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流动的边界:有光照亮的地方,欢迎阅读。
· 论坛心得 ·
2024 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圆满落下帷幕,无数的点灯人将携着论坛的光亮,把温暖和智慧的灯盏带回自己的教室里,去点亮更多孩子的童年,让他们的世界因教育而明亮,因母语而灿烂。点灯人的感受与心得,我们将持续与大家分享。
▲扫码购论坛回看视频,解锁更多精彩
文 / 陈如
儿童阅读师资能力认证中级教师
北京市怀柔区九问书库特聘儿童阅读推广人
今年来南京参加亲近母语 2024 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第二届点灯人素养大赛总决赛,亦觉不须此行。
来时温暖如春,走时烟雨蒙蒙,回去的路上会问自己,这是从 2017 年知晓亲近母语到亲历研习营与论坛的第几个春秋了?可能也没想着去计算,因为一路跟着,就足矣。
论坛每年的主题均不同,各有引领时代的思考。从儿童阅读论坛的 " 以阅读向未来 " 到 " 以阅读重构儿童学习 ",从母语论坛的 " 发光的人,有光的课 " 到今年的 " 明亮的教育,明亮的课堂 ",徐冬梅老师像一株傲立霜雪中的红梅,在大变革时期不停止思考与创新,也在每一年,引领着一线的老师们与光同行。
德不孤,必有邻。
在论坛中,我看到了这么多的 " 邻 ",江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黄晓丹老师会娓娓道来何谓 " 诗心 ";四川大凉山州的付海亮老师在《时间机器》阅读课上,带着我思考 " 如何思辨 ";厦门大学哲学系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的黄睿老师,在整本书交流会《西游记》上,让我看到了真正 " 归还 " 于孩子的课堂。
" 邻 " 须有德,课才有光。
今年最大的收获是成尚荣先生的演讲《流动的边界: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基本问题的澄明》。
在讲座中,成老师提醒我们:注意知识传授过程中的七个黑洞。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黑洞 " 在哪里?我们理解的 " 知识 " 是成老师所提到的 " 知识 " 吗?跨学科主题的学习,是我们现阶段理解的具有明晰定义的 " 知识 " 吗?
记得沃尔特 · 李普曼(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在他的传播学著作《舆论》里写道:坦尼森 ( Tennyson ) 的哲学观念很有普遍性,他说,他 1830 年第一次乘火车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时,竟认为火车轮子是在槽里跑动的,遂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愿这伟大的世界永远在叮当作响的变革之槽里疾驰。
——《舆论》第八章 盲点及其价值
如果我们无法在跨学科主题阅读的学习中,驾驭一辆 " 真正的火车 ",那我们就会困于想象中的槽子。
犹记得《中国教育学刊》曾发表的 " 何为教育的起个黑洞 "?
在知识的传授中,思想家莫兰认为有 7 个基本问题:教育应该重视识别错误知识能力的教授、要教授确切的知识、重视人的同一性认识的教育、对现实世界处境的全面教育、如何面对不确定规律、传授 " 理解 " 教育、清楚认识人的三位一体性——个人、社会人、种类人。
细细听了成尚荣先生的讲述,提醒着自己,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小心一些事情:技术主义的倾向。有的时候,我们常常沉溺于具体教学场景中的导图制作,手工制作,劳动的配合与科学实验的转化,而缺少 " 复杂性思维 " 的生成,将学科的边界划分的过于明晰,缺少成老师所提到的 " 流动的边界 " 与 " 万物本为一体 " 的思考过程。
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
" 教育是从确定性的群岛出发,在不确定性的海面上航行,随时遇到风浪,还会遇到风险。"
我们随时处于风浪之中,却因为有知识的黑洞而无法看清海面上的风险。在教授整本书阅读时,我的困惑是对经典书目的内核与价值,无法细化与量化到教学内容;在进行主题阅读时,我的困惑是对大主题和大话题的把握,缺少深厚文学素养沉淀后的自然判断;在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中,我的困惑是无法对学生的 " 过程性评价 " 开展切中实际的记录以及对学科边界是超越还是混乱,无法有清晰的认知。
一切困惑,就是对未知的恐惧。
成老师说,流动的边界是开放的,是不固守的,如果我们的意识足够强烈,随时可以生成跨学科主题学习。
暑期我带学生去往一个古色古香的民宿,这里的建筑材料是原旧址的木料直接运过来的,我们的任务是阅读一部绘本《一寸光》和一部整本书《我是白痴》。
这两本书,是不同文体的阅读材料,一本图文结合,重倾诉向内构建自我,一本温情诉说外部世界给予个体的压力,引导我们思考 " 善的本质和边界 "。
世界上凡是相连的事物都要进行综合运用。如果一本书,能带来一群书,一群书又能带来 " 生活即教育 ",那我们就真正的看到了 " 跨 " 的边界,掌握了 " 流动的密码 "。
一个娃写:
今天,我们阅读了绘本《一寸光》,里面有两个猫城的世界,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
老师让我们出去转一转。去发现隐藏的地下世界。
我发现了树叶的世界,他们是这么想的:
绿心心说,人们都喜欢四叶草,不喜欢我,我也不需要人们喜欢我。
淡蛋蛋说我今天去了理发店,修修头发,修完头发我变得更帅了。
重怕怕说,我去健身房锻炼了,我的身体又变强壮了。
另一个娃写:
今天,我们读了绘本《一寸光》。
我们发现了树叶的世界,里面有墨墨绿、墨绿,它们两个是兄弟。
还有小绿,爱心一宝、爱心三宝,它们买了麦当劳的全家桶。
它们一起去滑雪,小绿说:" 快走吧!快走吧!我——恐——高!"
我喜欢他们这样灵动鲜活的表达,孩子们能将信任交付于你,是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用公式话的词语去指责这些在成年人眼中不完美的作文。
书中所述的彭铁男的 " 白痴世界 ",是不同于我们普通人的另一个灵魂干净纯粹的世界,绘本所述中的猫城世界,是自我与现实相互角逐的双重世界;
孩子们阅读这两书,进行对读思考与交流,又是腦洞大开的构造起了如郭初阳老师描述的 " 立体的空间 ";
最后,借由以上种种过程,创造了他们的《树叶的世界》。所有人、事、物与空间,都融合在了一起。
如果非要按照学科边界去定义,我们只做到了整本书阅读与美术学科的链接,读写绘,画一画,粘一粘,但仅限于此了吗?
如果按照成老师所言,边界是流动的,那我们就不必拘泥于它是美术的,它是阅读的,还是它是语文的。因为按照建构意义的层面来理解,我们只需要将整本书阅读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里,引导他们借由绘本与成长小说 " 见世界 ",再去探寻真实生活中的植物世界,并由此创造性理解,借植物之形以映照自身的心理世界,在幻想中,意义生成了,孩子轻松,我们亦欣慰。
君子谋道,而不拘于术。
未来已来,望我们都在自己的路上,明心净悟,砥砺前行。【END】
延
伸
阅
读
周梦依
>明亮的冬天啊,明亮的南京
>寻找 " 发光的人,有光的课 "
欢迎师资学员投稿
让学习成果看得见
让实践成果被看见
实践投稿 / 合作咨询
班主任 小雅老师 电话、微信 17705187868
班主任 朱老师 电话、微信 13951937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