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百度造车,度向何方?,欢迎阅读。
8 月 14 日,新一批工信部汽车新产品公示中,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车型吸引到了人们的注意——极越 01。
说熟悉是因为,该车从品牌 Logo 到车型都与之前的集度 Robo-01 保持一致,陌生则是因为,其品牌名从 " 集度 ",变成了 " 极越 "。
当天,吉利控股集团也发布公告称,正式推出高端智能汽车机器人品牌 " 极越 ",并宣布吉利与百度合作的 " 汽车机器人战略合作项目 " 度过了集度 1.0,现在迈入百度、吉利、集度、极越高效协同 2.0 阶段。
以 " 集度汽车 " 的名字宣传了三十个月之后," 集度 " 变成了 " 极越 "。
01
从集度到极越的 " 肥皂剧 "
从集度到极越,更像是两家巨头拉锯后的结果。
2021 年 1 月 11 日,百度官宣造车,称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彼时的吉利,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在官宣造车后的一年半里,集度动作迅速,造车进度以季为部門,就连李彦宏也频频为其站台:
2021 年 3 月,集度公司成立,百度占股 55%(3 个董事会席位),吉利占股 45%(1 个董事会席位);
6 月,首款产品的油泥模型图片发布;8 月,集度 CEO 夏一平发布首款产品油泥模型风洞实验图;
11 月,彼时集度智能驾驶负责人王伟宝(已离职)称,集度 SIMUCar(模拟样车)已进入到动态测试阶段。
2022 年 1 月,首款概念车的部分外观和内饰设计细节公布;
6 月,首款概念车 ROBO-01 发布;
10 月,ROBO-01 首台验证样车(Verification Prototype)完成试制,集度 ROBO-01 探月限定版上市,售价 39.98 万元,预计 2023 年交付。
不过,当时就有人产生了疑问,集度 ROBO-01 虽然在 2022 年亮相各大车展,但始终没向工信部进行申报。
在那以后,集度开始收敛声量。除了一些小规模的静态体验外,几乎很难感知它的存在了,更是缺席了 2023 年的上海车展。
有传言说集度是因为造车资质问题未能参与车展,虽然官方迅速辟谣,并表示集度成立之初就严格遵守行业相关规章制度,申请资质的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但迟迟没有进一步进展的量产计划,还是引发了外界的担忧。
与此同时,百度与吉利这边并没有闲着,在集度品牌的背后,开始了较为频繁的工商信息变更。
在集度诞生之初,百度与吉利合资成立了包括集度汽车有限公司、集度汽车(香港)有限公司、北京集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集度汽车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一系列合资公司,组织架构一度让外界看得云里雾里。
(上海某商场下的集度充电站)
到了 2022 年 6 月,集度汽车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吉利旗下的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退出股东行列,集度汽车成为百度独资公司。这还曾引发了 " 百度和吉利 " 分手的传言。
去年 12 月,该公司主体更名为上海幂航汽车有限公司;今年 7 月,幂航汽车的注册资本由 20 亿元减至 100 万元。
今年 8 月 9 日,吉利与百度合资成立杭州极与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吉利关联方(浙江吉利产投控股有限公司)持股 65%;
百度关联方(上海幂航汽车有限公司)持股 35%,法人及执行董事为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兼 CFO 张权,总经理为集度总经理、CEO 夏一平。
直到工信部的一纸新车公告,极越 01 正式走上台面。百度与吉利间的这场造车 " 肥皂剧 ",才算正式告一段落。
百度、吉利、集度、极越四家公司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其中,百度对于集度全面开放 AI 能力,吉利则为集度注入 SEA 浩瀚架构,双方合理下的集度成为了产品定义和科技研发的角色:
主要任务就是基于吉利 SEA 架构,将百度 AI 能力进行产品话工程化,聚焦产品定义和智能科技创新。
换句话说,极越汽车这家新公司并不负责生产制造,这一点在其工商注册信息中也能看出来,其经营范围的确不包括 " 道路机动车辆生产 ",而极越汽车的生产制造将由极氪杭州湾智慧工厂完成,与极氪车型共线。
值得玩味的是,相较于初登场时的高调,在极越品牌正式推出后,百度方面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再次翻看百度微信公众号时," 百度造车 " 的推文早已不见踪迹。
此外,拥有 9.8 万粉丝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达 196.4 万的集度官微,也清空了所有内容。
有一句可惜,不知当讲不当讲。
02
泡沫过后,度向何方?
毫无疑问,从 " 集度 " 到 " 极越 " 的这场博弈中,吉利是最后的胜利方。
不过,对于已经拥有极氪、沃尔沃、极星等同价位段的品牌来说的吉利来说,拥有极越更像是锦上添花——毕竟,没有厂商不愿意去接手一个走在科技前沿的品牌,关键还不怎么花钱。
但,因为有了极越,从此世间没有集度,这算可惜吗?
虽然极越的背后,站着的依旧是百度与吉利,但当游戏的主动权已经旁落于他人,别人是不会理解故事本身的意义。
当时的百度,的确一腔热诚。
当 " 百度造车 " 四个大字首次出现在文章标题时,李彦宏的百度智能帝国也开始拼凑,从 2013 年建立起来的百度自动驾驶车项目经历了十年打磨,才成为 " 百度无人驾驶 "。
这份心熬,是时候破土了。
从 2013 年开始,百度对于无人驾驶项目的投入是惊人的,从第一年的 41.07 亿元,每年的投入阶梯图让百度既骄傲也紧张。
烧钱几乎是每一家智能科技公司的必经之路。坊间还说,加速烧钱,也意味着百度离成功不远了。
自 2015 年百度正式成立 L4 事业部后,百度的确加速烧钱,投入金额的数值每年不低于 100 亿元,并最终让百度成为全球无人驾驶专利申请的第一,也是立足于世界无人驾驶领網域的无冕之王。
中国百度的名字刻进了全球无人驾驶的丰碑。所有的野心也都写进了李彦宏那张笑起来质朴的脸庞上,他渴望成功,他渴望将自己推到更高。
这才有了集度。
在那些集度汽车的传播视频里,经常看到李彦宏的身影,他极力追捧,为其站台。
在 2021 年 7 月,李彦宏还现身集度总部为员工们加油打气。他甚至认为," 就自动驾驶技术而言,集度将领先特斯拉一代。"
2022 年的夏天,李彦宏依旧沉浸在集度汽车可以为其带去更多荣光的喜悦里,百度无人驾驶也会因此 " 得道升天 "。
可是造车和无人驾驶技术之间似乎有一道无解的题。拥有全球顶尖的技术,并不意味着你拥有了一家汽车工厂;手握全球最强大的算力,也不意味着他们随时可以被放进车内。
智能化最终还是妥协于汽车本身。
同样是业内巨头的吉利,显然不想只成为百度的供应商,必然有博弈,必然有争议。
其实,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此前的发言,可以看成是现在的预演。
他曾说,上汽很难接受一家供应商为我们提供整车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它成了灵魂,我们成了躯体,上汽是不能接受的,我们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吉利,也只是做了大部分车企都会做的事情。
如果说,技术是软实力,那么资质问题,则是造车的门票。
如今的极越,可以看成是百度对于现实的妥协。
毫无疑问,作为智能技术提供商,无论是百度还是集度汽车,都将隐于幕后。这是百度造车曾经走过的老路,或许也是百度智能驾驶技术生态和场景落地的最好结局了。
但主导权的旁落,是百度必须面对的现实。
03
百度,是下一个华为?
虽然百度主导造车的尝试,已暂告一段落,但成为新能源汽车新格局中的技术提供商,是百度多年战略试错后趟出的一条新出路。
在这条道路上,百度并不孤单。坚称不造车的华为,或许可以为百度提供更多的可借鉴之处。
华为最初选择的造车伙伴,是位于重庆的小康汽车(现已更名为 " 赛力斯 ")。相比于头部阵营中的造车新势力,这家专攻下沉市场的车企,其品牌声量和市场规模都小了很多。
华为基于自身强大的品牌势能和技术能力,与具备整车制造能力的赛力斯合作,问界品牌推出后,迎来了一波小高潮。
2022 年,是赛力斯最为高光的年份。这一年,赛力斯汽车销售销量突破 8 万辆,同比增长 626.39%。赛力斯的市值更是一度冲破千亿。从 0 到 10 万辆,赛力斯用时 15 个月,这一速度刷新了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行业纪录。
虽然与华为合作的车企名单越来越长,但无论是与赛力斯还是其他车企的合作,华为无疑都是占据主动权和主导权的一方,这也是华为造车的基本原则。
即便如此,华为的造车事业,也难言成功。
一炮打响后,赛力斯的风光很快过去,从最新的业绩快报来看,7 月份,赛力斯汽车销量 4240 辆,同比下降 45.69%,新能源汽车销售 6934 辆,同比下降 47.83%。
连续几个月销量不振,赛力斯汽车的华为光环,似乎并不奏效。这样的情况,还出现在阿维塔、极狐等华为与其他车企合作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身上。
同样是输出智能技术,在造车这件事上,百度与华为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但相较而言,百度的品牌势能、渠道搭建、营销能力均不如华为。
如今,在与吉利的合作中,百度更是失去了主导权,这也就决定了,百度要走的路,不比华为容易。
在自主研发的大潮之下,将 " 灵魂 " 掌握在自己手上已是行业共识。
百度能否将极越的模式复制到其他车企身上,还有赖于百度的智能技术和极越品牌能否经受得住市场考验,并从新能源汽车的内卷中成功突围。
目前,在搜索引擎中输入 " 集度汽车 ",跳转出的网页依旧属于上海集度汽车,只是标签页已经变成了 " 极越汽车机器人 "。
因为有了极越,世间再无集度,并没有什么可惜的,而与极氪过分相似的名字,又让极越有了遐想空间。
同为浩瀚平台,极氪和极越或许可以是和睦相处的亲兄弟,同时也可以是互相残杀的 " 眼中钉 "。那结局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