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李天霞整编第83师,曾接受美式装备,为何就300余支冲锋枪?,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甲骨堂 ,作者甲风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整编第 83 师在 1946 年中的编制,以及火炮等配备情况,其中所提到的很重要的信息是,该师并非美械部队,但有美式装备。
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拗口,但确实是整编第 83 师当时的实情。
其实关于该部是否为美械,确实是有相关资料说法的,不过这可能是对该师一些复杂经历的误解;毕竟当时的作战情报有很多,不像我们现在可以各方比对,因此出现些差漏是很正常的。
比如为何说该师有美械装备、美国教官训练之名呢?为何说该部曾作为远征军到过缅甸作战呢?
其实也都是有来源的。
比如美式装备当时该部确实有,也的确有过美国教官训练,不过并不是作为远征军编制,而是在王耀武所部编成内。
抗战后期王耀武的第 24 集团军为国民党军留在国内战场上的精锐机动部队,后来升格为第 4 方面军。
该部所辖的第 18 军、第 73 军、第 74 军均为美械编制部队,而整编第 83 师前身的第 100 军也在其编成内,不过该部属于国械编制。
但是尽管其编制并非美械,因为当时编组突击大队,所以第 100 军确实得到了一批美式火箭筒和冲锋枪的支援。
这种突击大队在第 100 军中一共有 3 个,分别以军属工兵营筹组第 1 大队、第 19 师和第 63 师各出一个精锐连,编组第 2 和第 3 突击大队。
美国教官确实到了该部,培训火箭筒和冲锋枪的使用,而且后续还有一个美军联络组随同第 100 军的突击大队行动。
因此要说受过美国教官培训和接装了部分美械,这个确实有,不过仅限于这些突击大队;从当时的编制看,一个大队也就是加强连的配置,所以美式武器应该不会太多。
以后来整编第 83 师刚编成时的情况来说,美式冲锋枪有 302 支、火箭筒有 44 具,其实主要就是这一时期获得的。
至于该师的其他武器,则是国械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和掷弹筒;山炮、步兵炮则为抗战胜利后收缴的日械。
因此从整编第 83 师当时的武器看,主要是国械轻武器和日械重武器混编,夹杂着部分美械。
这些美械不是专门换装的,而是得益于前面所述的抗战后期的突击大队编装计划。
而当时的突击大队是临时编制,到后来整编第 83 师时期,显然就回归到正常编制了。
因此那些冲锋枪主要就是配备到了整编师、整编旅以及团所属的警卫部队中,当然因为警卫部門数量也不少,所以也不可能全员配备冲锋枪。
至于步兵营、连,基本上就配不上多少冲锋枪了。
而火箭筒的话,则是下放到了步兵营级,基本上每个营有一个战防小组,配备 3 到 4 具火箭筒。
其实这个配置还是不错的,基本上达到了美械部队的标准,但因为该部的美械品类就那么点,所以仅靠冲锋枪和这些火箭筒就将整编第 83 师称为是美械部队,肯定是差点意思的。
至于该部的远征缅甸来历,可能跟后来整编第 44 旅的编入有关。
因为这个整编第 44 旅的前身是荣誉第 2 师与驻印军独立第 1 步兵团合编的第 67 师,预定中的驻日部队,后来改为整编旅番号并划归到了整编第 83 师中。
这支部队是实打实的美械部队,尤其是其中的驻印军独立第 1 步兵团,确实到过缅甸作战,还跟美军混编战斗,武器装备确实是全美械。
不过这支部队到整编第 83 师序列是苏中战役之后,而在此之前该师的美式冲锋枪确实就那 300 余支。
另外关于该部的美械说法,还有个情况是抗战后期何应钦有过以第 100 军替换第 2 军换装美械之意。
但因为抗战胜利后,国军各部迅速调防,再到云南换装美械多有不便,所以第 100 军以及后来的整编第 83 师具维持了国械、日械、美械混编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