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中国手机厂商,开启2024年「AI落地」大战,欢迎阅读。
作者丨邱晓芬
编辑丨苏建勋
2024 年,手机厂商们再次为大模型落地到手机端,加大了马力。如果说,此前手机厂商只是小试牛刀、投石问路,那么到如今 Open AI Sora 的再次震撼,手机厂商们变得更甘愿为此投入全面资源。
2 月 20 日,OPPO 发布了全新的 AI 战略——不仅仅要在在手机上推出 AI 超级智能体,还上线了 AI Pro 智能体开发平台,提供 AI 插件,与开发者共建生态。
OPPO 做的还有更多。比如,在组织架构上,OPPO 在其研究院下成立了 AI 中心,将原来分散到各个部门的 AI 方向研发人员都聚拢到一处。刘作虎表示,AI 接下来会是 OPPO 未来投入最大的技术研发投入之一、甚至 " 没有上限 "。
不仅如此,OPPO 近来还在东莞长安镇落地了一个全新数据中心——端侧大模型的算力有限,OPPO 决定采用端侧计算和云计算相结合的方式。一位 OPPO 人士称,OPPO 数据中心一期目前有 800P 的算力,能够支持OPPO 手机用户跑在手机端跑千亿级参数的大模型。
近期动作激进的,不仅仅是 OPPO 一家。截至目前,基本所有的主流厂商在 2024 年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路线图。
2 月 18 日,魅族另辟蹊径,大刀阔斧停止传统手机的开发,将转向开发全新 AI 硬體。它的矛头指向了 Humane、Rabbit 这类全新的 AI 硬體厂商,喊出了 "All in AI" 的口号。
连过往对热点反应迟缓的三星、苹果,这次也都跟上。
三星的即圈即搜功能
1 月 25 日发布的三星 S24 系列上,三星终于上线了 " 即圈即搜 "、" 笔记助手 " 等等 AI 应用。在三星的自研大模型 Gauss 能用之前,三星选择借力,合作了百度智能云千帆平台、美图等中国厂商。
苹果的进展些许缓慢,内部在隐秘推进——包括选定了三名高管全权负责 AI 事项,一年拨款 10 亿美金,AI 加持的 Siri 也有望推出。
在手机换季周期持续拉长的时代,手机厂商们的 AI 竞赛,已经是一场毫无疑问的平原阵地战。
手机 + 大模型,路线分野
经过了一年的持续发展,手机厂商们切入大模型的路线,基本出现了分野:
OPPO 和 vivo 是手机厂商中最激进的,主要体现在对大模型数据集的追逐上—— vivo 部署了覆盖 1B-175B 的五种大模型,OPPO 则准备了高中低三个量级大模型,最高覆盖 180B,是所有手机厂商的最高参数。
OPPO 的三种大模型 36 氪拍摄
vivo 副总裁周围此前告诉 36 氪,据内部测试,7B 左右的数据量一般足够做好简单的文档摘要和拆解的功能,但要真正实现手机上的 " 智能涌现 ",7B 数据量大模型的任务拆解能力还有提升空间,13B 及以上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要在手机上塞入更大参数的大模型,云端计算算力成本是巨大的。因此,相比于 OV 在大模型数据量上的激进,小米和荣耀选择曲线救国。
小米大模型的策略是轻量化、本地部署,在重点场景上持续调优。此前,雷军称,在部分应用场景中,6B 的小米大模型在端侧的表现已经能够媲美云端计算;
荣耀则是在自己的 7B 的 " 魔法大模型 " 之外,又推出了百模生态计划的方式,采用和行业力量合作的方式,接入其他的行业垂直大模型、云端通用大模型等等。
尽管各家在大模型的策略有所不同,逐渐形成了路线差距。但一致的是,基本上所有手机厂商都为了大模型之战,配备了超千人的团队规模、上百亿的投入。
各家大模型落地梳理 36kr 制图、信息来自公开渠道
场景同质化,商业模式等待形成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不管选择哪种路线,大模型现下都还没有给他们创造收入,反而大大增加了成本——端侧计算对手机内存、芯片、GPU 算力调度要求更高,手机的 ASP 大大提升;
而若采用了云端计算,手机厂商巨量用户,导致算力成本更恐怖。一个眼前的例子是,OPPO 今年除夕夜向 1000 万用户推送了 AI 功能,背后算力费用超过千万,平均一名用户的成本达到几块钱。
有行业人士对 36 氪测算,大模型云端计算的最低成本是一分二人民币,3 亿用户每天用十次,手机厂商一年要凭空多出一百多亿算力费。尤其是,Sora 的出现,意味着未来大模型将逐渐走出文本、图片的形式,进军视频,单一算力诉求又将进一步提升。
因此,大模型落地到手机后,手机厂商如何形成正向的商业模式,平衡投入产出比,也是各家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三星 S24 系列上,介绍页中直接提到,"2025 年之前免费使用 ",未来是否設定收费应用也是未知数。
小米宣布全面拥抱大模型
如何收费,或许是一个长远问题,当下,手机厂商还在持续探索用户更接受的落地场景。不过,目前来看,手机大模型的落地不免出现同质化的情况。
常见的手机大模型落地应用,基本跳不开影像、通话、语音智能体范畴。比如,在影像上,手机厂商常见选择是智能消除、补图、修图、图片查找;在通话方面,手机厂商下的功夫是通话实时翻译、信息实时记录。
另外,基本所有的手机厂商也都拿语音互動开刀,将其改造成了更智能的 AI Agent,比如塞入了文本生成、文生图、智能对话、信息查找等功能。
vivo 大模型矩阵 36 氪拍摄
只是,手机厂商们落地的 AI 场景并非用户刚性需求,更多是从改善使用体验的角度出发,短期内很难让用户掏钱付费。
不过,要形成商业正循环,除了让用户为单一 AI 功能付费之外,另一个思路是,通过改善手机使用体验、让用户尽早换手机。IDC 此前也预测,AI 手机或将带动新一轮换机潮——AI 手机在 2024 年的出货量或为 3700 万台,至 2027 年将占市场份额超过 50%。
自 2023 年下半年以来,Rabbit R1、AI Pin 等号称 " 颠覆手机 " 的 AI 硬體爆火,不免让手机厂商们焦灼。但经过这一年的跌宕,手机厂已经走完了 AI 落地的 0-1,形成了各自的 AI 团队、路线、落地场景初步尝试。
万里长征,才只迈出了第一步。长远来看,AI 也代表着全新的互動范式、架构、应用分发模式。手机厂商们决战大模型,在未来其实考验着他们自我革新的勇气。
延伸阅读:
《手机 +AI=?我们试了试小米手机还没对外开放的大模型|Future》
《三星首款 AI 手机来了,Galaxy S24 系列 5499 元起售丨最前线》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