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挖来“95后天才少女”,雷军还想创造奇迹,欢迎阅读。
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周智宇
小米和雷军的流量神话,还在持续。
在小米汽车亮相一周年之际,雷军宣布,小米 SU7 在过去 9 个月累计交付了 13 万辆新车。这样的交付速度,超越了此前所有的造车新势力。
不过,雷军还有着更大的谋划。过去半年里,他持续加码大模型赛道。最近,雷军更是以千万年薪,招揽了 DeepSeek 开源大模型 DeepSeek-V2 的关键开发者之一罗福莉。据悉,罗福莉将领导小米 AI 大模型团队。
造车取得阶段性成果,叠加雷军猛攻 AI 大模型,带动小米股价超 34 港元 / 股,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以来,小米港股涨幅超过 120%,领涨恒生科技成分股。
接下来,如果能在 AI 大模型之战上取得突破,小米也能够在估值上进一步打开想象空间,向特斯拉看齐。这意味着,雷军也有望再创造奇迹,而他梦想的万亿市值,也不过是个开始罢了。
当然,对于小米来说,如何在汽车和 AI 两个业务都烧钱的情况下,保持财务上的平衡,也需要做出取舍。这会是场艰难的战役。
奇迹
在过去这一年,如果要给新车按流量排名的话,小米 SU7 如果称第二,那无人敢称第一。
从去年 12 月 28 日首次亮相以来,小米 SU7 和雷军本人就一直站在流量顶端,基本上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能登上热搜。
雷军在干网红这条路上也很成功。在小米 SU7 发布之前,雷军就已经算是粉丝数量比较高的企业家了。然而,这一年,雷军的粉丝更上一个量级。以抖音平台为例,雷军的粉丝数量从年初的 600 余万涨到如今的超 3600 万,粉丝数量超越一众靠流量吃饭的专业网红。
今年,雷军还和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董事长余承东一起,把不少车圈老总逼出山,将车圈一把手直播测试自家车变成日常。
小米能成为顶流,少不了全网的托举。
从产品力来说,这款车已经被市场频繁验证,颜值在线,质量也过关。
此前一段时间,一位河南的车主和家人驾驶小米 SU7 冲下二三十米的陡坡,经过翻转后被树木挡住;虽然车已经报废,但一家人均无生命危险,只受了轻微伤。一时间,小米 SU7 的产品力又被全网赞誉。
小米 SU7 的成功,也离不开雷军成熟的供应链管理。起初,雷军对这台车的销量预期并没有这么高,从最早规划的 7 万辆,到年度目标 10 万辆、12 万辆,再到如今的 13 万辆,小米的供应链持续跟进。可以说,小米 SU7 的奇迹,是和供应链企业一起创造的。
如今复盘小米 SU7 的成功秘诀,应该说是产品、营销、供应链等各方面都没有掉链子,经得起考验的结果。
小米 SU7 的助力下,小米还在三季度交出了一份史上最强的业绩。
该季度,小米收入 925.1 亿元,同比增长 30.5%,创历史新高;经调整净利润为 63 亿元,同比增长 4.4%。到三季度末,小米集团现金储备为 1516 亿元,同样创历史新高,经调整经营性现金流为 96 亿元。
另外,小米的汽车业务也在三季度被单独披露。其中,汽车业务实现营收 95 亿,占比 10.3%。值得一提的是,汽车的毛利率达到了 17.1%,与汽车行业不少前辈相比,这一毛利率水平也相对较高。
不过,行业更激烈的淘汰赛还在继续。小米 SU7 之后,其也计划在明年发布第二款车型,随着后续车型的加入,对于产能考验将更大。雷军也要更加卖力地工作,才能让小米销量继续提升。
只有跨过规模的大关,小米才能以更强势的姿态挺进终局。
颠覆
小米汽车一系列超预期的表现,直观地反映在了资本市场上。
今年以来,小米的股价也是节节攀升,一路从年初第一个交易日开盘时的 15.6 港元 / 股,涨到年末的倒数第二个交易日收盘时 34.45 港元 / 股,涨幅达 121% 小米也成为今年市值前十的互联网公司中,涨幅最猛的企业。
至此,小米的市值达到 8645 亿港元,朝着万亿港元市值的目标前进。
造车首战告捷,雷军的野心却不止于此。
雷军一直希望市场对小米的定位,是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而非传统的硬體公司。然而自 2018 年上市以来,小米的主要收入和盈利来自手机、家电和 IoT 业务,而非互联网服务。市盈率(PE)也在大多数时间里徘徊在 14 倍 -30 倍左右。
即便造车对其总体市值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基本上市场也是按照市销率(PS)加上一定溢价给出估值。
苦心经营多年构建起了 " 人车家全生态 ",雷军也要为小米找到一个突破过往束缚的抓手。这个关键,便是 AI。
最近几天,随着 DeepSeek 开源大模型 DeepSeek-V2 的关键开发者之一罗福莉被雷军挖角的消息传出,小米猛攻大模型又成为行业讨论的热点。
此前雷军透露,小米最早从 2016 年 7 月就开始布局 AI,并在 2023 年 4 月设立了专门的大模型团队。最近,小米被爆出目前已拥有 6500 张 GPU 的算力资源,并计划建设万卡级 GPU 集群。而在 11 月 12 日,小米第二代大模型 MiLM2 正式亮相。
雷军不仅自己做大模型,也通过顺为资本投资了不少大模型公司,比如智谱、月之暗面、百川智能、MiniMax 等公司。在招揽人才时,雷军曾接触多位 AI 公司的高管,不过相比财大气粗的字节,小米在人才储备上仍需使点劲。
今年以来,各手机厂商和不少汽车厂商,都将 AI 作为接下来的发力点之一。
最近,MEGA 风波之后,几个月都不曾出现在公众视野的理想汽车 CEO 李想罕见直播,谈 AI 趋势,并且将理想定调为一家 AI 企业。
对于大厂而言," 搅局 " 大模型,都是将 AI 大模型赋能现有业务,以期带来更大增长;对小米而言,也是如此,小米的硬體设备将让其猛攻的 AI 大模型有用武之地,更具竞争力。
相比这些友商,小米作为手机、IoT 和汽车几大硬體全面布局的企业,入局大模型,有自身的硬體优势,而能否在这个基础上让 AI 赋予产品更好的体验,会是小米在下一阶段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的关键。
这也是眼下 AI 大模型行业破局的关键,在软硬體应用上,找到商业变现的具体路径。
如果在 AI 大模型上突破,小米也就能像特斯拉一样,成为全球市场里最耀眼的科技巨头之一。今年以来,特斯拉的股价暴涨,也是因为它在 AI 领網域取得突破,而非基于一家造车公司的估值。
一直以来,勤奋的雷军都站在风口上,但一直都不是风暴中心吃到最多红利的那一个;而如今,在汽车上创造了奇迹后,加码大模型的雷军能否带着小米实现这关键的龙门一跃?这注定让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