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挖來“95後天才少女”,雷軍還想創造奇迹,歡迎閲讀。
作者 | 王小娟
編輯 | 周智宇
小米和雷軍的流量神話,還在持續。
在小米汽車亮相一周年之際,雷軍宣布,小米 SU7 在過去 9 個月累計交付了 13 萬輛新車。這樣的交付速度,超越了此前所有的造車新勢力。
不過,雷軍還有着更大的謀劃。過去半年裏,他持續加碼大模型賽道。最近,雷軍更是以千萬年薪,招攬了 DeepSeek 開源大模型 DeepSeek-V2 的關鍵開發者之一羅福莉。據悉,羅福莉将領導小米 AI 大模型團隊。
造車取得階段性成果,疊加雷軍猛攻 AI 大模型,帶動小米股價超 34 港元 / 股,接近歷史最高水平。今年以來,小米港股漲幅超過 120%,領漲恒生科技成分股。
接下來,如果能在 AI 大模型之戰上取得突破,小米也能夠在估值上進一步打開想象空間,向特斯拉看齊。這意味着,雷軍也有望再創造奇迹,而他夢想的萬億市值,也不過是個開始罷了。
當然,對于小米來説,如何在汽車和 AI 兩個業務都燒錢的情況下,保持财務上的平衡,也需要做出取舍。這會是場艱難的戰役。
奇迹
在過去這一年,如果要給新車按流量排名的話,小米 SU7 如果稱第二,那無人敢稱第一。
從去年 12 月 28 日首次亮相以來,小米 SU7 和雷軍本人就一直站在流量頂端,基本上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能登上熱搜。
雷軍在幹網紅這條路上也很成功。在小米 SU7 發布之前,雷軍就已經算是粉絲數量比較高的企業家了。然而,這一年,雷軍的粉絲更上一個量級。以抖音平台為例,雷軍的粉絲數量從年初的 600 餘萬漲到如今的超 3600 萬,粉絲數量超越一眾靠流量吃飯的專業網紅。
今年,雷軍還和華為常務董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餘承東一起,把不少車圈老總逼出山,将車圈一把手直播測試自家車變成日常。
小米能成為頂流,少不了全網的托舉。
從產品力來説,這款車已經被市場頻繁驗證,顏值在線,質量也過關。
此前一段時間,一位河南的車主和家人駕駛小米 SU7 衝下二三十米的陡坡,經過翻轉後被樹木擋住;雖然車已經報廢,但一家人均無生命危險,只受了輕微傷。一時間,小米 SU7 的產品力又被全網贊譽。
小米 SU7 的成功,也離不開雷軍成熟的供應鏈管理。起初,雷軍對這台車的銷量預期并沒有這麼高,從最早規劃的 7 萬輛,到年度目标 10 萬輛、12 萬輛,再到如今的 13 萬輛,小米的供應鏈持續跟進。可以説,小米 SU7 的奇迹,是和供應鏈企業一起創造的。
如今復盤小米 SU7 的成功秘訣,應該説是產品、營銷、供應鏈等各方面都沒有掉鏈子,經得起考驗的結果。
小米 SU7 的助力下,小米還在三季度交出了一份史上最強的業績。
該季度,小米收入 925.1 億元,同比增長 30.5%,創歷史新高;經調整淨利潤為 63 億元,同比增長 4.4%。到三季度末,小米集團現金儲備為 1516 億元,同樣創歷史新高,經調整經營性現金流為 96 億元。
另外,小米的汽車業務也在三季度被單獨披露。其中,汽車業務實現營收 95 億,占比 10.3%。值得一提的是,汽車的毛利率達到了 17.1%,與汽車行業不少前輩相比,這一毛利率水平也相對較高。
不過,行業更激烈的淘汰賽還在繼續。小米 SU7 之後,其也計劃在明年發布第二款車型,随着後續車型的加入,對于產能考驗将更大。雷軍也要更加賣力地工作,才能讓小米銷量繼續提升。
只有跨過規模的大關,小米才能以更強勢的姿态挺進終局。
颠覆
小米汽車一系列超預期的表現,直觀地反映在了資本市場上。
今年以來,小米的股價也是節節攀升,一路從年初第一個交易日開盤時的 15.6 港元 / 股,漲到年末的倒數第二個交易日收盤時 34.45 港元 / 股,漲幅達 121% 小米也成為今年市值前十的互聯網公司中,漲幅最猛的企業。
至此,小米的市值達到 8645 億港元,朝着萬億港元市值的目标前進。
造車首戰告捷,雷軍的野心卻不止于此。
雷軍一直希望市場對小米的定位,是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而非傳統的硬體公司。然而自 2018 年上市以來,小米的主要收入和盈利來自手機、家電和 IoT 業務,而非互聯網服務。市盈率(PE)也在大多數時間裏徘徊在 14 倍 -30 倍左右。
即便造車對其總體市值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基本上市場也是按照市銷率(PS)加上一定溢價給出估值。
苦心經營多年構建起了 " 人車家全生态 ",雷軍也要為小米找到一個突破過往束縛的抓手。這個關鍵,便是 AI。
最近幾天,随着 DeepSeek 開源大模型 DeepSeek-V2 的關鍵開發者之一羅福莉被雷軍挖角的消息傳出,小米猛攻大模型又成為行業讨論的熱點。
此前雷軍透露,小米最早從 2016 年 7 月就開始布局 AI,并在 2023 年 4 月設立了專門的大模型團隊。最近,小米被爆出目前已擁有 6500 張 GPU 的算力資源,并計劃建設萬卡級 GPU 集群。而在 11 月 12 日,小米第二代大模型 MiLM2 正式亮相。
雷軍不僅自己做大模型,也通過順為資本投資了不少大模型公司,比如智譜、月之暗面、百川智能、MiniMax 等公司。在招攬人才時,雷軍曾接觸多位 AI 公司的高管,不過相比财大氣粗的字節,小米在人才儲備上仍需使點勁。
今年以來,各手機廠商和不少汽車廠商,都将 AI 作為接下來的發力點之一。
最近,MEGA 風波之後,幾個月都不曾出現在公眾視野的理想汽車 CEO 李想罕見直播,談 AI 趨勢,并且将理想定調為一家 AI 企業。
對于大廠而言," 攪局 " 大模型,都是将 AI 大模型賦能現有業務,以期帶來更大增長;對小米而言,也是如此,小米的硬體設備将讓其猛攻的 AI 大模型有用武之地,更具競争力。
相比這些友商,小米作為手機、IoT 和汽車幾大硬體全面布局的企業,入局大模型,有自身的硬體優勢,而能否在這個基礎上讓 AI 賦予產品更好的體驗,會是小米在下一階段将競争對手遠遠甩在身後的關鍵。
這也是眼下 AI 大模型行業破局的關鍵,在軟硬體應用上,找到商業變現的具體路徑。
如果在 AI 大模型上突破,小米也就能像特斯拉一樣,成為全球市場裏最耀眼的科技巨頭之一。今年以來,特斯拉的股價暴漲,也是因為它在 AI 領網域取得突破,而非基于一家造車公司的估值。
一直以來,勤奮的雷軍都站在風口上,但一直都不是風暴中心吃到最多紅利的那一個;而如今,在汽車上創造了奇迹後,加碼大模型的雷軍能否帶着小米實現這關鍵的龍門一躍?這注定讓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