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山高路遠、橫刀立馬——彭德懷元帥在作戰中對地利的運用,歡迎閲讀。
1935 年 10 月 19 日,中央紅軍剛剛抵達陝北吳起鎮。西北軍閥馬鴻逵、馬鴻賓和東北軍的騎兵就跟了過來。為了不把敵人帶進根據地,毛澤東把這個 " 剪尾巴 " 的任務交給了彭德懷。" 兩馬 " 的騎兵很快就被打得紛紛落馬,東北軍也被吓得落荒而逃。此戰規模雖不大,但大漲了紅軍的威風。毛澤東當即賦詩贊揚 "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将軍。" 這首铿锵明快的六言詩令彭德懷那 " 橫刀立馬 " 的英雄形象在中國家喻户曉,它更以一種極其寫實地風格道破了這位開國元帥的指揮特點:作風硬朗,勇謀兼備,善于利用地形地物,無論是運動戰還是陣地戰乃至交通戰。
運動戰:借助地形,後發制人
所謂運動戰系指大兵團依托較為廣闊的作戰空間來換取時間,以移動優勢兵力從外線包圍殲滅敵方兵力的一種作戰樣式。早在紅軍時期,彭德懷便是運動殲敵的行家裏手。他認為,要想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殲敵于運動之中,首先是在大踏步進退中捕捉戰機。換言之,所有的 " 走 ",都是為了一個 " 打 "。為了創造殲敵良機,彭德懷的一個經典戰法就是,借助有利地形抵消敵軍兵力火力優勢,再通過不同形式的兵力機動,使敵人產生錯覺和不意。
解放戰争時期,彭德懷曾在西北戰場上與十倍于己的國民黨軍周旋,并最終反敗為勝。1947 年春,蔣介石鑑于 " 全面進攻 " 計劃已破產,遂在山東和陝北發動了 " 重點進攻 "。在陝北戰場上,敵 " 西安綏靖公署主任 " 胡宗南集中了 23 萬大軍向延安撲來,企圖與解放軍決戰。此時,彭德懷所指揮的解放軍西北野戰兵團司令兵力只有 2 萬多人。但他不慌不忙,先是主動 " 讓 " 出了延安,繼而以小部隊在 " 塬、梁、峁、溝壑相間 " 的黃土高原上引誘、牽制、纏住胡軍大部隊,将其拖瘦累垮;主力則隐蔽休整,以尋機殲滅孤立或分散之敵。從 3 月 25 日起,彭德懷在 40 天内連續取得青化砭、羊馬河和蟠龍三戰的勝利,穩定了陝北形勢。8 月,蔣介石又搞了個 " 南北對進 " 的計劃。他以整編第 36 師從榆林南下,胡宗南部 9 個整編旅北上,企圖聚殲西北野戰軍或迫其東渡黃河。形勢似乎再度緊張起來,因為此時解放軍北界沙漠,東臨黃河,西南澤是無定河和敵軍,部隊側水側敵,回旋餘地很小。但彭德懷則認為 " 危中有機 "。他指出,對手尚未判明我軍确切位置且兩路敵軍尚未會合, 而整編第 36 師狂妄冒進,完全可以将其殲滅。8 月 18~20,彭德懷在整 36 師必經之地沙家店設伏,一舉殲敵 6000 餘人,徹底扭轉了西北戰局。
抗美援朝戰争第二次戰役,彭德懷在朝鮮北部的山嶽地帶,以誘敵深入、迂回穿插,包圍攻擊等戰術,僅用了一個月便将已逼近至鴨綠江岸的 " 聯合國軍 " 逐回至 " 三八線 " 附近,從而穩定了戰局。第一次戰役結束後," 聯合國軍 " 總司令麥克阿瑟雖已發現志願軍參戰,但誤判了其兵力規模和參戰意圖,便在 1950 年 11 月 7 日發起了新的攻勢。雖然麥克阿瑟放言要在聖誕節前結束戰争,但其戰役布勢上的弱點已為彭德懷所察覺。敵軍機械化裝備受朝鮮北部崎岖地形、道路稀少的限制,只能沿東西海岸附近有限的幾條道路分别向鴨綠江推進;西線美第 8 集團軍和東線第 10 軍之間,為高聳的赴戰嶺所隔阻,其 " 縫隙 " 寬達 128 公裏以上,聯絡困難。彭德懷決定充分利用麥克阿瑟的弱點。他命令部隊稍事阻擊後便主動後撤,以誘使對手繼續分兵冒進,以進一步擴大其東西隔離、側翼暴露的弱點。至 11 月 25 日," 聯合國軍 " 已進至彭德懷預設的戰場。這個陷阱位于德川附近,其位置恰好位于朝鮮半島蜂腰部的中間,向南距元山至順川的鐵路線約 50 公裏;向東南距元山、向西南距平壤各約 100 公裏;向東距鹹興約 80、向西距安州約 70 公裏。德川一帶山高林密、運輸方便,部隊以此為依托可迅速前出到平壤至元山一線;防御時也有充足的縱深。而一旦志願軍在此打開突破,既可以向西南迂回、截斷美第 8 集團軍的後路;也可向東衝向元山、鹹興地區。更有利的是,在德川這個接合部上的敵軍主要是戰鬥力孱弱的韓國軍隊。11 月 25 日黃昏、27 日黃昏,志願軍分别在西線和東線相繼發起攻擊并迅速取得突破。戰至 1951 年初,志願軍已解放漢城,兵鋒直逼三七線。盡管如此,彭德懷并未被勝利衝昏頭腦。為此,他果斷下令全線轉入防御。這一及時收兵之舉,為日後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奠定了基礎。
陣地戰:依托坑道,守必固,攻必克
無論是紅軍還是八路軍、新四軍乃至後來相當一個時期内的解放軍,都曾有意避免同敵人進行比拼火力與消耗的陣地戰。但這并不妨礙彭德懷早在紅軍時期便取得大規模陣地戰的經驗。到了解放戰争後期,當陣地戰成為解放軍主要的作戰形式後,彭德懷已經總結出一套相關戰法。這其中,無論防御還是攻擊,地形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制勝要素。
還在第五次反 " 圍剿 " 時期,紅 3 軍團長彭德懷在進行防御作戰時,非常重視陣地的選址。他認為,陣地選址适當可以部分抵消國民軍的炮火優勢。1934 年 8 月,彭德懷就曾利用廣昌縣高虎腦一帶的有利地形 " 打了一個小勝仗 "。廣昌戰役結束後,紅 3 軍團奉命阻擊南犯瑞金的國民黨軍。彭德懷在勘察地形時注意到位于赤水、驿前兩鎮之間的高虎腦各方面條件都不錯。此地因形似仰首蹲坐之虎而得名。其主峰海拔 406 米,附近多為高低不等的小山。若紅軍在此構築阻擊陣地,足以控扼敵由廣昌經石城至瑞金的必經通道。他迅速組織部隊在高虎腦構築陣地。這道以畫眉寨、良田以北高地為警戒地帶,高虎腦與香爐寨為主防御地帶的阻擊陣地發揮了應有的價值,從 8 月 5 日至 13 日,國民黨軍以 6 個師輪番攻擊,損兵三四千之眾,卻始終無法踏入高虎腦陣地半步。解放戰争後期,即使在西北戰場上,陣地攻堅也已成為解放軍主要作戰樣式。面對株守在堅固工事後的敵人,彭德懷在确定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時,一個有力依據就是地形。如 1949 年 8 月的蘭州戰役中,彭德懷看到,守敵主力在南山,其東西兩翼雖兵力不強,但兩側均為懸崖絕壁,不利于大部隊行動,北面的黃河鐵橋是敵人唯一的退路。據此,他認為攻打蘭州的重點在南山,而全殲敵人的關鍵在于奪取黃河橋。戰役開始後,彭德懷集中兵力猛攻南山各制高點。經過 14 小時激戰,解放軍迅速地突破了敵人的防線,同時搶占了黃河鐵橋,堵死了敵人的唯一退路,保證了在蘭州戰役中殲滅敵軍主力。
抗美援朝戰争中,彭德懷指揮部隊依托山地構築的坑道工事,頂住了敵軍除原子彈外的各種武器的攻擊,最終迫使其在第一次在沒有戰勝的停戰協定上籤字。入朝不久,彭德懷就注意到,美軍非常注意保持戰線的完整,而不像國民黨軍隊那般斤斤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且,朝鮮半島地形狹窄,志願軍在進行大規模運動時缺少回旋餘地,也很難在敵後開辟戰場。這就使得 " 過去我們在國内所采用的運動戰,大踏步地前進和大踏步地後退,不一定适合于朝鮮戰場 "。第四次戰役開始,彭德懷開始調整戰術,利用山川河流設定多道防線,節節抗擊敵人。第五次戰役結束後,敵人又連續掀起夏、秋季的攻勢。在防御戰鬥中,有些一線指戰員開始自發地挖掘 " 貓耳洞 ",後來逐步将其挖深打通,形成了多個 "V" 字形或 "U" 字形的小坑道。彭德懷對這個經驗極為重視,立即在全軍推廣。1951 年末,志願軍及朝鮮人民軍(下文統稱 " 中朝軍隊 ")各部在全線掀起了挖坑道的熱潮。經過不懈努力,人們在 200 多公裏的戰線正面和東西海岸及其縱深地帶總共構築了長達 1250 餘公裏的坑道。1952 年秋季,中朝軍隊初步打造成一條以坑道為主體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防御體系,達到了 " 七防 "(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 四能 "(能打、能防、能機動、能生活)的标準。它的出現,标志着彭德懷成功地解決了如何 " 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 的問題。1952 年 10 月,美韓軍向戰線中部上甘嶺地區的志願軍兩個連級陣地發動所謂 " 金化攻勢 " 中。他們先後投入進攻兵力雖達 6 萬,其掩護炮火也空前猛烈,但志願軍防守部隊憑借坑道工事頑強抗擊 43 個晝夜,殲敵 2.5 萬餘人,成功地守住了陣地。上甘嶺戰役後,戰場形勢越來越有利于中朝軍隊。1953 年 7 月,由于李承晚當局阻擾停戰協定的達成,彭德懷決定發起旨在教訓韓國軍隊的金城反擊戰。這是一次大規模的陣地攻堅戰役。雖然當時敵軍也仿效志願軍依托山地修築了大量的坑道工事,但此時志願軍步、坦、炮、工兵的協同作戰已日臻成熟,占領韓軍表面陣地後,退入坑道的殘敵很少有堅持一天以上者。在歷時 14 天(13~27 日)的戰鬥中,志願軍一舉擊潰盤踞在金城以南的韓軍 4 個師,共計斃傷俘敵 5 萬餘,将戰線又向南推進了 178 平方公裏,徹底削平了金城突出部。
交通戰:鐵路的攻防,釜底抽薪的較量
自鐵路登上近代戰争的舞台後,便迅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彭德懷對于這一特殊地物的認識,更是遠遠超出了快速運兵和後勤補給這等軍事價值。
1940 年,華北抗戰形勢出現新的變化。日軍 " 華北方面軍 " 司令多田駿針對華北地形地物和八路軍的戰術特點,抛出了一個所謂的 " 囚籠 " 戰術。他企圖 " 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 " 将抗日根據地切割成一個個 " 井 " 字形的小塊,将八路軍及其他抗日武裝驅入其中,再 " 凌遲 " 處死。對于多田駿的新戰術,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并未等閒視之。他認為,日軍此時已在華北控制了正太、同蒲、平漢、津浦、平綏、北寧、膠濟等鐵路幹線。而這 7 條鐵路構成了 " 囚籠 " 戰術的縱橫支架,具有 " 有戰略和戰術的雙重含義,絲毫不能忽視 ",必須 " 從總體上來認識和對付敵人的陰謀 "。很快,彭德懷就抓住了多田駿計劃中的 " 軟肋 " ——正太鐵路。這條鐵路雖長不過 240 公裏,卻是 " 囚籠 " 中那根最重要的支架。而為了守護正太路,多田駿出動 3 個混成旅團駐防,但線長、點多、兵少, " 這對我是個有利的戰機。" 于是,彭德懷決定發動一場針對日軍交通線的大規模破襲戰,用斷柱、搗鏈、砸鎖的戰術回敬多田駿,打擊的重點就在正太鐵路。1940 年 8 月 20 日 22 時,雷鳴般的爆炸聲響徹正太路全線。同一時刻,平漢、同蒲、德石、滄石等鐵路和公路幹線的敵人據點也遭到攻擊。在歷時 3 個半月的戰鬥中,八路軍參戰兵力多達 105 個團,消滅日偽軍 46000 多人,破壞敵占鐵路 474 公裏,公路 1500 公裏,摧毀橋梁、隧道、火車站 260 處的重大戰績。" 百團大戰 " 的輝煌勝利,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士氣。
如果説 " 百團大戰 " 是對敵控交通線攻擊,那麼 " 反絞殺戰 " 則對已方交通線的防護。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後," 聯合國軍 " 總司令李奇微為争取談判桌上的主動,決定實施以摧毀中朝軍隊補給線為目标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所謂的 " 絞殺戰 ",也稱 " 窒息戰 "。戰役開始前,李奇微及其幕僚仔細研究了朝鮮戰場的道路交通及對手的後勤補給能力。他們認為,中朝軍隊在前線約有 60 個師,每天最低需要 2400 噸的補給物資。若以汽車運輸,算上往返時間,至少需要 6000 輛卡車。而用鐵路運輸的話, 120 節車皮就夠了。此外,火車在鐵路上行駛不能像汽車那樣靈活改道,難以迅速隐蔽。再從交通地理角度來看,平壤以北清川江以南地區,是朝鮮北部鐵路網絡的稠密區。特别是在新安州、西浦和價川這個三角地帶,是南北走向的京義線、滿浦線和東西走向的平元線、價新線等幾條鐵路線的交匯點。1951 年 8 月開始,美國空軍動用遠東空軍 80% 的力量,對朝鮮北部的交通樞紐和重要路段實施狂轟濫炸,其攻擊重點直指新安州、西浦和價川三角地帶。李奇微的空中攻擊取得了一定的 " 戰績 ",卻未能阻止中朝軍隊打造成一條 " 打不爛、炸不斷 " 的鋼鐵運輸線。針對美軍轟炸特點及目标區網域,彭德懷決定狠抓護路和防空這兩個關鍵環節。他分發揮後勤部隊的聰明才智,以靈活多變的戰術應對敵機的狂轟濫炸。經常是,美軍白天炸,我軍晚上修,修好後立即運輸。據不完全統計,抗美援朝戰争期間,僅志願軍就在後方共修復鐵路路基 640 公裏,修復橋梁 2294 座次,加寬公路 8100 多公裏,新修公路 2510 公裏。而志願軍那些 " 片面運輸、合并運轉、頂牛過江,當當隊、水下橋、爬行橋、承包修路法 " 等花樣戰法更是敵人目瞪口呆。為了遏制美軍飛機的活動,彭德懷還動員各部隊在前方和後方全面開展群眾性對空作戰,人們将步槍、輕重機槍等武器組織起來,積極打擊超低空飛行的敵機,狠狠打擊了其嚣張氣焰。後來,志願軍空軍開始參戰,高射炮兵、探照燈兵、雷達兵等防空力量也都陸續得到加強,這就使得李奇微原計劃 90 天的 " 絞殺戰 " 持續了 10 個月,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參考資料
《彭德懷自述》
《彭德懷傳》
《彭德懷軍事文選》
《抗美援朝戰争史》
《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戰争的歷史回顧與反思》
" 蘑菇 " 戰術顯威 彭德懷陝北戰場初戰三捷 - 搜狐新聞 http://news.sohu.com/20090331/n263111384.shtml
橫刀立馬彭德懷 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txt/2007-01/15/content_7656136.htm
學習時報 - 彭德懷的為将之道 http://paper.cntheory.com/html/2021-05/17/nw.D110000xxsb_20210517_2-A6.htm
第二次戰役:戰史鈎沉與勝利啓示 https://m.gmw.cn/baijia/2021-10/26/35261600.html
抗美援朝戰争中的反 " 絞殺戰 "-- 黨史頻道 - 人民網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0/0629/c85037-31762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