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中國手機廠商,開啓2024年「AI落地」大戰,歡迎閲讀。
作者丨邱曉芬
編輯丨蘇建勳
2024 年,手機廠商們再次為大模型落地到手機端,加大了馬力。如果説,此前手機廠商只是小試牛刀、投石問路,那麼到如今 Open AI Sora 的再次震撼,手機廠商們變得更甘願為此投入全面資源。
2 月 20 日,OPPO 發布了全新的 AI 戰略——不僅僅要在在手機上推出 AI 超級智能體,還上線了 AI Pro 智能體開發平台,提供 AI 插件,與開發者共建生态。
OPPO 做的還有更多。比如,在組織架構上,OPPO 在其研究院下成立了 AI 中心,将原來分散到各個部門的 AI 方向研發人員都聚攏到一處。劉作虎表示,AI 接下來會是 OPPO 未來投入最大的技術研發投入之一、甚至 " 沒有上限 "。
不僅如此,OPPO 近來還在東莞長安鎮落地了一個全新數據中心——端側大模型的算力有限,OPPO 決定采用端側計算和雲計算相結合的方式。一位 OPPO 人士稱,OPPO 數據中心一期目前有 800P 的算力,能夠支持OPPO 手機用户跑在手機端跑千億級參數的大模型。
近期動作激進的,不僅僅是 OPPO 一家。截至目前,基本所有的主流廠商在 2024 年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路線圖。
2 月 18 日,魅族另辟蹊徑,大刀闊斧停止傳統手機的開發,将轉向開發全新 AI 硬體。它的矛頭指向了 Humane、Rabbit 這類全新的 AI 硬體廠商,喊出了 "All in AI" 的口号。
連過往對熱點反應遲緩的三星、蘋果,這次也都跟上。
三星的即圈即搜功能
1 月 25 日發布的三星 S24 系列上,三星終于上線了 " 即圈即搜 "、" 筆記助手 " 等等 AI 應用。在三星的自研大模型 Gauss 能用之前,三星選擇借力,合作了百度智能雲千帆平台、美圖等中國廠商。
蘋果的進展些許緩慢,内部在隐秘推進——包括選定了三名高管全權負責 AI 事項,一年撥款 10 億美金,AI 加持的 Siri 也有望推出。
在手機換季周期持續拉長的時代,手機廠商們的 AI 競賽,已經是一場毫無疑問的平原陣地戰。
手機 + 大模型,路線分野
經過了一年的持續發展,手機廠商們切入大模型的路線,基本出現了分野:
OPPO 和 vivo 是手機廠商中最激進的,主要體現在對大模型數據集的追逐上—— vivo 部署了覆蓋 1B-175B 的五種大模型,OPPO 則準備了高中低三個量級大模型,最高覆蓋 180B,是所有手機廠商的最高參數。
OPPO 的三種大模型 36 氪拍攝
vivo 副總裁周圍此前告訴 36 氪,據内部測試,7B 左右的數據量一般足夠做好簡單的文檔摘要和拆解的功能,但要真正實現手機上的 " 智能湧現 ",7B 數據量大模型的任務拆解能力還有提升空間,13B 及以上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不過,要在手機上塞入更大參數的大模型,雲端計算算力成本是巨大的。因此,相比于 OV 在大模型數據量上的激進,小米和榮耀選擇曲線救國。
小米大模型的策略是輕量化、本地部署,在重點場景上持續調優。此前,雷軍稱,在部分應用場景中,6B 的小米大模型在端側的表現已經能夠媲美雲端計算;
榮耀則是在自己的 7B 的 " 魔法大模型 " 之外,又推出了百模生态計劃的方式,采用和行業力量合作的方式,接入其他的行業垂直大模型、雲端通用大模型等等。
盡管各家在大模型的策略有所不同,逐漸形成了路線差距。但一致的是,基本上所有手機廠商都為了大模型之戰,配備了超千人的團隊規模、上百億的投入。
各家大模型落地梳理 36kr 制圖、信息來自公開渠道
場景同質化,商業模式等待形成
對于手機廠商來説,不管選擇哪種路線,大模型現下都還沒有給他們創造收入,反而大大增加了成本——端側計算對手機内存、芯片、GPU 算力調度要求更高,手機的 ASP 大大提升;
而若采用了雲端計算,手機廠商巨量用户,導致算力成本更恐怖。一個眼前的例子是,OPPO 今年除夕夜向 1000 萬用户推送了 AI 功能,背後算力費用超過千萬,平均一名用户的成本達到幾塊錢。
有行業人士對 36 氪測算,大模型雲端計算的最低成本是一分二人民币,3 億用户每天用十次,手機廠商一年要憑空多出一百多億算力費。尤其是,Sora 的出現,意味着未來大模型将逐漸走出文本、圖片的形式,進軍視頻,單一算力訴求又将進一步提升。
因此,大模型落地到手機後,手機廠商如何形成正向的商業模式,平衡投入產出比,也是各家接下來需要思考的問題——在三星 S24 系列上,介紹頁中直接提到,"2025 年之前免費使用 ",未來是否設定收費應用也是未知數。
小米宣布全面擁抱大模型
如何收費,或許是一個長遠問題,當下,手機廠商還在持續探索用户更接受的落地場景。不過,目前來看,手機大模型的落地不免出現同質化的情況。
常見的手機大模型落地應用,基本跳不開影像、通話、語音智能體範疇。比如,在影像上,手機廠商常見選擇是智能消除、補圖、修圖、圖片查找;在通話方面,手機廠商下的功夫是通話實時翻譯、信息實時記錄。
另外,基本所有的手機廠商也都拿語音互動開刀,将其改造成了更智能的 AI Agent,比如塞入了文本生成、文生圖、智能對話、信息查找等功能。
vivo 大模型矩陣 36 氪拍攝
只是,手機廠商們落地的 AI 場景并非用户剛性需求,更多是從改善使用體驗的角度出發,短期内很難讓用户掏錢付費。
不過,要形成商業正循環,除了讓用户為單一 AI 功能付費之外,另一個思路是,通過改善手機使用體驗、讓用户盡早換手機。IDC 此前也預測,AI 手機或将帶動新一輪換機潮——AI 手機在 2024 年的出貨量或為 3700 萬台,至 2027 年将占市場份額超過 50%。
自 2023 年下半年以來,Rabbit R1、AI Pin 等号稱 " 颠覆手機 " 的 AI 硬體爆火,不免讓手機廠商們焦灼。但經過這一年的跌宕,手機廠已經走完了 AI 落地的 0-1,形成了各自的 AI 團隊、路線、落地場景初步嘗試。
萬裏長征,才只邁出了第一步。長遠來看,AI 也代表着全新的互動範式、架構、應用分發模式。手機廠商們決戰大模型,在未來其實考驗着他們自我革新的勇氣。
延伸閲讀:
《手機 +AI=?我們試了試小米手機還沒對外開放的大模型|Future》
《三星首款 AI 手機來了,Galaxy S24 系列 5499 元起售丨最前線》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