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喊了很多年的“异质结元年”,为何还没来?,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华夏能源网
"HJT 元年 " 早已在行业内喊了好几年。但深耕 HJT 领網域多年的杨伯川遗憾地告诉华夏能源网:" 到今天 HJT 技术仍迟迟无法大规模量产。"
光伏发展史上,曾历经多次技术迭代带来的行业跃迁,重大的如晶体硅替代薄膜路线,单晶硅替代多晶硅。每一轮技术重大更新,都导致了旧产能退出历史舞台,手握新技术新产品的企业抓住机会,很容易就一跃成为行业翘楚。
如今,光伏行业正进入第三轮技术周期,N 型技术大规模替代 P 型技术,所有玩家都站在了选择技术路线的十字路口上。
HJT 被认为是代表未来趋势的 N 型三大技术路线之一,中文名为 " 异质结 ",即非晶硅薄膜异质结电池。这项技术实际上出生很早,从 1990 年日本三洋公司开发出 HJT 太阳能电池算起,至今已有三十多年。
如今,HJT 的技术信徒们,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大量探索,都想抓住这一轮技术迭代的机会,拿到通向未来的船票。然而,尴尬的是,理论效率优势明显的 HJT 技术至今仍难真正实现产业化,美好预期飘在眼前抓不住。
被寄予厚望的新武器
杨伯川是东方日升(SZ:300118)HJT 事业部总经理。东方日升从 2019 年就开始布局 HJT,直到今年 4 月,才下线了首批 HJT 电池片。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除东方日升之外,已建成 HJT 产能的企业屈指可数。华晟新能源是行业内 HJT 产能最高的公司,投产规模已达 8.1GW;金刚光伏(SZ:300093)HJT 产能有 1.2GW;通威股份(SH:600438)、晋能科技、爱康科技(SZ:002610)等,均不超过 1GW。
显然,如此规模的量产尚不能称之为 " 产业化 "。上述产能全部加起来,都没有一家龙头企业的 PERC 电池、TOPCon 电池产能规模大。
光伏电池技术的迭代史,就是光电转换效率的迭代史。从理论效率上,HJT 具备优势,因而被寄予厚望。
光伏电池市场,曾经是铝背场(BSF)电池的天下,但 BSF 的转换效率太低。自 2017 年开始,PERC 电池便取代 BSF 成为市场主流。如今 P 型电池仍是市占率最高的光伏电池。但 P 型电池的理论转换效率极限只有 24.5%,目前量产平均转换效率已达到 23.2%,逼近理论极限,效率提升 " 天花板 " 近在眼前。
效率直接影响电站的投资收益,效率到极限的 P 型电池一定会被更高效的 N 型电池取代,已是当下的行业共识,N 型技术可谓是肩负重任。
N 型电池主要有三大技术路线:TOPCon(隧穿氧化钝化接触)、XBC(全背电极接触)、HJT(异质结)。相较之下 TOPCon 技术跑的最远,已陆续实现了量产,天合光能、TCL 中环等龙头企业已在 TOPCon 产能上押下重注。
那么,HJT 的功率优势如何呢?
杨伯川向华夏能源网(公众号 hxny3060)给出了一组实际中的产品数据进行对比:东方日升用统一版型的硅片生产的不同组件中,PERC 组件功率为 655W-660W,N 型电池中的 TOPCon 为 675W-685W,HJT 为 700W-710W。
在转换效率上,业界普遍认可 HJT 要高于 TOPCon。2022 年 11 月 19 日,隆基宣布其自主研发的 HJT 电池转换效率达到 26.81%,创下新的世界纪录。而 TOPCon 电池,目前查的最高效率纪录,是晶科能源于 2022 年 10 月创下的 26.1%。
从这两点来看,HJT 确实有优势。
成本难题下企业面临分化
尽管理论上有一定优势,但从实际下线的产品来看,部分企业产出的 HJT 电池效率数据参差不一,都不尽如人意。
爱康科技日前公布的其湖州基地的量产 HJT 电池片平均转换效率为 25.3%;这一数字低于正泰新能的 TOPCon 电池片,其量产平均效率达到 25.6%。
另一家企业金辰股份(SH:603396)宣称,其自主研发的 " 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产业化 HJT 电池 " 的转换效率达到 25.35%。但这一数据是 " 实验室中 " 的效率值,当投入量产时,效率值将有减损,实际会更低。
HJT 实际产出效率优势不明显,更需要在降成本上下功夫。行业人士告诉华夏能源网说,各技术路线在光电转换效率上的差距有限,未来关键的比拼在于谁能把成本降到更低。
一位业内人士对华夏能源网表示,设备成本是 HJT 产业化最大的障碍,现阶段设备生产厂家较少,导致 HJT 的固定资产投资是 TOPCon 的 2.5 倍。
有来自能源咨询领網域的专家在今年的宣城论坛上也提出,电池生产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应该 " 合力降成本 "。" 甚至只有(设备厂商)足够内卷,(HJT)成本才能降得更低。"
HJT 厂商的降本难题涉及设备、硅片、银浆等多个产业链环节。杨伯川向华夏能源网介绍," 以东方日升为例,到今年年底满产状态下,全产业链的成本可以达到和 TOPCon 一样,甚至有望和 PREC 一样。"
权衡效率与成本的问题后,不同企业对技术路线的选择出现明显分化。
看好 TOPCon 性价比优势的企业先行一步,大举押上产能。目前,晶科能源(SH:688223)、一道新能等光伏龙头已大量建设 TOPCon 产能。据统计,TOPCon 电池目前合计在建和规划产能已超过 1000GW。
TOPCon 成为大多数企业首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可在原有 PERC 生产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 HJT 必须新建生产线。老玩家们向 TOPCon 制造转向,是成本可控的更为经济的选择。
即便如此,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等仍在坚持 HJT 路线,并对其前景充满乐观。杨伯川告诉华夏能源网:" 企业要追求利润,毋庸置疑的是,未来最大的利润来源肯定是属于更高效率的技术。"
杨伯川认为,未来的市场将是叠层电池的天下。目前,HJT 叠加钙钛矿后的转换效率,实验室最高纪录已达到 33.7%,而 TOPCon 叠加钙钛矿后的实验室纪录还没有突破 30%,高下立现。
实际上,大举投入扩建 TOPCon 产线的龙头企业,也大多另一手布局了 HJT 技术研发,以求应对未来的市场变化。毕竟,谁也不知道市场的风口会突然转向哪里,一条道走到黑很容易就走到死胡同。
产业化黎明何时到来?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 1~7 月期间,各大光伏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扩产与募资动作,热钱正大量涌入下一代电池技术研发。
据 SMM 的调研,国内规划布局 HJT 电池生产线的公司有 46 家左右,项目基地达 59 个以上;国内 HJT 电池规划产能目前达到 308GW 以上,相较年初规划规模增长了 163%。
但一位资本市场人士告诉华夏能源网:HJT 技术吸引了不少跨界企业的投资,但他们未必足够了解押注这一技术的风险," 可能只是受舆论热度的影响,并且急于为企业寻找新的盈利赛道而已 "。
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范国远则对华夏能源网表示,资本的进入虽然对产业的降本增效有推动作用,但同时,也要特别注意资本过热导致重复的产能建设。
杨伯川预测,目前 TOPCon 电池已经建成大量产能,势必要进行生产。展望未来两年,PERC 电池市占率将被压缩,TOPCon 电池将成为主流,而 HJT 电池也将同步兴起,但其产能不太可能超过 TOPCon。届时,市场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 今年下半年是 HJT 产业化的关键。" 杨伯川表示,他和他所在的东方日升希望为行业做出一个示范," 先是生产的满产,然后是我们的财报上会显示出获利,我们开发的‘无应力串联技术’、超薄片、低银浆料等技术的成果都会显现出来,到时大家就会相信 HJT 技术路线的优越性。其他企业会进行模仿学习,HJT 的产业化也就容易实现了。"
重点押注 HJT 的华晟新能源,其董事长徐晓华日前也表示,HJT 正在经历从 0 到 1 的发展过程," 在实现大规模量产后,HJT 将马上进入从 1 到 100 的复制过程。"
" 每一种新技术在最开始推广时,都会伴随质疑。" 杨伯川接着说," 我们现在需要时间来证明这条路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