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Marvell,孤注一掷,欢迎阅读。
近日,英飞凌收购 Marvell 汽车以太网业务的消息,引得业界瞩目。
根据英飞凌官微消息披露,英飞凌签署了一项以 25 亿美元收购 Marvell Technology 汽车以太网业务的協定。通过此次交易,英飞凌将其领先的汽车 MCU 产品组合与 Marvell 的汽车以太网业务相结合,提高自身在軟體定义汽车领網域的系统能力。
尽管该交易尚需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但从这笔交易背后,能反映出英飞凌对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度洞察与精准预判。
一场 " 各取所需 " 的战略双赢?
从技术层面剖析,以太网是实现低延迟、高带宽通信的关键技术,对于軟體定义汽车(SDV)至关重要,是中央计算、区網域和终端所组成的高效电子电器架构的基础。
Marvell 的 Brightlane™ 产品组合堪称汽车以太网领網域的佼佼者,其产品线丰富多样,涵盖 PHY 收发器、交换机和桥接器,能够支持从 100Mbps 至 10Gbps 的高速网络数据速率。这一卓越性能,能够确保这些数据在车辆内部快速、稳定地传输,充分满足不同汽车电子系统对数据传输速度的严苛要求,为智能汽车搭建起一条高效的数据传输高速公路。
结合英飞凌自身的业务版图,其 MCU 在汽车微控制器领網域已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然而,在车载网络通信这一关键环节,英飞凌存在短板。
此次收购 Marvell 的汽车以太网业务,就像是为英飞凌的汽车智能化拼图补上了关键的一块。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将进一步巩固英飞凌在汽车 MCU 领網域的领先地位;同时也将构建起一个 " 通信 + 控制 " 的全栈解决方案,直接为軟體定义汽车的区網域架构转型赋能。
此外,从商业价值角度考量,这笔交易同样极具吸引力。
Marvell 的汽车以太网业务有 50 多家汽车制造商客户,其中包括排名前十汽车制造商中的 8 家。凭借这一强大的客户根基,据相关数据预测,该业务在 2025 年预计将贡献 2.25 亿 -2.5 亿美元的收入,毛利率更是高达 60%。更为诱人的是,其附带的到 2030 年 40 亿美元的 design-win 储备,犹如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为英飞凌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網域的长期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英飞凌凭借这一收购,不仅能够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还能在商业层面收获丰厚的回报。另外,通过整合研发力量和利用英飞凌的生产规模,预计还将产生更多的成本协同效应,进一步强化英飞凌在汽车电子领網域的市场布局。
Marvell" 断舍离 ":聚焦核心战略
对于英飞凌而言,此次交易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战略部署。
然而,对于 Marvell 而言,出售汽车以太网业务则看似割舍了一块优质资产,但实则也是一次深思熟虑后的战略聚焦之举。
不可否认,Marvell 的汽车以太网业务在技术实力和客户资源方面都表现出色。但深入分析其整体业务结构和发展战略,就会发现这一业务的出售存在必然性。
从收入占比来看,汽车以太网业务在 Marvell 的总收入中占比不足 5%,这意味着它在公司的整体业务版图中,虽然品质优良,但权重相对较小。与此同时,近年来 Marvell 正全力押注数据中心和 AI 业务,这两个领網域的发展势头迅猛,潜力巨大。
数据中心业务当前已成为 Marvell 的核心增长引擎,根据最新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Marvell 2025 财年第四季度实现了 18.17 亿美元的净营收,同比增长 27%,刷新了公司季度营收纪录。其中,数据中心业务季度营收 13.66 亿美元,同比增长 78.5%,主要是受 AISC 及光模块 DSP 芯片增长的带动。其中该季度公司 AI 业务收入达 7 亿美元左右,主要是亚马逊等客户定制 ASIC 等产品需求增长的带动。
Marvell 第四季度财报数据
能看到,2025 财年 Marvell 数据中心业务贡献了超过 75% 的收入,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尽管 Marvel 的几乎所有其他收入部门都增长缓慢,但数据中心收入却拉动了公司的增长,而 AI 业务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核心赛道,更是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机遇和潜力。
在全球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下,Marvell 预计收入将实现大幅增长,预计到 2028 年,Marvell 的 AI 芯片年收入可能增长至 200 多亿美元,整体营收将是目前的 4 倍。
因此,Marvell 此时选择出售汽车以太网业务,可能是为了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全力发展具有更高增长潜力的数据中心和 AI 业务,25 亿美元的现金注入犹如一场及时雨,能为 Marvell 的 AI 研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在 AI 领網域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英伟达是 Marvell 的长期客户和主要合作伙伴,不过目前 Marvell 的诸多创新可能涉及英伟达的领網域。对此,Marvell CEO Matt Murphy 强调,AI 市场仍在爆发初期。面对英伟达 78% 的毛利率与惊人市值,Marvell 选择聚焦新兴需求,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在 AI 基础设施竞赛中开辟独特生态位。
转型 AI,Marvell 早有伏笔
实际上,Marvell 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早有伏笔。其在发展历程中不断进行战略布局和业务调整,逐步朝着 AI 领網域聚焦。
2017 年,Marvell 以 61 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了 Cavium,通过此次收购,Marvell 成功地将 Cavium 的 ThunderX 系列 Arm 芯片纳入麾下,从而正式进军 Arm 伺服器芯片领網域。这一举措使得 Marvell 在伺服器芯片市场中拥有了更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竞争力,为其后续在数据中心领網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1 年,Marvell 再次出手,斥资 11 亿美元收购了 Innovium。Innovium 在以太网交换技术方面拥有卓越的技术实力和领先的市场地位,其 Teralynx 交换机芯片以其高性能、低功耗和高可靠性而备受市场赞誉。Marvell 通过收购 Innovium 进一步强化了自身在以太网交换技术领網域的实力,使其能够为数据中心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网络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助于 Marvell 在数据中心市场中巩固自己的地位,还为其在 AI 领網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网络支持。
2023 年,Marvell 推出了针对 AI 训练的定制化 DSP 芯片,这一芯片的问世标志着 Marvell 在 AI 领網域的技术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该芯片针对 AI 训练过程中的复杂计算需求进行了深度优化,能够提供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更高的计算效率,为 AI 训练任务的高效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一举措不仅展示了 Marvell 在 AI 芯片研发方面的技术实力,也表明了其在 AI 领網域不断深耕的决心。
2024 年,Marvell 在 AI 领網域又迈出了关键一步,率先推出了定制高带宽内存(HBM)架构。这一架构的诞生,可谓是专为 AI 云加速而精心设计,成功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 AI 计算发展的数据传输瓶颈问题。在 AI 计算过程中,数据需要在处理器和内存之间频繁地传输,而传统的内存架构往往无法满足 AI 计算对数据传输速度和带宽的超高要求,从而成为了制约 AI 计算性能提升的关键瓶颈。Marvell 的定制 HBM 架构通过创新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带宽,使得 AI 计算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行。
这一举措直接让 Marvell 切入了由英伟达、博通等行业巨头主导的高端市场,充分展现了 Marvell 在技术上的强大实力和勃勃野心。英伟达作为全球 AI 芯片领網域的领军企业,凭借其在 GPU 技术方面的深厚积累和持续创新,在高端 AI 芯片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博通则以其在通信芯片和网络芯片领網域的优势,在高端市场同样拥有强大的竞争力。Marvell 敢于在这样的高端市场中与这些巨头展开竞争,无疑证明了其对自身技术的高度自信,也彰显了其在 AI 领網域的宏伟战略布局。
Marvell 全栈布局 AI 版图
发展至今,Marvell 的 AI 版图不断扩张,实现了从数据中心到边缘计算的全栈布局。
例如,在数据中心这片被视为 AI 算力 " 心脏 " 的关键领網域,Marvell 具有独特定位,产品布局涉及定制化 ASIC、光模块用 DSP 电芯片、以太网交换 /PHY 芯片、存储控制器、数据安全芯片等多个方面,比起英伟达、博通等原厂更加低调,但却必不可少。
在 AI 算力方面,此前各大云服务商主要采用 GPU 的方案。而 ASIC 凭借在特定应用情景下的高性能、低功耗的特点,有望承担起大型云服务商的定制化需求,从而扩大 AISC 在算力市场的需求规模。
Marvell 的 ASIC 收入主要是从 2024 年开始明显增长,受益于亚马逊及谷歌 ASIC 产品的量产出货,Marvell 已经跻身 ASIC 设计第一梯队,2024 年已经超额完成了 5 亿美元收入,预计今年将突破 10 亿美元,给数据中心业务提供了新增量。随着各大云服务商的需求增长,有望进一步拓展客户并扩大规模。
虽然 AI ASIC 市场中已经有厂商实现规模化量产,但相比于整体 AI 芯片市场来看,占比仍然很低。结合英伟达、AMD 及英特尔的数据中心业务收入看,三家合计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 1000 亿美元以上。而 2024 年 ASIC 的市场规模还不足 150 亿美元,在整体 AI 芯片市场的占比还不到 10%。
Marvell 预测,随着 AI 技术的爆发式增长,定制芯片将在加速计算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预计到 2028 年,定制芯片将占加速计算芯片市场的 25% 左右,年复合增长率达 45%。这一趋势驱动 Marvell 持续加大先进制程研发投入,以满足客户对高性能、低功耗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
在光模块 DSP 领網域,Marvell 通过 2020 年收购 Inphi 形成了与博通的 " 双寡头 " 竞争,与主流头部云厂商形成了深入稳固的合作关系。在 AI 需求带动下,该市场对传输速率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在 800G/1.6T 高速光模块市场,Marvell 的 DSP 占据主导地位,且在全球 DSP 市场占据 6 成以上份额,预期 2023-2028 年间整体光电产品市场将实现 27% 的复合增长,也将给公司带来明显增量。
以太网芯片方面,Marvell 拥有较为丰富的交换芯片产品矩阵,云数据中心 Teralynx 系列交换芯片产品能实现中、高、超高端市场全覆盖,能够轻松满足 AI 伺服器集群对低延迟的严苛要求,确保数据在伺服器集群中快速、稳定地传输,极大地提升了 AI 任务的执行效率,如 51.2T 产品,虽目前处于小批量测试阶段,但未来潜力巨大;而在以太网 PHY 芯片方面,其 Alaska 产品线具有低功耗、小尺寸、高性能的特性。在全球以太网 PHY 芯片市场,Marvell 市占率位居前列。
Marvell 还开发了智能网卡(SmartNIC)和 DPU,能够将部分数据处理和网络通信任务从 CPU 中剥离出来,有效分担了 CPU 的算力压力。这样一来,CPU 就能将更多的算力资源集中投入到核心的 AI 计算任务中,从而显著提升 AI 任务的执行效率,大大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营效率。
同时,针对边缘 AI 市场的飞速发展,Marvell 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发展趋势,积极布局。针对人形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等物理 AI 场景,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包括单对以太网方案将各个边缘设备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实现高效的数据互動;结合在氮化镓功率器件、传感器接口等方面的技术储备,构建起一个 " 感知 - 通信 - 控制 " 一体化架构等,全力抢占智能终端入口。
据市场预测,2030 年边缘 AI 市场规模将达 200 亿美元,发展潜力巨大。Marvell 凭借其提前布局和技术优势,已经在这个充满潜力的市场中提前卡位,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随着边缘 AI 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Marvell 有望在这个领網域取得更多成就。
Marvell 主要芯片产品布局
资料来源:Marvell 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综合来看,凭借数据处理 + 通信 + 存储 + 安全四位一体布局,Marvell 成功抓住了 AI 浪潮对数据基建需求的拉动。Marvell 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某一单独的产品设计上,还得益于其广泛的处理、互联、交换芯片、网络、数据基础设施 IP、存储等多元化产品,这些都为其 AI 和数据中心业务提供了强大支撑。
CPO 技术突破,Marvell 再祭杀手锏
2025 年初,Marvell 宣布推出采用共封装光学器件(CPO)技术的定制 XPU 架构。其基于前一段时间推出的定制 HBM 计算架构,Marvell 扩大了其定制芯片的领导地位,使客户能够将 CPO 无缝集成到下一代定制 XPU 中,并将其 AI 伺服器的规模从目前使用铜互连机架内的数十个 XPU 扩展到使用 CPO 的多个机架数百个 XPU,进一步增强 AI 伺服器性能。
创新的架构使云端超大规模提供商能够开发定制 XPU,以实现更高的带宽密度,并在单个 AI 伺服器中提供更长的 XPU 到 XPU 连接,同时还具备最佳的延迟和能效,现在可用于 Marvell 客户的下一代定制 XPU 设计。
CPO 技术可以让数据传输比传统线缆高 100 倍,有望颠覆 AI 产业生态,被誉为 AI 时代重要关键技术。凭借在光学技术和定制 XPU 方面的经验,Marvell 将在帮助云计算巨头释放 CPO 潜力并将其作为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悉,Marvell 已与亚马逊 AWS 签署五年合作協定,向亚马逊 AWS 供应定制化 AI 芯片。随着 Marvell 定制化 AI 芯片将整合 CPO 技术,预计将催动亚马逊 AWS 的 AI 伺服器建设的新一波高潮。
CPO 技术将持续领航光通信变革。对于企业而言,竞争与合作将并存。
一方面,像 Marvell、英特尔、莫仕、SENKO、中际旭创等头部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必然会在技术创新、产品优化、成本控制上持续发力,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构筑自身的技术壁垒;另一方面,鉴于 CPO 产业链的复杂性,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也将愈发紧密,从原材料供应、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到系统集成,各个环节相互协同,共同推动 CPO 技术迈向成熟,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最大化。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年里,CPO 技术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更高速智能的数字世界的大门。
AI 浪潮下,Marvell 加强 " 攻坚战 "
与此同时,作为重要的数据中心、光通信芯片供应商,Marvell 多条产品线长期以来都追随先进工艺发展步伐。
自 2020 年推出业界首个 5nm 数据基础设施平台以来,Marvell 始终保持技术领先地位,2022 年发布 3nm 平台并于次年实现量产;2024 年推出首款 2nm 芯片,持续刷新工艺制程纪录。
3 月 3 日,Marvell 在半导体技术领網域再下一城,正式发布首款面向下一代 AI 和云基础设施的 2nm 硅 IP。该芯片将采用台积电的 2nm 工艺生产,是 Marvell 平台的一部分,用于开发定制 XPU、交换机和其他技术,帮助云服务提供商提升其全球运营的性能、效率和经济潜力,标志着 Marvell 在高性能计算领網域的重大战略更新。
而此次剥离汽车业务,更是 Marvell 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轉捩點,标志着其从过去的 " 全产品线覆盖 " 全面转向 "AI 核心赛道 "。
在过去,Marvell 的业务涵盖了多个领網域,产品线丰富多样。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技术发展的不断加速,这种全面布局的策略逐渐暴露出了资源分散、核心竞争力不突出等问题。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Marvell 果断决定进行战略调整,将资源集中投入到最具发展潜力的 AI 领網域。
Marvell 将 2025 年 AI 业务收入目标定为 15 亿美元,尽管这一目标被很多分析师认为过于保守。因为结合当前超大规模客户(如亚马逊、谷歌)的订单激增情况来看,Marvell 的实际增速可能远超预期。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和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之一,对 AI 技术的需求极为庞大;谷歌在 AI 领網域同样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研发和应用。这些超大规模客户纷纷向 Marvell 下单,充分证明了 Marvell 在 AI 领網域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竞争力,也为其未来的业绩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实际上,Marvell 早在 2019 年就将 Wi-Fi 连接业务以 17.6 亿美元出售给 NXP,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集中资源聚焦于数据中心和 AI 相关技术,优化了其业务结构。
可见,身处 AI 超级周期中,Marvell 已经迅速转型为一个 AI 优先的数据中心半导体公司,已经围绕 AI 构建了一个强大的 " 武器库 ",涵盖了定制芯片 ASIC、光学互联、计算、以太网交换芯片和 AEC 等多个领網域,形成了一个多元化且深度整合的技术生态。Marvell CEO Matt Murphy 也曾在财报会上强调,公司已制定了明确的资本分配战略,100% 聚焦于 AI 超级周期的机遇。
除了与亚马逊 AWS、谷歌和微软等超大规模客户紧密合作,Marvell 还积极开放 API 接口,吸引第三方开发者接入,使其能够基于 Marvell 的硬體和軟體资源,开发出各种丰富多样的应用程式和解决方案。这不仅丰富了 Marvell 的生态系统内容,还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的拓展,进一步提升了 AI 伺服器的性能和效率。
这种 " 硬體 + 軟體 + 生态 " 的发展模式,使 Marvell 在 AI 伺服器供应链中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通过与超大规模客户的深度绑定,Marvell 获得了稳定的市场需求和收入来源;而开放协作的生态构建策略,则吸引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共同推动了 AI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Marvell 预计,到 2026 财年,AI 网络和定制处理器芯片的销售额将达到 25 亿美元。不过分析师对其的预期更高,瑞银在报告中表示,Marvell 的 AI 收入到 2025 年可能达到 36 亿美元,超过公司设定的 25 亿美元目标。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 Marvell 在 AI 领網域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写在最后
在 AI 芯片领網域,英伟达凭借其在 GPU 技术方面的先发优势和持续创新,已经形成了绝对的市场优势地位。英伟达的 GPU 产品在 AI 计算领網域具有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其市场份额在全球 AI 芯片市场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Marvell 并没有选择与英伟达进行正面的、硬碰硬的竞争,而是另辟蹊径,聚焦于打造自身的 " 差异化竞争力 "。
Marvell 剥离汽车以太网业务,看似放弃了一个 " 优质资产 ",实则是对半导体行业 " 聚焦核心竞争力 " 的深刻诠释。在 AI 算力革命的浪潮中,没有中间路线可选:要么成为 " 全能但平庸 " 的跟随者,要么化身 " 专注而锐利 " 的破局者。
25 亿美元的交易金额,不过是这场豪赌的入场券,真正的胜负手,在于 Marvell 能否在接下来的几年,用技术创新和生态构建,在英伟达主导的 AI 芯片市场中劈开一条裂缝。
对于半导体行业而言,这既是一场巨头的战略博弈,更是一次对 " 技术赛道选择 " 的集体启示——在算力为王的时代,all in 需要勇气,更需要精准的判断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