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一汽“鐵原阻擊戰”:一汽大眾用意志換時間,歡迎閱讀。
一汽大眾守得住,大眾和一汽的基盤才能穩住,穩住了基盤,大眾和一汽才能進可攻新能源和智能化,退可守傳統燃油車。一汽大眾保衛戰打的就是一汽的 " 鐵原阻擊戰 "
3 月初,陳彬将飛赴德國狼堡一周。接管一汽大眾總經理後首次到訪大眾總部,一方面交流合資公司業務情況,同時把中國市場的炮聲向大眾總部傳達到,為後續投入全球最慘烈的汽車戰場,要資源和權限。
過去三年,連續新能源轉型戰,疊加無休止價格戰,令友商驚詫,應對不及。雖然 2024 年新能源上半場,一汽大眾經受住了衝擊,智能化下半場這盤棋怎麼下?這是陳彬德國行,要代表一汽集團重點跟大眾總部深入讨論的課題。
2 月 10 日随着王傳福在深圳發布比亞迪全民智駕戰略,加上早前的長安北鬥天樞、3 月 3 日即将宣布的吉利智能戰略,本土 F3 集體 " 突然智能化 ",引起了全汽車行業焦慮和恐慌。誰将留在餐桌上,誰将成為菜單?車廠們都在各自掂量。
比亞迪們和新勢力們,讓傳統汽車廠商承受着前所未有衝擊,陳彬也在研判下一步棋怎麼走——新能源化尚未完全在產品端落地,智能化還在路上。當下有人極端地認為,在中國本土品牌的全面新能源 + 分級智能普及面前,合資品牌感覺是輕步兵面對摩托化機械師。
# 合資反圍剿:快!快!快!#
一汽大眾是大眾全球的錢袋子,也是一汽集團的經營保障和規模防火牆。一汽大眾守得住,大眾和一汽的基盤才能穩住,穩住了基盤,大眾和一汽才能進可攻新能源和智能化,退可守傳統燃油車。一汽大眾保衛戰打的就是一汽的 " 鐵原阻擊戰 "。
近兩年合資品牌整體份額節節下滑,一汽大眾内部士氣多少受到影響。一汽集團領導班子察覺到,捷達品牌在迷茫,大眾品牌在彷徨,奧迪品牌在焦慮。因此,一汽集團趕在新年到來前的 2024 年 12 月 24 日,緊急調集團最年輕的常委陳彬接管一汽大眾。
如何讓一汽大眾的目标戰略得到充分貫徹并被高效執行?陳彬的原則是快!陳彬到任後,馬上密集走訪經銷商,形勢任務交流會、經銷商大會、捷達品牌經銷商大會、奧迪核心投資人大會以及全體供應商大會,一個接一個。同時用 15 天對 30 多個崗位進行了調整。
" 一切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問題,現階段就是把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把大眾產品力喊出去是最立杆見效的。" 陳彬認為一汽大眾的存量價值還有很大挖掘空間。
對于一個完全不熟悉的企業和團隊,怎麼保證新選拔上來的人是對的?陳彬沒有透露。車輛工程出身的陳彬,當過五年東風集團團委書記,他認為這個崗位對他最大的鍛煉是,提高了與人的溝通力,和沒有資源的前提下與各部門協調統籌的能力。據事後了解,在内部調研和走訪經銷商過程中,陳彬就同步在廣泛聽取基層民意,為崗位調整物色人了。
人員到位,思想動員立馬鋪開,思想上重視起來了,一汽大眾體系優勢立馬就顯現出來了。2025 年 1 月全國車市下滑 20%,一汽大眾當月銷量卻逆市突破 14 萬輛。
一汽大眾人事變動,引起了大眾同門上汽關注。上汽集團總裁賈建旭還專門對陳彬進行了摸底。在自主品牌節節獲勝,大眾連連敗退的 2024 年,上汽内部曾制定過一個上汽大眾如何争奪合資品牌份額的戰略計劃,一汽大眾是重點研究對象。
師出同門,南北大眾的賽馬内戰,會擦出什麼火花?不僅将影響接下來大眾對兩個合資夥伴資源傾斜的決策,也會影響整個合資品牌版圖在中國還能畫多大。但是賈建旭和陳彬在有一點上看法是一致的。大眾領導幹部要放下架子,降低身段,重視營銷創新,躬身入局搶回大眾汽車該有的輿論聲量。無論是本土品牌還是新勢力,在這一波新能源疊加智能化的汽車競争中,銷量崛起的品牌,都有一個共性現象:就是一把手下場御駕親征。
中德戰略步調有代差,中方一把手決斷力不夠,躬身入局的決心不強,這恰恰是南北大眾這些年最大的問題。一汽和上汽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在陳彬看來,合資品牌在混動和智能化上暫時沒有時間和認知優勢,那就先在銷售和營銷端打開突破口。用全員的意志力和高效的執行力,拉動有優勢的燃油車和維持 ID 系列電動車的銷量,為全新一代智能化混動產品落地,争取 18 個月的視窗期,好好打一場事關一汽全局的 " 鐵原 " 阻擊戰。
# 一汽點将:為什麼是陳彬?#
換人如換刀。曾經的大眾鐵軍,在技術和品牌優勢被拉平的今天,意志能比鋼鐵還要硬嗎?在一汽集團高質量發展的總目标下,能繼續扮演王牌軍嗎?很多人在觀望,陳彬也在摸索。
接手一汽大眾不到兩個月時間,陳彬有兩點很直觀的感受:第一是大眾的體系能力确實強。" 過去在神龍投入十分可能只有一二分收獲,在這裡你投入十分就能有八分甚至十分回報 "。第二是德國人比法國人好溝通,是能講得通道理的。這兩點是陳彬對一汽大眾有信心的關鍵。
2020 年神龍連續虧損多年,年銷量從 70 萬輛跌倒了 5 萬輛。一直堅信法國那套管理和產品邏輯的 PSA 失去了信心,随時決定撤資走人,一段日子 PSA 總裁唐唯實天天在歐洲媒體上罵中國市場,抱怨神龍,但是為了中法關系東風還必須把它經營下去。
就這麼一個爛攤子,人人避而遠之。2021 年竺延風約談了好幾個人去接管神龍,都不願意去。實在沒人了,竺延風試探着找到陳彬,陳彬一口答應。這反而讓竺延風犯嘀咕了," 你好好想想,一個月後回復我。" 一個月後,陳彬沒有反悔,接過了燙手的神龍。
陳彬問當時一位神龍副總 " 神龍的問題出在哪裡 ",答復是五分天災五分人禍。陳彬說不對,80% 是人的問題。接神龍執行副總經理後,在只有一款凡爾賽全新車型,經銷商體系已經基本躺平的情況下,2021 年把神龍銷量提升到了 10.06 萬輛,同比翻番。2022 年銷量繼續提升至 12.5 萬輛,同比增長 24.5%。局面持續向好,法國人卻去意已決,新產品不再引入,獨留東風苦撐。
" 我們是男的在前面衝鋒打仗,女的在後方紡紗織布,一個人當兩個人用,我始終覺得還沒到放棄的時候。"2024 年春在武漢的一次聊天中,陳彬坦言心有不甘。但是中國車市大勢不可逆,法國人的固執和悲觀讓法國車注定只能昙花一現。
外界對于陳彬火線調任一汽想很意外,一汽内部也有質疑和議論。但是組織部在考察中,恰恰是看到了他在沒槍沒炮沒資源的泥潭裡摸爬過,在央企高壓反腐讓很多人幹事畏手畏腳的氣氛裡沒有丢掉心氣。站在一汽大眾的角度,新人帶隊伍沒有思維慣性,決斷力也更大。
如果說在東風是用責任心在幹事,調到一汽後陳彬是抱着感恩心态在幹事。一汽的底子畢竟要比東風厚實,舞台更大。
過去十年,一汽經歷了三任董事長。徐平在政治生态上穩定了一汽,徐留平在幹部任用和組織生态上改變了一汽,同時把紅旗品牌在既有資源上發揮到了最大。現在邱現東開始進入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變革轉型要結果的階段,需要從改革結果上重塑一汽了。
# 捷達大眾奧迪:如何互為犄角?#
重塑一汽是一盤大棋。長期戰略是把紅旗插到中國品牌制高點。當期戰略是一汽大眾為首的合資業務守住基本盤,為自主登頂争取時間和提供人财物。
目前一汽大眾有三個品牌,承擔的任務和角色各不相同——捷達面臨的是合資自主怎麼扛,還能扛多久的問題;大眾面臨的是如何守住基本盤,并伺機反攻的問題;奧迪承擔的角色最復雜。既要跟華為、理想等争奪豪華車定義權,還要在行業全面價格戰之下保利潤的問題。
在這三個品牌中,一汽大眾的銷量策略是:大眾、奧迪保存量同時提質量,捷達輕裝上陣做增量。2025 年 1 月份一汽大眾 14 萬多的銷量,讓陳彬看到了挖掘内部效率的效果和保存量信心。
如何提銷量質量?這沒有捷徑,必須通過新能源轉型的技術迭代來完成。按照原計劃,位于合肥的大眾中國技術中心智能化方案全面落地要兩年時間,一汽大眾已經逼着安徽縮短到一年半。陳彬現在每隔半個月分别要和大眾中國總裁貝瑞德,安徽大眾中國技術中心總裁吳博銳溝通一次。
全棧自研來得晚,并不致命。比亞迪的經驗提醒了全行業,合作和自研同步,多條技術路線并行是最可靠的汽車智能化路線圖。目前奧迪采用華為 ADS 智駕系統的車已經在路上。
奧迪新能源事實上走得并不晚。2018 年 9 月奧迪 E-tron 電動車就已經上市了。前期苦于電池供應鏈成本過高,人工智能技術沒有爆發,銷量無法跟本土新勢力蔚小理競争。當中國電池和智能駕駛供應鏈普及後,奧迪電動車的成本已經不是問題。
未來一汽大眾旗下奧迪和大眾品牌,很可能是根據產品定位和智駕成本,不用價位的車型采用不同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陳冰認為,新能源和智駕跟全行業拉齊後,奧迪和大眾品牌的認知優勢才能發揮。2004 年底奧迪推行了全球車型換名。一汽大眾頂住壓力保留了奧迪 A6 的車型序列,沒有聽取德國總部更名為奧迪 A7。
奧迪和大眾的思路清楚了,剩下的捷達怎麼辦?捷達将搬遷到成都,經營機制上徹底松綁,成為完整意義上的特區。一汽已經跟大眾通過談判,德國大眾同意把中亞八國和中東市場開放給捷達。一汽大眾未來的目标是,輕裝上陣的捷達全球要承擔 50 萬輛的銷量。【iDailyc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