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沪深交易所互动平台“ESG问答”数量近两月暴涨80倍,提问者是谁?,欢迎阅读。
随着 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理念不断扩散,A 股投资者对 ESG 的关注也与日俱增。
近日,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注意到,沪深两大交易所的线上互动平台——上证 e 互动和互动易,以 "ESG" 为关键词的问答数量越来越多(含已回复和未回复)。经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统计,2021 年至 2023 年,两大线上互动平台有关 ESG 的问答数从 112 条增加至 2140 条,涨幅近 20 倍。
值得注意的是,2023 年前 11 个月互动数量增长趋势平缓,直到 12 月突然出现 1917 条,环比暴增 80 倍左右;同时,今年 1 月份两个互动平台的问答数也达到 1967 条。
其中关于公司 ESG 评级表现的提问占比较高,有提问者先后向不同的上市公司发出类似 " 公司评级水平不佳,是否制定了 ESG 指标改进措施 " 的问题。甚至有提问者从去年 12 月至今年 2 月,先后向 100 多个公司提出前述相关问题。
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ESG 话题集中爆发增长的现象?对提高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对 ESG 认知有什么影响?背后的提问者是谁?
针对这一现象,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未来的投资者会越来越关注 ESG 和 ESG 投资,这是大的趋势。"ESG 投资或者 ESG 披露体系,初心是为投资者提供一套对上市公司的非财务评价体系。随着中国的股市机构投资者比例上升,机构投资者对 ESG 的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因为这是帮助他们进行资产配置或者进行风险识别、选股时的一个重要参考工具。"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第三方 ESG 咨询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数量集中增长,应该不是正常的市场反应,里面有可能是某些第三方评级机构作为推手,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高校用 " 社会实验方法 " 来做量化研究。对于交易所线上互动平台的功能,他认为," 如果提问者的身份不是投资人,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反作用 "。
交易所互动平台 "ESG 问答 " 数单月剧增 80 倍
沪深交易所开设的线上互动平台,旨在帮助中小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更快捷、方便地交流。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投资者当下最为关心的问题和趋势。
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日前统计发现,截至 2024 年 2 月 3 日,在沪深两大线上互动平台上输入 "ESG" 的关键词,相关问答数量日益增长——从 2021 年 112 条,增长到 2023 年的 2140 条(含已回复和未回复),涨幅近 20 倍。
数据来源:上交所 e 互动、深交所互动易
从统计结果来看,2021 年和 2022 年之间的差距并不算特别明显,但是到了 2023 年,投资者对 ESG 的关注度有了爆发式增长。
对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认为," 一是监管,包括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特别是被主要指数纳入成分股的上市公司的 ESG 表现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国资委对央企及控股子公司也要求 ESG 全覆盖,或者 ESG 披露全覆盖,所以投资者对这个话题关心是自然的。另外,双碳目标提出后,也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着手相关工作的部署和推进。"
不过,芮萌指出,虽然目前投资者关注度有所提高,但是从绝对值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沪深两市接近 5000 家公司,平均下来还达不到每个公司的 ESG 都被关注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进一步统计后发现,2023 年前 11 个月的互动数量其实并没有显著增长,但是到了 12 月却突然剧增,由 11 月的 23 条上升到 12 月的 1917 条,环比增长超 80 倍。增长趋势甚至延续到今年 1 月份——今年 1 月,以 "ESG" 为关键词的互动数量已经达到 1967 条,几乎快赶上 2023 年全年水平。
数据来源:上交所 e 互动、深交所互动易(数据截至 2 月 3 日)
有人向 103 个公司提出相同问题,身份存疑
从提问的内容来看,多数为投资者对所提问公司的 ESG 评级表现不够满意,询问公司是否有提高评级水平的措施,以及是否在具体的 E、S 或者 G 维度进行针对性的提高;同时,也有投资者询问公司是否单独披露了 ESG 报告、公司是否制定了 ESG 战略等。
图片来源:上交所官网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提问者先后向不同的上交所公司询问相似的 ESG 评级表现问题。如妙可蓝多(SH600882,股价 12.88 元,市值 66.17 亿元)就发现向其提问的提问者从 2023 年 12 月 11 日开始,就关于 " 上市公司在某某 ESG 体系评级不突出,是否有明确的 ESG 指标提升方案 " 等问题,向 48 个不同的上交所公司发问。
图片来源:上交所官网截图
据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核实,这位 ID 名为 " 祈谷兰 " 的提问者从 12 月到今年 2 月,先后向 103 家上交所公司提出上述问题,且与其做法相同的提问者亦不在少数,不免让人怀疑背后动机。
图片来源:上交所官网截图
图片来源:上交所官网截图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第三方 ESG 咨询机构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分析表示,如果数量集中增长,应该不是正常的市场反应,里面有可能是第三方评级机构作推手,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高校用 " 社会实验方法 " 来做量化研究。
" 客观来说,交易所的互动数量增多,肯定能够提升上市公司对 ESG 的认知,毕竟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提问。但是,提问者的动机很难去揣测,除非有一个系统性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该专业人士表示," 如果光是提醒(评级表现)或者是导向(提高评级)比较明显的,提问者的身份就可能不是投资人了,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反作用。我认为应该客观看待这个现象,看能否通过统计获取一些特征,以此判断是市场自发形成的行为,还是故意操纵。"
同时他认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只是这种泛泛的提问,对于 ESG 意识提升意义不大,下一阶段需要关注实质性问题。" 比如医药行业,可能要关注研发的伦理、污染的防治;钢铁或者能源行业,可能需要关注转型的议题。这些议题,才是切中要害的。" 他补充道。
一位不愿具名的 A 股上市公司董秘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通常有人会拿同样的问题问不同的公司,看各公司的回复,一般以蹭热点为主。ESG 是个热点,但只问评级不高的原因,感觉有目的性。而且,评级机构很多,为什么只提这一家?"
投资者关注 ESG 需提防 " 漂绿 " 现象
不管是机构当推手,还是投资者自发关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将促进上市公司重视 ESG 实践,以及 ESG 表现。
而关于前述提问者提到的上市公司 ESG 评级表现不佳,该如何提升等问题,不少上市公司的回复较为笼统,对于如何提高评级水平并未给出具体的措施。
红豆股份书面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当前,国内 ESG 评价评级正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存在评价标准制定水平参差不齐,实施规范程度不一、影响力差异大的问题。不同的评级机构对同一家企业的评价结果可能存在明显差异。
而投资者对 ESG 的关注,本质上还是为了从中寻找更多投资机会。芮萌认为,关于 ESG 评级、ESG 报告和 ESG 战略的话题,其实三者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ESG 战略来自于上市公司,ESG 报告也来自于上市公司甚至监管机构,同时也来自于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而 ESG 评级主要是来自于评级机构,他们是这个市场上的 ESG 信息供给方。这几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如果没有战略就没有报告,没有报告就不需要评级。所以有了评级可以促进公司更好地执行 ESG 战略,有了 ESG 战略,公司可以有更好的 ESG 报告。
实际上,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同样也需要抓住 ESG 的机会,并通过开展一系列 ESG 工作,充分向外界展示和提高公司的投资价值。这也是 ESG 工作的核心和目标之一。
对此,芮萌建议,上市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以及对 ESG 的认知,同时基于市场的监管和竞争压力,从中选择自己的 ESG 实践目标。比如,在不同行业,ESG 在三个领網域的侧重点和权重是不一样的,有的行业可能关注 E,有的行业关注 S,还有一些行业重点关注 G。所以,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业的特征,把 ESG 的实践变成一个长期、战略性的发展理念。
这样,ESG 一方面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可以降低公司各种各样的风险,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并提高它的估值的水平。
不过,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如果上市公司借助 ESG 信披进行 " 漂绿 ",或者夸大、美化公司的形象和价值,投资者该如何应对?芮萌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甄别。第一是报告整体性和系统性,与优秀的大公司相比是否相似;第二,可以看公司的 ESG 评级高低;第三,看报告最后是否有第三方的审计意见,以及是否聘用了外部的咨询机构协助,再看这些咨询机构的资质如何。这样可以综合评估 ESG 报告的含金量,并尽可能的避免踩坑。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