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TVB怎么讲失业中年的故事?,欢迎阅读。
大湾区音乐会之后,我看看是哪位 TVB 儿童开始重温《鉴证实录》和《笑看风云》了?
TVB 老剧经久不衰 ,因为编剧和演员总能将某个时代的真实面貌精准而清晰地描画出来。
回看人物曾经面对的难题,参考他们的态度和做法,对于今时今日的人们依然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鉴证实录》里聂宝言的独立女性,至今是许多女孩的榜样,而《男亲女爱》里余乐天的吐槽,句句戳中每位打工人心声。
最近有位朋友从大厂裁员潮中被 " 优化 ",由于还背着房贷,心里各种焦虑不安,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她故意隐瞒了情况,准备找到新工作再告知。
我于是给她推荐了我的典藏级宝藏剧集《无业楼民》,剧里主角的故事,和她相似程度 80%。
这部剧我其实推荐过很多次,一直没展开写
那么,TVB 是怎么讲失业故事的?
TVB 怎么讲失业故事?
如果不是古早的画风和尚且年轻的刘松仁江华,我真会以为《无业楼民》是当下的故事 …… 毕竟随手截的对白都像我微信聊天框的对话。
剧集说的是金融风暴下,香港泡沫经济破裂,裁员潮席卷中环各大写字楼,许多高薪大龄的中层人士就被视作 " 多余脂肪 ",被一刀切式解雇。
身高要职的洪大龙(刘松仁)就是其中一位。
在此之前,他完全符合香港黄金 90 年代成功人士的标准,住豪宅开豪车,吃穿用度讲究品质。
家里电视机坏了马上换最新型号,价钱不紧要,最紧要是搭配家私,还有靓过隔壁王太新买的那部。
那时候楼市也很好,他与专职炒股票的老友凌希斯花一千二百万买下 " 笋盘 " 柏宁苑炒卖,准备在一千六百万的时候出售。
谁曾想,风暴袭来,自己一夜之间就成了无业人士 ……
来不及 emo,大龙被裁后第一件事就是节流,找个借口把新买的音响退掉,省得一点是一点。
原本洪大龙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觉得以自己的资历和经验,很快就会被其他公司争抢,结果被现实狠狠打脸。
在 HR 眼中,经验丰富等于年纪大,他之前学的和做的又和新的职位未必兼容,他要怎么和那些比他年轻,又比他熟悉业务的人竞争?
难听点说,就算别人要培训新人小白,也没必要选一个中年男人来调教 ……
不想家人担心,又不想被熟人看扁,考验演技的时候就又到了。
被家里人遇到在车上全副装备睡大觉,就说 " 刚好来这边办事,就顺便请个假 ";被前同事遇到在街上闲逛,就说 " 最近在自己搞生意,准备拓展东南亚市场 "。
更让人糟心的是,房价掉了!
前几天客人开一千五百万他还不肯卖,如今楼上同样部門放 700 万都没人来看,而且他做了 800 万的银行按揭,也就是说就算 700 万能卖出,他还得掏 100 万来赎回房契才可以卖 ……
这就是传说中的负资产。
1997 年的香港,因为炒楼变负资产的香港人很多,章小蕙就是其中一位。
那年她豪气地向裕泰兴财务公司借钱炒楼,让老公钟镇涛在合同签字,让情人陈曜旻替她做担保,却不巧碰上了 97 金融风暴 …… 最终 2.5 亿的债务让两个男人在一周之内先后宣布破产。
邓萃雯年轻时非主角不演,拍戏挣到钱就想投资生意和房子,结果 97 金融风暴,投资全部失败,她也一夜之间变成负资产。
那时邓萃雯一个月光供楼就要花 8W 元,为了维持开资,她什么工作都接,心甘情愿回 TVB 从配角做起,各种内地商演也是来者不拒。
只是辛辛苦苦赚到的钱,转眼又还给银行了,而房子因为在挂盘,随时有人上门看房,她自己也没办法住进去。
张卫健 1996 才因为《西游记》迎来事业高光,97 年就因为金融风暴濒临破产境地。
当时他所有投资都被银行收回,连住的房子都抵押给了银行,积蓄只够一个月生活费,他感觉自己 " 真的要变成苦瓜了 "。
就连大刘都在那场风暴中亏了 200 亿,普通中产在这场风暴中,简直像是给生生剥了一层皮。
" 城市里的新型流浪者 "
《无业楼民》的剧情是不是似曾相识?
有个说法,现在的星巴克,挤满了失业的中年人。
他们中的许多人,和大龙一样,也曾是大企业的中流砥柱、创业新贵,是家里的顶梁柱,过着中产阶体面的生活,裁员潮到来,他们一夜之间成了失业者。
曾经他们在这里喝着手冲聊项目,现在他们一杯美式坐一下午,聊失业补偿。出于习惯,他们还会带上笔记本,但打开最多的程式是微信网页版。
大部分 " 假装上班 " 的客人,其实只是在家里待着心里发闷,所以干脆夹着电腦走进咖啡厅和图书馆,刷司法考试题或者准备面试,尽量让自己充实些。
星巴克始终精致和优雅的商务氛围,构建了一个舒适的庇护所,为他们焦灼的内心提供了一个缓冲区。
还有一些人,可能是不想让家人担心或者怕家人施压。
90 后姑娘徐璐,原本是一名軟體行业的大厂员工,被告知裁员后变成无业人员,每天 9 点起床,快到中午才吃完早饭,学习英语、准备面试、跟朋友闲聊 ……
而父母根本不知道这些,还以为她是每天 7 点起床,准时上班下班的上班族。
年轻人失业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家人,中年失业者的压力,还关系到全家人的吃穿用度,孩子的学费和兴趣班,房贷车贷。
伴随失业潮的便是断供潮,5 月份有一位重庆女孩上了热搜,她声泪供下讲述,夫妻俩花 280 万买的房子,装修花了 30 万,总共 310 万,结果买完没多久,夫妻俩都失业了。
当初房子首付 100 万是亲戚借的,银行贷了 180 万,没了收入来源,连生活都有困难,只好着急卖房子,价格一降再降,最后只卖了 230 万。
女孩心如刀割,明明什么都没做,就因为失业,欠了一屁股债。
和裸辞不一样,为了让生活维持在正常轨道不偏离,大部分人其实来不及在星巴克休整,只有匆匆赶赴一场又一场的面试。
而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彩票站就成为他们唯一的希望和救赎。
这种有点心酸、无奈,但又充满普通人生命力的故事,确实和 TVB 的生活剧很相似。
特别的是,这些剧集都和《无业楼民》一样,会被包装成快乐治愈的轻喜剧。
马死落地行,至少还有一对手
粤语有句话叫 " 马死落地行 ",多少有点顶硬上的意思,而这其实也是狮子山精神的一部分。
《无业楼民》里大龙投资的那套豪宅,一分为四租给了三伙人,继续付按揭款。
一个是因为炒输股票的富二代,一个是因为老公投资失利献尽积蓄,结果还被劈腿的离婚女强人;还有身兼数职的客货车司机和他好高骛远的妻子、两个子女。
都是在时代洪流的裹挟里,重新振作、笑看风云的普通人,哪怕最初生活习惯诸多摩擦,但相处下来也算融洽。
房客的租金只能 cover 部分房贷,大龙还得积极 " 开源 "。
听说女人钱好赚,一向傲娇的他拉下脸面,厚着脸皮向女人推销沐浴露和化妆品,结果因为嘴太笨不会哄人,囤下了一床底的货。
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新工作,降职降薪,还被新同事疯狂排挤。头衔是上司,实际上搬货、见客、布置各种琐事都要他一脚踢。
马死落地行,40 岁重新开始不容易,但有重新开始的机会就不错了,骑驴找马也不是不行,总好过坐吃山空。
后来的剧情发展也很港式振作,同屋房客发现大龙对调弄食物酱料甚有心得,就提议他开办酱汁生意。
从家庭小作坊开始,一瓶瓶地炒制,一间间餐饮店推销,好不容易才找到街市的小摊贩愿意摆卖,从街坊生意做起,一点点积累口碑,终于接到了大单子。
不是编剧在刻意美化,这确实也是金融风暴后许多香港人的真实写照。
当年章小蕙面对债务问题态度是泰然自若的,她笑嘻嘻回应自己只是身处 " 梦幻欠债记 ",刚和传媒聊完破产,就在中环的高級花店驻足,买上一束上好的鲜花回家。
她没有用破产逃避债务,只是把心爱的服装变卖,找律师找证人,一直上诉,状告财务公司利息计算有误,最后她打赢了官司,用 250 万抵消了 2.5 亿债务。
她很喜欢亦舒的文章《这双手虽小》,曾经打电话问亦舒是什么意思,亦舒告诉她:" 是一首歌名《Those hands are small》。Those hands are small,but they are mine。这才是最珍貴的,你明白吗?"
经师太 " 点醒 ",章小蕙更加坚定地用自己的一双手,把所有曾经失去的重拾回来。
她替报纸写专栏,做杂志编辑,一周做 17-19 个版,还正式进入娱乐圈拍电影,成了 " 脱星 "。
在还完所有债务后,她远离是是非非,去了洛杉矶生活,前两年杀回时尚圈,依然是时尚 KOL 中的顶配名媛。
邓萃雯也是,那时为了还房贷疯狂接活,一场 show 下来,她可以兼顾主持、唱歌、跳舞、抽奖所有环节,一个人顶一个团队,她觉得这也算是她的意外收获。
更大的转变体现在价值观上。她发现原来物业无法给她安全感,只会带给巨大的压力," 等赚到钱还完房贷,我可能都没命住了 "。
那段时光虽然难捱,实际也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雨过天晴之后,会发现风球并没有那么可怕,我们有手有脚,撑得住。
E 姐结语:
《无业楼民》里有一段,洪大龙想卖掉自住
的房子套现,他家清洁大婶知道后,直接拿出 380 万要买下来,现金过户,真正实现拎包入住。
大婶说:做了几十岁人,难道存一点钱都不行吗?(扎心了)
以前看以为是黑色幽默,如今看大婶 " 少投资多存钱 " 的理财观,已经成为当下最实在的理财建议了。
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很少听说有同龄人在努力存钱,身边人花钱都是大手大脚的," 月光族 " 和 " 卡奴 " 好像才是常态。
说起这两个词都觉得有点年代感了,这届年轻人流行的是 " 偷偷攒钱,然后惊艳所有人 "。别盯着星巴克的上座率不放了,豆瓣省钱小组已经超过 400 万网友分享省钱日常,抠门分享、消费降级才是人人都关心的热门话题。
靠节俭攒出一套房,也不再是 TVB 剧情,是偶尔会在热搜上看见的词条。
日子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坎坷的经历会成为珍珠还是砂砾,就看我们今天怎么对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