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喊了很多年的“異質結元年”,為何還沒來?,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華夏能源網
"HJT 元年 " 早已在行業内喊了好幾年。但深耕 HJT 領網域多年的楊伯川遺憾地告訴華夏能源網:" 到今天 HJT 技術仍遲遲無法大規模量產。"
光伏發展史上,曾歷經多次技術迭代帶來的行業躍遷,重大的如晶體硅替代薄膜路線,單晶硅替代多晶硅。每一輪技術重大更新,都導致了舊產能退出歷史舞台,手握新技術新產品的企業抓住機會,很容易就一躍成為行業翹楚。
如今,光伏行業正進入第三輪技術周期,N 型技術大規模替代 P 型技術,所有玩家都站在了選擇技術路線的十字路口上。
HJT 被認為是代表未來趨勢的 N 型三大技術路線之一,中文名為 " 異質結 ",即非晶硅薄膜異質結電池。這項技術實際上出生很早,從 1990 年日本三洋公司開發出 HJT 太陽能電池算起,至今已有三十多年。
如今,HJT 的技術信徒們,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大量探索,都想抓住這一輪技術迭代的機會,拿到通向未來的船票。然而,尴尬的是,理論效率優勢明顯的 HJT 技術至今仍難真正實現產業化,美好預期飄在眼前抓不住。
被寄予厚望的新武器
楊伯川是東方日升(SZ:300118)HJT 事業部總經理。東方日升從 2019 年就開始布局 HJT,直到今年 4 月,才下線了首批 HJT 電池片。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除東方日升之外,已建成 HJT 產能的企業屈指可數。華晟新能源是行業内 HJT 產能最高的公司,投產規模已達 8.1GW;金剛光伏(SZ:300093)HJT 產能有 1.2GW;通威股份(SH:600438)、晉能科技、愛康科技(SZ:002610)等,均不超過 1GW。
顯然,如此規模的量產尚不能稱之為 " 產業化 "。上述產能全部加起來,都沒有一家龍頭企業的 PERC 電池、TOPCon 電池產能規模大。
光伏電池技術的迭代史,就是光電轉換效率的迭代史。從理論效率上,HJT 具備優勢,因而被寄予厚望。
光伏電池市場,曾經是鋁背場(BSF)電池的天下,但 BSF 的轉換效率太低。自 2017 年開始,PERC 電池便取代 BSF 成為市場主流。如今 P 型電池仍是市占率最高的光伏電池。但 P 型電池的理論轉換效率極限只有 24.5%,目前量產平均轉換效率已達到 23.2%,逼近理論極限,效率提升 " 天花板 " 近在眼前。
效率直接影響電站的投資收益,效率到極限的 P 型電池一定會被更高效的 N 型電池取代,已是當下的行業共識,N 型技術可謂是肩負重任。
N 型電池主要有三大技術路線:TOPCon(隧穿氧化鈍化接觸)、XBC(全背電極接觸)、HJT(異質結)。相較之下 TOPCon 技術跑的最遠,已陸續實現了量產,天合光能、TCL 中環等龍頭企業已在 TOPCon 產能上押下重注。
那麼,HJT 的功率優勢如何呢?
楊伯川向華夏能源網(公眾号 hxny3060)給出了一組實際中的產品數據進行對比:東方日升用統一版型的硅片生產的不同組件中,PERC 組件功率為 655W-660W,N 型電池中的 TOPCon 為 675W-685W,HJT 為 700W-710W。
在轉換效率上,業界普遍認可 HJT 要高于 TOPCon。2022 年 11 月 19 日,隆基宣布其自主研發的 HJT 電池轉換效率達到 26.81%,創下新的世界紀錄。而 TOPCon 電池,目前查的最高效率紀錄,是晶科能源于 2022 年 10 月創下的 26.1%。
從這兩點來看,HJT 确實有優勢。
成本難題下企業面臨分化
盡管理論上有一定優勢,但從實際下線的產品來看,部分企業產出的 HJT 電池效率數據參差不一,都不盡如人意。
愛康科技日前公布的其湖州基地的量產 HJT 電池片平均轉換效率為 25.3%;這一數字低于正泰新能的 TOPCon 電池片,其量產平均效率達到 25.6%。
另一家企業金辰股份(SH:603396)宣稱,其自主研發的 " 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產業化 HJT 電池 " 的轉換效率達到 25.35%。但這一數據是 " 實驗室中 " 的效率值,當投入量產時,效率值将有減損,實際會更低。
HJT 實際產出效率優勢不明顯,更需要在降成本上下功夫。行業人士告訴華夏能源網説,各技術路線在光電轉換效率上的差距有限,未來關鍵的比拼在于誰能把成本降到更低。
一位業内人士對華夏能源網表示,設備成本是 HJT 產業化最大的障礙,現階段設備生產廠家較少,導致 HJT 的固定資產投資是 TOPCon 的 2.5 倍。
有來自能源咨詢領網域的專家在今年的宣城論壇上也提出,電池生產企業和設備制造企業應該 " 合力降成本 "。" 甚至只有(設備廠商)足夠内卷,(HJT)成本才能降得更低。"
HJT 廠商的降本難題涉及設備、硅片、銀漿等多個產業鏈環節。楊伯川向華夏能源網介紹," 以東方日升為例,到今年年底滿產狀态下,全產業鏈的成本可以達到和 TOPCon 一樣,甚至有望和 PREC 一樣。"
權衡效率與成本的問題後,不同企業對技術路線的選擇出現明顯分化。
看好 TOPCon 性價比優勢的企業先行一步,大舉押上產能。目前,晶科能源(SH:688223)、一道新能等光伏龍頭已大量建設 TOPCon 產能。據統計,TOPCon 電池目前合計在建和規劃產能已超過 1000GW。
TOPCon 成為大多數企業首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可在原有 PERC 生產線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而 HJT 必須新建生產線。老玩家們向 TOPCon 制造轉向,是成本可控的更為經濟的選擇。
即便如此,華晟新能源、東方日升等仍在堅持 HJT 路線,并對其前景充滿樂觀。楊伯川告訴華夏能源網:" 企業要追求利潤,毋庸置疑的是,未來最大的利潤來源肯定是屬于更高效率的技術。"
楊伯川認為,未來的市場将是疊層電池的天下。目前,HJT 疊加鈣钛礦後的轉換效率,實驗室最高紀錄已達到 33.7%,而 TOPCon 疊加鈣钛礦後的實驗室紀錄還沒有突破 30%,高下立現。
實際上,大舉投入擴建 TOPCon 產線的龍頭企業,也大多另一手布局了 HJT 技術研發,以求應對未來的市場變化。畢竟,誰也不知道市場的風口會突然轉向哪裏,一條道走到黑很容易就走到死胡同。
產業化黎明何時到來?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 1~7 月期間,各大光伏企業均有不同程度的擴產與募資動作,熱錢正大量湧入下一代電池技術研發。
據 SMM 的調研,國内規劃布局 HJT 電池生產線的公司有 46 家左右,項目基地達 59 個以上;國内 HJT 電池規劃產能目前達到 308GW 以上,相較年初規劃規模增長了 163%。
但一位資本市場人士告訴華夏能源網:HJT 技術吸引了不少跨界企業的投資,但他們未必足夠了解押注這一技術的風險," 可能只是受輿論熱度的影響,并且急于為企業尋找新的盈利賽道而已 "。
江蘇省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範國遠則對華夏能源網表示,資本的進入雖然對產業的降本增效有推動作用,但同時,也要特别注意資本過熱導致重復的產能建設。
楊伯川預測,目前 TOPCon 電池已經建成大量產能,勢必要進行生產。展望未來兩年,PERC 電池市占率将被壓縮,TOPCon 電池将成為主流,而 HJT 電池也将同步興起,但其產能不太可能超過 TOPCon。屆時,市場将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 今年下半年是 HJT 產業化的關鍵。" 楊伯川表示,他和他所在的東方日升希望為行業做出一個示範," 先是生產的滿產,然後是我們的财報上會顯示出獲利,我們開發的‘無應力串聯技術’、超薄片、低銀漿料等技術的成果都會顯現出來,到時大家就會相信 HJT 技術路線的優越性。其他企業會進行模仿學習,HJT 的產業化也就容易實現了。"
重點押注 HJT 的華晟新能源,其董事長徐曉華日前也表示,HJT 正在經歷從 0 到 1 的發展過程," 在實現大規模量產後,HJT 将馬上進入從 1 到 100 的復制過程。"
" 每一種新技術在最開始推廣時,都會伴随質疑。" 楊伯川接着説," 我們現在需要時間來證明這條路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