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TVB怎麼講失業中年的故事?,歡迎閲讀。
大灣區音樂會之後,我看看是哪位 TVB 兒童開始重温《鑑證實錄》和《笑看風雲》了?
TVB 老劇經久不衰 ,因為編劇和演員總能将某個時代的真實面貌精準而清晰地描畫出來。
回看人物曾經面對的難題,參考他們的态度和做法,對于今時今日的人們依然有參考價值和啓發意義。
《鑑證實錄》裏聶寶言的獨立女性,至今是許多女孩的榜樣,而《男親女愛》裏餘樂天的吐槽,句句戳中每位打工人心聲。
最近有位朋友從大廠裁員潮中被 " 優化 ",由于還背着房貸,心裏各種焦慮不安,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她故意隐瞞了情況,準備找到新工作再告知。
我于是給她推薦了我的典藏級寶藏劇集《無業樓民》,劇裏主角的故事,和她相似程度 80%。
這部劇我其實推薦過很多次,一直沒展開寫
那麼,TVB 是怎麼講失業故事的?
TVB 怎麼講失業故事?
如果不是古早的畫風和尚且年輕的劉松仁江華,我真會以為《無業樓民》是當下的故事 …… 畢竟随手截的對白都像我微信聊天框的對話。
劇集説的是金融風暴下,香港泡沫經濟破裂,裁員潮席卷中環各大寫字樓,許多高薪大齡的中層人士就被視作 " 多餘脂肪 ",被一刀切式解雇。
身高要職的洪大龍(劉松仁)就是其中一位。
在此之前,他完全符合香港黃金 90 年代成功人士的标準,住豪宅開豪車,吃穿用度講究品質。
家裏電視機壞了馬上換最新型号,價錢不緊要,最緊要是搭配家私,還有靓過隔壁王太新買的那部。
那時候樓市也很好,他與專職炒股票的老友凌希斯花一千二百萬買下 " 筍盤 " 柏寧苑炒賣,準備在一千六百萬的時候出售。
誰曾想,風暴襲來,自己一夜之間就成了無業人士 ……
來不及 emo,大龍被裁後第一件事就是節流,找個借口把新買的音響退掉,省得一點是一點。
原本洪大龍對自己還是很有信心的,覺得以自己的資歷和經驗,很快就會被其他公司争搶,結果被現實狠狠打臉。
在 HR 眼中,經驗豐富等于年紀大,他之前學的和做的又和新的職位未必兼容,他要怎麼和那些比他年輕,又比他熟悉業務的人競争?
難聽點説,就算别人要培訓新人小白,也沒必要選一個中年男人來調教 ……
不想家人擔心,又不想被熟人看扁,考驗演技的時候就又到了。
被家裏人遇到在車上全副裝備睡大覺,就説 " 剛好來這邊辦事,就順便請個假 ";被前同事遇到在街上閒逛,就説 " 最近在自己搞生意,準備拓展東南亞市場 "。
更讓人糟心的是,房價掉了!
前幾天客人開一千五百萬他還不肯賣,如今樓上同樣部門放 700 萬都沒人來看,而且他做了 800 萬的銀行按揭,也就是説就算 700 萬能賣出,他還得掏 100 萬來贖回房契才可以賣 ……
這就是傳説中的負資產。
1997 年的香港,因為炒樓變負資產的香港人很多,章小蕙就是其中一位。
那年她豪氣地向裕泰興财務公司借錢炒樓,讓老公鍾鎮濤在合同籤字,讓情人陳曜旻替她做擔保,卻不巧碰上了 97 金融風暴 …… 最終 2.5 億的債務讓兩個男人在一周之内先後宣布破產。
鄧萃雯年輕時非主角不演,拍戲掙到錢就想投資生意和房子,結果 97 金融風暴,投資全部失敗,她也一夜之間變成負資產。
那時鄧萃雯一個月光供樓就要花 8W 元,為了維持開資,她什麼工作都接,心甘情願回 TVB 從配角做起,各種内地商演也是來者不拒。
只是辛辛苦苦賺到的錢,轉眼又還給銀行了,而房子因為在挂盤,随時有人上門看房,她自己也沒辦法住進去。
張衞健 1996 才因為《西遊記》迎來事業高光,97 年就因為金融風暴瀕臨破產境地。
當時他所有投資都被銀行收回,連住的房子都抵押給了銀行,積蓄只夠一個月生活費,他感覺自己 " 真的要變成苦瓜了 "。
就連大劉都在那場風暴中虧了 200 億,普通中產在這場風暴中,簡直像是給生生剝了一層皮。
" 城市裏的新型流浪者 "
《無業樓民》的劇情是不是似曾相識?
有個説法,現在的星巴克,擠滿了失業的中年人。
他們中的許多人,和大龍一樣,也曾是大企業的中流砥柱、創業新貴,是家裏的頂梁柱,過着中產階體面的生活,裁員潮到來,他們一夜之間成了失業者。
曾經他們在這裏喝着手衝聊項目,現在他們一杯美式坐一下午,聊失業補償。出于習慣,他們還會帶上筆記本,但打開最多的程式是微信網頁版。
大部分 " 假裝上班 " 的客人,其實只是在家裏待着心裏發悶,所以幹脆夾着電腦走進咖啡廳和圖書館,刷司法考試題或者準備面試,盡量讓自己充實些。
星巴克始終精致和優雅的商務氛圍,構建了一個舒适的庇護所,為他們焦灼的内心提供了一個緩衝區。
還有一些人,可能是不想讓家人擔心或者怕家人施壓。
90 後姑娘徐璐,原本是一名軟體行業的大廠員工,被告知裁員後變成無業人員,每天 9 點起床,快到中午才吃完早飯,學習英語、準備面試、跟朋友閒聊 ……
而父母根本不知道這些,還以為她是每天 7 點起床,準時上班下班的上班族。
年輕人失業的壓力主要來源于家人,中年失業者的壓力,還關系到全家人的吃穿用度,孩子的學費和興趣班,房貸車貸。
伴随失業潮的便是斷供潮,5 月份有一位重慶女孩上了熱搜,她聲淚供下講述,夫妻倆花 280 萬買的房子,裝修花了 30 萬,總共 310 萬,結果買完沒多久,夫妻倆都失業了。
當初房子首付 100 萬是親戚借的,銀行貸了 180 萬,沒了收入來源,連生活都有困難,只好着急賣房子,價格一降再降,最後只賣了 230 萬。
女孩心如刀割,明明什麼都沒做,就因為失業,欠了一屁股債。
和裸辭不一樣,為了讓生活維持在正常軌道不偏離,大部分人其實來不及在星巴克休整,只有匆匆趕赴一場又一場的面試。
而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彩票站就成為他們唯一的希望和救贖。
這種有點心酸、無奈,但又充滿普通人生命力的故事,确實和 TVB 的生活劇很相似。
特别的是,這些劇集都和《無業樓民》一樣,會被包裝成快樂治愈的輕喜劇。
馬死落地行,至少還有一對手
粵語有句話叫 " 馬死落地行 ",多少有點頂硬上的意思,而這其實也是獅子山精神的一部分。
《無業樓民》裏大龍投資的那套豪宅,一分為四租給了三夥人,繼續付按揭款。
一個是因為炒輸股票的富二代,一個是因為老公投資失利獻盡積蓄,結果還被劈腿的離婚女強人;還有身兼數職的客貨車司機和他好高骛遠的妻子、兩個子女。
都是在時代洪流的裹挾裏,重新振作、笑看風雲的普通人,哪怕最初生活習慣諸多摩擦,但相處下來也算融洽。
房客的租金只能 cover 部分房貸,大龍還得積極 " 開源 "。
聽説女人錢好賺,一向傲嬌的他拉下臉面,厚着臉皮向女人推銷沐浴露和化妝品,結果因為嘴太笨不會哄人,囤下了一床底的貨。
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新工作,降職降薪,還被新同事瘋狂排擠。頭銜是上司,實際上搬貨、見客、布置各種瑣事都要他一腳踢。
馬死落地行,40 歲重新開始不容易,但有重新開始的機會就不錯了,騎驢找馬也不是不行,總好過坐吃山空。
後來的劇情發展也很港式振作,同屋房客發現大龍對調弄食物醬料甚有心得,就提議他開辦醬汁生意。
從家庭小作坊開始,一瓶瓶地炒制,一間間餐飲店推銷,好不容易才找到街市的小攤販願意擺賣,從街坊生意做起,一點點積累口碑,終于接到了大單子。
不是編劇在刻意美化,這确實也是金融風暴後許多香港人的真實寫照。
當年章小蕙面對債務問題态度是泰然自若的,她笑嘻嘻回應自己只是身處 " 夢幻欠債記 ",剛和傳媒聊完破產,就在中環的高級花店駐足,買上一束上好的鮮花回家。
她沒有用破產逃避債務,只是把心愛的服裝變賣,找律師找證人,一直上訴,狀告财務公司利息計算有誤,最後她打赢了官司,用 250 萬抵消了 2.5 億債務。
她很喜歡亦舒的文章《這雙手雖小》,曾經打電話問亦舒是什麼意思,亦舒告訴她:" 是一首歌名《Those hands are small》。Those hands are small,but they are mine。這才是最珍貴的,你明白嗎?"
經師太 " 點醒 ",章小蕙更加堅定地用自己的一雙手,把所有曾經失去的重拾回來。
她替報紙寫專欄,做雜志編輯,一周做 17-19 個版,還正式進入娛樂圈拍電影,成了 " 脱星 "。
在還完所有債務後,她遠離是是非非,去了洛杉矶生活,前兩年殺回時尚圈,依然是時尚 KOL 中的頂配名媛。
鄧萃雯也是,那時為了還房貸瘋狂接活,一場 show 下來,她可以兼顧主持、唱歌、跳舞、抽獎所有環節,一個人頂一個團隊,她覺得這也算是她的意外收獲。
更大的轉變體現在價值觀上。她發現原來物業無法給她安全感,只會帶給巨大的壓力," 等賺到錢還完房貸,我可能都沒命住了 "。
那段時光雖然難捱,實際也是挑戰與機遇并存的,雨過天晴之後,會發現風球并沒有那麼可怕,我們有手有腳,撐得住。
E 姐結語:
《無業樓民》裏有一段,洪大龍想賣掉自住
的房子套現,他家清潔大嬸知道後,直接拿出 380 萬要買下來,現金過户,真正實現拎包入住。
大嬸説:做了幾十歲人,難道存一點錢都不行嗎?(扎心了)
以前看以為是黑色幽默,如今看大嬸 " 少投資多存錢 " 的理财觀,已經成為當下最實在的理财建議了。
我二十多歲的時候,很少聽説有同齡人在努力存錢,身邊人花錢都是大手大腳的," 月光族 " 和 " 卡奴 " 好像才是常态。
説起這兩個詞都覺得有點年代感了,這屆年輕人流行的是 " 偷偷攢錢,然後驚豔所有人 "。别盯着星巴克的上座率不放了,豆瓣省錢小組已經超過 400 萬網友分享省錢日常,摳門分享、消費降級才是人人都關心的熱門話題。
靠節儉攢出一套房,也不再是 TVB 劇情,是偶爾會在熱搜上看見的詞條。
日子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坎坷的經歷會成為珍珠還是砂礫,就看我們今天怎麼對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