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一汽“铁原阻击战”:一汽大众用意志换时间,欢迎阅读。
一汽大众守得住,大众和一汽的基盘才能稳住,稳住了基盘,大众和一汽才能进可攻新能源和智能化,退可守传统燃油车。一汽大众保卫战打的就是一汽的 " 铁原阻击战 "
3 月初,陈彬将飞赴德国狼堡一周。接管一汽大众总经理后首次到访大众总部,一方面交流合资公司业务情况,同时把中国市场的炮声向大众总部传达到,为后续投入全球最惨烈的汽车战场,要资源和权限。
过去三年,连续新能源转型战,叠加无休止价格战,令友商惊诧,应对不及。虽然 2024 年新能源上半场,一汽大众经受住了冲击,智能化下半场这盘棋怎么下?这是陈彬德国行,要代表一汽集团重点跟大众总部深入讨论的课题。
2 月 10 日随着王传福在深圳发布比亚迪全民智驾战略,加上早前的长安北斗天枢、3 月 3 日即将宣布的吉利智能战略,本土 F3 集体 " 突然智能化 ",引起了全汽车行业焦虑和恐慌。谁将留在餐桌上,谁将成为菜单?车厂们都在各自掂量。
比亚迪们和新势力们,让传统汽车厂商承受着前所未有冲击,陈彬也在研判下一步棋怎么走——新能源化尚未完全在产品端落地,智能化还在路上。当下有人极端地认为,在中国本土品牌的全面新能源 + 分级智能普及面前,合资品牌感觉是轻步兵面对摩托化机械师。
# 合资反围剿:快!快!快!#
一汽大众是大众全球的钱袋子,也是一汽集团的经营保障和规模防火墙。一汽大众守得住,大众和一汽的基盘才能稳住,稳住了基盘,大众和一汽才能进可攻新能源和智能化,退可守传统燃油车。一汽大众保卫战打的就是一汽的 " 铁原阻击战 "。
近两年合资品牌整体份额节节下滑,一汽大众内部士气多少受到影响。一汽集团领导班子察觉到,捷达品牌在迷茫,大众品牌在彷徨,奥迪品牌在焦虑。因此,一汽集团赶在新年到来前的 2024 年 12 月 24 日,紧急调集团最年轻的常委陈彬接管一汽大众。
如何让一汽大众的目标战略得到充分贯彻并被高效执行?陈彬的原则是快!陈彬到任后,马上密集走访经销商,形势任务交流会、经销商大会、捷达品牌经销商大会、奥迪核心投资人大会以及全体供应商大会,一个接一个。同时用 15 天对 30 多个岗位进行了调整。
" 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现阶段就是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大众产品力喊出去是最立杆见效的。" 陈彬认为一汽大众的存量价值还有很大挖掘空间。
对于一个完全不熟悉的企业和团队,怎么保证新选拔上来的人是对的?陈彬没有透露。车辆工程出身的陈彬,当过五年东风集团团委书记,他认为这个岗位对他最大的锻炼是,提高了与人的沟通力,和没有资源的前提下与各部门协调统筹的能力。据事后了解,在内部调研和走访经销商过程中,陈彬就同步在广泛听取基层民意,为岗位调整物色人了。
人员到位,思想动员立马铺开,思想上重视起来了,一汽大众体系优势立马就显现出来了。2025 年 1 月全国车市下滑 20%,一汽大众当月销量却逆市突破 14 万辆。
一汽大众人事变动,引起了大众同门上汽关注。上汽集团总裁贾建旭还专门对陈彬进行了摸底。在自主品牌节节获胜,大众连连败退的 2024 年,上汽内部曾制定过一个上汽大众如何争夺合资品牌份额的战略计划,一汽大众是重点研究对象。
师出同门,南北大众的赛马内战,会擦出什么火花?不仅将影响接下来大众对两个合资伙伴资源倾斜的决策,也会影响整个合资品牌版图在中国还能画多大。但是贾建旭和陈彬在有一点上看法是一致的。大众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降低身段,重视营销创新,躬身入局抢回大众汽车该有的舆论声量。无论是本土品牌还是新势力,在这一波新能源叠加智能化的汽车竞争中,销量崛起的品牌,都有一个共性现象:就是一把手下场御驾亲征。
中德战略步调有代差,中方一把手决断力不够,躬身入局的决心不强,这恰恰是南北大众这些年最大的问题。一汽和上汽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在陈彬看来,合资品牌在混动和智能化上暂时没有时间和认知优势,那就先在销售和营销端打开突破口。用全员的意志力和高效的执行力,拉动有优势的燃油车和维持 ID 系列电动车的销量,为全新一代智能化混动产品落地,争取 18 个月的視窗期,好好打一场事关一汽全局的 " 铁原 " 阻击战。
# 一汽点将:为什么是陈彬?#
换人如换刀。曾经的大众铁军,在技术和品牌优势被拉平的今天,意志能比钢铁还要硬吗?在一汽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下,能继续扮演王牌军吗?很多人在观望,陈彬也在摸索。
接手一汽大众不到两个月时间,陈彬有两点很直观的感受:第一是大众的体系能力确实强。" 过去在神龙投入十分可能只有一二分收获,在这里你投入十分就能有八分甚至十分回报 "。第二是德国人比法国人好沟通,是能讲得通道理的。这两点是陈彬对一汽大众有信心的关键。
2020 年神龙连续亏损多年,年销量从 70 万辆跌倒了 5 万辆。一直坚信法国那套管理和产品逻辑的 PSA 失去了信心,随时决定撤资走人,一段日子 PSA 总裁唐唯实天天在欧洲媒体上骂中国市场,抱怨神龙,但是为了中法关系东风还必须把它经营下去。
就这么一个烂摊子,人人避而远之。2021 年竺延风约谈了好几个人去接管神龙,都不愿意去。实在没人了,竺延风试探着找到陈彬,陈彬一口答应。这反而让竺延风犯嘀咕了," 你好好想想,一个月后回复我。" 一个月后,陈彬没有反悔,接过了烫手的神龙。
陈彬问当时一位神龙副总 " 神龙的问题出在哪里 ",答复是五分天灾五分人祸。陈彬说不对,80% 是人的问题。接神龙执行副总经理后,在只有一款凡尔赛全新车型,经销商体系已经基本躺平的情况下,2021 年把神龙销量提升到了 10.06 万辆,同比翻番。2022 年销量继续提升至 12.5 万辆,同比增长 24.5%。局面持续向好,法国人却去意已决,新产品不再引入,独留东风苦撑。
" 我们是男的在前面冲锋打仗,女的在后方纺纱织布,一个人当两个人用,我始终觉得还没到放弃的时候。"2024 年春在武汉的一次聊天中,陈彬坦言心有不甘。但是中国车市大势不可逆,法国人的固执和悲观让法国车注定只能昙花一现。
外界对于陈彬火线调任一汽想很意外,一汽内部也有质疑和议论。但是组织部在考察中,恰恰是看到了他在没枪没炮没资源的泥潭里摸爬过,在央企高压反腐让很多人干事畏手畏脚的气氛里没有丢掉心气。站在一汽大众的角度,新人带队伍没有思维惯性,决断力也更大。
如果说在东风是用责任心在干事,调到一汽后陈彬是抱着感恩心态在干事。一汽的底子毕竟要比东风厚实,舞台更大。
过去十年,一汽经历了三任董事长。徐平在政治生态上稳定了一汽,徐留平在干部任用和组织生态上改变了一汽,同时把红旗品牌在既有资源上发挥到了最大。现在邱现东开始进入向新能源和智能化变革转型要结果的阶段,需要从改革结果上重塑一汽了。
# 捷达大众奥迪:如何互为犄角?#
重塑一汽是一盘大棋。长期战略是把红旗插到中国品牌制高点。当期战略是一汽大众为首的合资业务守住基本盘,为自主登顶争取时间和提供人财物。
目前一汽大众有三个品牌,承担的任务和角色各不相同——捷达面临的是合资自主怎么扛,还能扛多久的问题;大众面临的是如何守住基本盘,并伺机反攻的问题;奥迪承担的角色最复杂。既要跟华为、理想等争夺豪华车定义权,还要在行业全面价格战之下保利润的问题。
在这三个品牌中,一汽大众的销量策略是:大众、奥迪保存量同时提质量,捷达轻装上阵做增量。2025 年 1 月份一汽大众 14 万多的销量,让陈彬看到了挖掘内部效率的效果和保存量信心。
如何提销量质量?这没有捷径,必须通过新能源转型的技术迭代来完成。按照原计划,位于合肥的大众中国技术中心智能化方案全面落地要两年时间,一汽大众已经逼着安徽缩短到一年半。陈彬现在每隔半个月分别要和大众中国总裁贝瑞德,安徽大众中国技术中心总裁吴博锐沟通一次。
全栈自研来得晚,并不致命。比亚迪的经验提醒了全行业,合作和自研同步,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是最可靠的汽车智能化路线图。目前奥迪采用华为 ADS 智驾系统的车已经在路上。
奥迪新能源事实上走得并不晚。2018 年 9 月奥迪 E-tron 电动车就已经上市了。前期苦于电池供应链成本过高,人工智能技术没有爆发,销量无法跟本土新势力蔚小理竞争。当中国电池和智能驾驶供应链普及后,奥迪电动车的成本已经不是问题。
未来一汽大众旗下奥迪和大众品牌,很可能是根据产品定位和智驾成本,不用价位的车型采用不同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陈冰认为,新能源和智驾跟全行业拉齐后,奥迪和大众品牌的认知优势才能发挥。2004 年底奥迪推行了全球车型换名。一汽大众顶住压力保留了奥迪 A6 的车型序列,没有听取德国总部更名为奥迪 A7。
奥迪和大众的思路清楚了,剩下的捷达怎么办?捷达将搬迁到成都,经营机制上彻底松绑,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特区。一汽已经跟大众通过谈判,德国大众同意把中亚八国和中东市场开放给捷达。一汽大众未来的目标是,轻装上阵的捷达全球要承担 50 万辆的销量。【iDailyc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