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山高路远、横刀立马——彭德怀元帅在作战中对地利的运用,欢迎阅读。
1935 年 10 月 19 日,中央红军刚刚抵达陕北吴起镇。西北军阀马鸿逵、马鸿宾和东北军的骑兵就跟了过来。为了不把敌人带进根据地,毛泽东把这个 " 剪尾巴 " 的任务交给了彭德怀。" 两马 " 的骑兵很快就被打得纷纷落马,东北军也被吓得落荒而逃。此战规模虽不大,但大涨了红军的威风。毛泽东当即赋诗赞扬 "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这首铿锵明快的六言诗令彭德怀那 " 横刀立马 " 的英雄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它更以一种极其写实地风格道破了这位开国元帅的指挥特点:作风硬朗,勇谋兼备,善于利用地形地物,无论是运动战还是阵地战乃至交通战。
运动战:借助地形,后发制人
所谓运动战系指大兵团依托较为广阔的作战空间来换取时间,以移动优势兵力从外线包围歼灭敌方兵力的一种作战样式。早在红军时期,彭德怀便是运动歼敌的行家里手。他认为,要想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歼敌于运动之中,首先是在大踏步进退中捕捉战机。换言之,所有的 " 走 ",都是为了一个 " 打 "。为了创造歼敌良机,彭德怀的一个经典战法就是,借助有利地形抵消敌军兵力火力优势,再通过不同形式的兵力机动,使敌人产生错觉和不意。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曾在西北战场上与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周旋,并最终反败为胜。1947 年春,蒋介石鉴于 " 全面进攻 " 计划已破产,遂在山东和陕北发动了 " 重点进攻 "。在陕北战场上,敌 " 西安绥靖公署主任 " 胡宗南集中了 23 万大军向延安扑来,企图与解放军决战。此时,彭德怀所指挥的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兵力只有 2 万多人。但他不慌不忙,先是主动 " 让 " 出了延安,继而以小部队在 " 塬、梁、峁、沟壑相间 " 的黄土高原上引诱、牵制、缠住胡军大部队,将其拖瘦累垮;主力则隐蔽休整,以寻机歼灭孤立或分散之敌。从 3 月 25 日起,彭德怀在 40 天内连续取得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三战的胜利,稳定了陕北形势。8 月,蒋介石又搞了个 " 南北对进 " 的计划。他以整编第 36 师从榆林南下,胡宗南部 9 个整编旅北上,企图聚歼西北野战军或迫其东渡黄河。形势似乎再度紧张起来,因为此时解放军北界沙漠,东临黄河,西南泽是无定河和敌军,部队侧水侧敌,回旋余地很小。但彭德怀则认为 " 危中有机 "。他指出,对手尚未判明我军确切位置且两路敌军尚未会合, 而整编第 36 师狂妄冒进,完全可以将其歼灭。8 月 18~20,彭德怀在整 36 师必经之地沙家店设伏,一举歼敌 6000 余人,彻底扭转了西北战局。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彭德怀在朝鲜北部的山岳地带,以诱敌深入、迂回穿插,包围攻击等战术,仅用了一个月便将已逼近至鸭绿江岸的 " 联合国军 " 逐回至 " 三八线 " 附近,从而稳定了战局。第一次战役结束后," 联合国军 " 总司令麦克阿瑟虽已发现志愿军参战,但误判了其兵力规模和参战意图,便在 1950 年 11 月 7 日发起了新的攻势。虽然麦克阿瑟放言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但其战役布势上的弱点已为彭德怀所察觉。敌军机械化装备受朝鲜北部崎岖地形、道路稀少的限制,只能沿东西海岸附近有限的几条道路分别向鸭绿江推进;西线美第 8 集团军和东线第 10 军之间,为高耸的赴战岭所隔阻,其 " 缝隙 " 宽达 128 公里以上,联络困难。彭德怀决定充分利用麦克阿瑟的弱点。他命令部队稍事阻击后便主动后撤,以诱使对手继续分兵冒进,以进一步扩大其东西隔离、侧翼暴露的弱点。至 11 月 25 日," 联合国军 " 已进至彭德怀预设的战场。这个陷阱位于德川附近,其位置恰好位于朝鲜半岛蜂腰部的中间,向南距元山至顺川的铁路线约 50 公里;向东南距元山、向西南距平壤各约 100 公里;向东距咸兴约 80、向西距安州约 70 公里。德川一带山高林密、运输方便,部队以此为依托可迅速前出到平壤至元山一线;防御时也有充足的纵深。而一旦志愿军在此打开突破,既可以向西南迂回、截断美第 8 集团军的后路;也可向东冲向元山、咸兴地区。更有利的是,在德川这个接合部上的敌军主要是战斗力孱弱的韩国军队。11 月 25 日黄昏、27 日黄昏,志愿军分别在西线和东线相继发起攻击并迅速取得突破。战至 1951 年初,志愿军已解放汉城,兵锋直逼三七线。尽管如此,彭德怀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腦。为此,他果断下令全线转入防御。这一及时收兵之举,为日后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奠定了基础。
阵地战:依托坑道,守必固,攻必克
无论是红军还是八路军、新四军乃至后来相当一个时期内的解放军,都曾有意避免同敌人进行比拼火力与消耗的阵地战。但这并不妨碍彭德怀早在红军时期便取得大规模阵地战的经验。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当阵地战成为解放军主要的作战形式后,彭德怀已经总结出一套相关战法。这其中,无论防御还是攻击,地形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制胜要素。
还在第五次反 " 围剿 " 时期,红 3 军团长彭德怀在进行防御作战时,非常重视阵地的选址。他认为,阵地选址适当可以部分抵消国民军的炮火优势。1934 年 8 月,彭德怀就曾利用广昌县高虎腦一带的有利地形 " 打了一个小胜仗 "。广昌战役结束后,红 3 军团奉命阻击南犯瑞金的国民党军。彭德怀在勘察地形时注意到位于赤水、驿前两镇之间的高虎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此地因形似仰首蹲坐之虎而得名。其主峰海拔 406 米,附近多为高低不等的小山。若红军在此构筑阻击阵地,足以控扼敌由广昌经石城至瑞金的必经通道。他迅速组织部队在高虎腦构筑阵地。这道以画眉寨、良田以北高地为警戒地带,高虎腦与香炉寨为主防御地带的阻击阵地发挥了应有的价值,从 8 月 5 日至 13 日,国民党军以 6 个师轮番攻击,损兵三四千之众,却始终无法踏入高虎腦阵地半步。解放战争后期,即使在西北战场上,阵地攻坚也已成为解放军主要作战样式。面对株守在坚固工事后的敌人,彭德怀在确定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时,一个有力依据就是地形。如 1949 年 8 月的兰州战役中,彭德怀看到,守敌主力在南山,其东西两翼虽兵力不强,但两侧均为悬崖绝壁,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北面的黄河铁桥是敌人唯一的退路。据此,他认为攻打兰州的重点在南山,而全歼敌人的关键在于夺取黄河桥。战役开始后,彭德怀集中兵力猛攻南山各制高点。经过 14 小时激战,解放军迅速地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同时抢占了黄河铁桥,堵死了敌人的唯一退路,保证了在兰州战役中歼灭敌军主力。
抗美援朝战争中,彭德怀指挥部队依托山地构筑的坑道工事,顶住了敌军除原子弹外的各种武器的攻击,最终迫使其在第一次在没有战胜的停战协定上签字。入朝不久,彭德怀就注意到,美军非常注意保持战线的完整,而不像国民党军队那般斤斤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且,朝鲜半岛地形狭窄,志愿军在进行大规模运动时缺少回旋余地,也很难在敌后开辟战场。这就使得 " 过去我们在国内所采用的运动战,大踏步地前进和大踏步地后退,不一定适合于朝鲜战场 "。第四次战役开始,彭德怀开始调整战术,利用山川河流設定多道防线,节节抗击敌人。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敌人又连续掀起夏、秋季的攻势。在防御战斗中,有些一线指战员开始自发地挖掘 " 猫耳洞 ",后来逐步将其挖深打通,形成了多个 "V" 字形或 "U" 字形的小坑道。彭德怀对这个经验极为重视,立即在全军推广。1951 年末,志愿军及朝鲜人民军(下文统称 " 中朝军队 ")各部在全线掀起了挖坑道的热潮。经过不懈努力,人们在 200 多公里的战线正面和东西海岸及其纵深地带总共构筑了长达 1250 余公里的坑道。1952 年秋季,中朝军队初步打造成一条以坑道为主体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达到了 " 七防 "(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 四能 "(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的标准。它的出现,标志着彭德怀成功地解决了如何 "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 的问题。1952 年 10 月,美韩军向战线中部上甘岭地区的志愿军两个连级阵地发动所谓 " 金化攻势 " 中。他们先后投入进攻兵力虽达 6 万,其掩护炮火也空前猛烈,但志愿军防守部队凭借坑道工事顽强抗击 43 个昼夜,歼敌 2.5 万余人,成功地守住了阵地。上甘岭战役后,战场形势越来越有利于中朝军队。1953 年 7 月,由于李承晚当局阻扰停战協定的达成,彭德怀决定发起旨在教训韩国军队的金城反击战。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阵地攻坚战役。虽然当时敌军也仿效志愿军依托山地修筑了大量的坑道工事,但此时志愿军步、坦、炮、工兵的协同作战已日臻成熟,占领韩军表面阵地后,退入坑道的残敌很少有坚持一天以上者。在历时 14 天(13~27 日)的战斗中,志愿军一举击溃盘踞在金城以南的韩军 4 个师,共计毙伤俘敌 5 万余,将战线又向南推进了 178 平方公里,彻底削平了金城突出部。
交通战:铁路的攻防,釜底抽薪的较量
自铁路登上近代战争的舞台后,便迅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彭德怀对于这一特殊地物的认识,更是远远超出了快速运兵和后勤补给这等军事价值。
1940 年,华北抗战形势出现新的变化。日军 " 华北方面军 " 司令多田骏针对华北地形地物和八路军的战术特点,抛出了一个所谓的 " 囚笼 " 战术。他企图 " 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 " 将抗日根据地切割成一个个 " 井 " 字形的小块,将八路军及其他抗日武装驱入其中,再 " 凌迟 " 处死。对于多田骏的新战术,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并未等闲视之。他认为,日军此时已在华北控制了正太、同蒲、平汉、津浦、平绥、北宁、胶济等铁路干线。而这 7 条铁路构成了 " 囚笼 " 战术的纵横支架,具有 " 有战略和战术的双重含义,丝毫不能忽视 ",必须 " 从总体上来认识和对付敌人的阴谋 "。很快,彭德怀就抓住了多田骏计划中的 " 软肋 " ——正太铁路。这条铁路虽长不过 240 公里,却是 " 囚笼 " 中那根最重要的支架。而为了守护正太路,多田骏出动 3 个混成旅团驻防,但线长、点多、兵少, " 这对我是个有利的战机。" 于是,彭德怀决定发动一场针对日军交通线的大规模破袭战,用断柱、捣链、砸锁的战术回敬多田骏,打击的重点就在正太铁路。1940 年 8 月 20 日 22 时,雷鸣般的爆炸声响彻正太路全线。同一时刻,平汉、同蒲、德石、沧石等铁路和公路干线的敌人据点也遭到攻击。在历时 3 个半月的战斗中,八路军参战兵力多达 105 个团,消灭日伪军 46000 多人,破坏敌占铁路 474 公里,公路 1500 公里,摧毁桥梁、隧道、火车站 260 处的重大战绩。" 百团大战 " 的辉煌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士气。
如果说 " 百团大战 " 是对敌控交通线攻击,那么 " 反绞杀战 " 则对已方交通线的防护。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 联合国军 " 总司令李奇微为争取谈判桌上的主动,决定实施以摧毁中朝军队补给线为目标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所谓的 " 绞杀战 ",也称 " 窒息战 "。战役开始前,李奇微及其幕僚仔细研究了朝鲜战场的道路交通及对手的后勤补给能力。他们认为,中朝军队在前线约有 60 个师,每天最低需要 2400 吨的补给物资。若以汽车运输,算上往返时间,至少需要 6000 辆卡车。而用铁路运输的话, 120 节车皮就够了。此外,火车在铁路上行驶不能像汽车那样灵活改道,难以迅速隐蔽。再从交通地理角度来看,平壤以北清川江以南地区,是朝鲜北部铁路网络的稠密区。特别是在新安州、西浦和价川这个三角地带,是南北走向的京义线、满浦线和东西走向的平元线、价新线等几条铁路线的交汇点。1951 年 8 月开始,美国空军动用远东空军 80% 的力量,对朝鲜北部的交通枢纽和重要路段实施狂轰滥炸,其攻击重点直指新安州、西浦和价川三角地带。李奇微的空中攻击取得了一定的 " 战绩 ",却未能阻止中朝军队打造成一条 " 打不烂、炸不断 " 的钢铁运输线。针对美军轰炸特点及目标区網域,彭德怀决定狠抓护路和防空这两个关键环节。他分发挥后勤部队的聪明才智,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应对敌机的狂轰滥炸。经常是,美军白天炸,我军晚上修,修好后立即运输。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仅志愿军就在后方共修复铁路路基 640 公里,修复桥梁 2294 座次,加宽公路 8100 多公里,新修公路 2510 公里。而志愿军那些 " 片面运输、合并运转、顶牛过江,当当队、水下桥、爬行桥、承包修路法 " 等花样战法更是敌人目瞪口呆。为了遏制美军飞机的活动,彭德怀还动员各部队在前方和后方全面开展群众性对空作战,人们将步枪、轻重机枪等武器组织起来,积极打击超低空飞行的敌机,狠狠打击了其嚣张气焰。后来,志愿军空军开始参战,高射炮兵、探照灯兵、雷达兵等防空力量也都陆续得到加强,这就使得李奇微原计划 90 天的 " 绞杀战 " 持续了 10 个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参考资料
《彭德怀自述》
《彭德怀传》
《彭德怀军事文选》
《抗美援朝战争史》
《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 蘑菇 " 战术显威 彭德怀陕北战场初战三捷 - 搜狐新闻 http://news.sohu.com/20090331/n263111384.shtml
横刀立马彭德怀 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txt/2007-01/15/content_7656136.htm
学习时报 - 彭德怀的为将之道 http://paper.cntheory.com/html/2021-05/17/nw.D110000xxsb_20210517_2-A6.htm
第二次战役:战史钩沉与胜利启示 https://m.gmw.cn/baijia/2021-10/26/35261600.html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反 " 绞杀战 "-- 党史频道 - 人民网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0/0629/c85037-31762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