試驗的電池模組,為新能源車守住了安全大關。
而在混動技術領網域,比亞迪的 DM-i 混動技術也呈現出了全面領先的格局。
DM-i 混動系統采用了混聯結構,并且通過單擋直驅系統,完美體現出了 " 低速用電、高速用油 " 的節能理念。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熱效率高達 43% 的骁雲混動專用發動機、最高效率達到 97.5% 的油冷扁線驅動電機,這些技術也均由比亞迪開發。所以在目前,比亞迪也是為數不多可以進行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全棧自研的車企,其技術領先程度可見一斑。
除了核心三電技術方面的優勢外,比亞迪也在新能源平台技術等方面不斷突破。
例如最新的 e 平台 3.0,不僅關注車輛的制造結構,同時也整合了高性能、高安全、高智能等多個維度的優勢。
譬如 e 平台 3.0 支持的 CTB 技術,為海豹等車型提供了新的車身設計方案。電池與車身融合在一起,大幅增加了車内空間的利用率,讓海豹的最高續航裡程突破 700km,同時也讓車身扭轉剛度達到了 40000N · m/ °,讓純電動車型更持久、更安全。
此外,在高端技術層面,比亞迪還開發出了易四方四電機控制、雲辇智能車身控制等一系列前瞻技術。
以雲辇為例,這套技術的核心,在于帶來車輛垂直方向的系統化解決方案,突破了原有的硬體局限,帶來了電動化、智能化的車身控制體系。
基于雲辇強大的感知和決策能力,它可以有效抑制車身姿态變化,極大降低車輛側翻、打滑的風險,從而确保車輛的操控穩定性和安全性,實現駕駛操控和安全性的升維。
最後,在智能化技術方面,比亞迪也在穩步前行。
比亞迪的激光雷達雖然推出得比較晚,但是在騰勢 N7 等新車上,激光雷達感知技術更成熟可靠,助力高速、城市的 NOA 功能更為健全。
依托技術層面的不斷迭代更新,比亞迪產品力也進一步拔高,不僅穩居新能源銷冠地位,同時也讓中國智造以實力出圈,在海外獲得初步成功。在今年上半年的銷量數據中,比亞迪的海外累計銷量為 7.43 萬輛,平均每個月的海外銷量破萬。
同時,比亞迪旗下的 ATTO 3,也在四月份斬獲了新西蘭、新加坡的純電銷量冠軍位置,并且連續數月蟬聯泰國純電市場銷量榜首位……基于這樣的海外表現,可以看出比亞迪的終極目标,是讓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真正在全球市場屹立,助力民族汽車品牌走向世界舞台。
強大的體系力
是比亞迪技術突破的保證
強大的技術,不僅保證了比亞迪在新能源領網域的銷冠地位。同時,也支撐起了比亞迪的產業集群。
從比亞迪品牌,到仰望品牌、從乘用車,到商用車甚至是雲軌交通系統,比亞迪目前已經打造成了一個龐大的交通產業集群。而在這個集群内,所有車型、所有品牌,猶如一棵樹上的果實一般,都需要養分。而在此時此刻,這些車型和品牌,就需要比亞迪這棵枝幹愈發強大,考驗着比亞迪這個企業的體系力。
首先,我們通過對比亞迪的技術解析,發現了這家企業的研發能力驚人。
事實上,比亞迪作為自主車企,在研發層面,要比很多同行都要快上一步。
數據顯示,比亞迪這位 " 技術狂人 " 始終有着高額的研發投入。
在 2022 年全年,比亞迪汽車項目的研發投入高達 162.80 億元,同比 2021 年增長了 2.14 倍、同比 2020 年更是增長了 3.92 倍。
持續性增長的高額投入,也為比亞迪的 " 技術魚池 " 帶來了更高的回報。
截至 2022 年底,比亞迪累計申請專利超 4 萬件,授權專利 2.8 萬件,這樣的研發規模,基本上已經趕上了矽谷大型科技企業的水平。
研發上的不斷加碼,為比亞迪的技術帶來了保障。
同時,產品的熱賣,除了需要技術帶來產品力的保證外,更要產品質量有所保證。
在工廠制造體系方面,已經将 " 制造 " 轉變為了 " 智造 "。
在比亞迪的整車工廠内,高自動化、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生產模式,在衝壓、總裝、檢測等各個環節,都提供了質量上的保障。這也意味着,比亞迪不僅有着更高的產能規模,而且也能保障消費者手中每一台車型的質量。
截至目前,比亞迪在制造端也開啟了全球化的征程。
在宣布将海外首個乘用車基地落戶泰國後,比亞迪也在 7 月 5 日繼續跟進,為巴西投資 45 億元,于 2024 年建設三座工廠組成的大型生產基地綜合體。從中國到全球,比亞迪建立的工廠,也為新能源走向全球、在不同國家進行本土化技術研發和生產制造,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品牌持續突破
比亞迪的目标是什麼?
在比亞迪 " 剛出道 " 的階段,比亞迪的主銷車型是幾萬塊錢的福萊爾、F3 這樣的車型。
而在新能源時代,二三十萬的比亞迪已成為常态,四五十萬的騰勢和超百萬的仰望,也共同撐起了比亞迪的門面。同時即将問世的方程豹,也将開啟自主品牌對專業個性產品的探索。
可以看出,比亞迪在技術和體系力的扶持下,品牌不斷向上也不斷進步。那麼,比亞迪品牌向上的終極目标,是什麼?
首先,我們可以确定的是,比亞迪品牌向上,是整個企業層面的共同向上。
比亞迪品牌的兩大系列,再加上一大高端品牌、一大豪華品牌和一大專業個性化品牌,比亞迪的品牌戰略基本已經完成。
其次,在後期,比亞迪将進一步聚焦產品的價值,用產品助力品牌向上。
比如王朝和海洋系列,比亞迪展現出了中國家用車型的新面貌,具備了與大眾、豐田等傳統全球大廠的競争實力。
而騰勢 N7、仰望 U8、仰望 U9 等逐步提升的車型,其價位從四十萬到百萬級不等,這些車型也瞄準了 BBA 三大豪華品牌甚至是保時捷這樣的超豪華品牌。而這些車型進軍高端的動力,則在于技術、品質的全面提升,從而在體驗層面能夠超越老牌的豪華、超豪華品牌,助力中國高端豪華車型真正走出去,立足于世界。
結語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比亞迪雖然貴為全球新能源領網域的領導者,但是在高端純電市場,比亞迪與特斯拉仍然存在差距。不過,随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再加上全球能源綠化的大趨勢,比亞迪這位引領者也能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更高的位置。
畢竟,比亞迪用十年的時間,把主銷車的價格從幾萬提升到了二三十萬。随着比亞迪在新能源研發端的不斷投入,再加上對品質等多重因素的嚴格把控,比亞迪在取得今天的成果後勢必也會更進一步。在未來,比亞迪也不只是新能源車的引領者,更是高端車型、豪華車型的引領者。
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法律顧問: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姜磊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