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作文写成Deepseek那样,我肯定给零分,欢迎阅读。
摘要:你让 deepseek 写的东西,是你真的不想写的东西。确实如此,让人工智能去帮人们减负吧,延伸人的肢体,替人计算,帮人负重,而写作这种需要创造性的活儿,还是让人自己去做吧。现在的高考作文也不鼓励这种文风了,如果我是考官,作文写成 Deepseek 那样,我肯定给零分。
吐槽青年出品
不是我要跟 Deepseek 杠,是舆论对它的过度神化,把看起来很有 " 深度欺骗性 " 的机器文本凌驾于人的智性之上,错把 AI 当文字偶像,让我觉得有必要指出其后的陷阱。
上篇《越少写作的人,越容易神化崇拜 Deepseek》发表后,评论区诸多朋友表达了同感。一个朋友说:文章可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我们 95% 以上的人,连基本的严肃阅读都没有,更别提写作了,泱泱之众不神化崇拜 Deepseek 才怪。还有人说:大多数人,即使读到大学,受过最高的关于文学文字阅读的教育也就是高中。机器生成的文字,跟营销号常推崇的所谓 " 某某日报高级词汇、写作提升必备 " 一样,不过是高级词汇的随机混用,当电子宠物聊天还挺有意思。所谓的不明觉厉,主要是因为自己 " 不明 ",所以才会觉得很厉害。那玩艺写出来的叫 " 列表 ",根本不是文章,没有人味。突然觉得日常阅读的教材、论文、会议稿,多是所谓这类 " 人机 " 般的语言。
一个留言说:按照中考和高考的作文阅卷标准,AI 写的确实是高分作文,要的就是这种不知所云故弄玄虚。——我觉得这种评价对现在的中高考作文阅卷不公平。现在的高考作文也不鼓励这种文风了,如果我是考官,作文写成 Deepseek 那样,我肯定给零分。
为什么呢?机器生成的文本有不少致命的缺陷,就拿一篇 "Deepseek 深度文 " 当案例,来分析它的问题。范敬宜先生是人民日报前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前院长,在新闻学界和业界有巨大影响力的新闻教育家。一位新闻界前辈以 "AI 心目中的范敬宜 " 为题让 Deepseek 写篇文章,深度思考后数秒就生成文本,大体框架如下:
《AI 心目中的范敬宜:当技术浪潮遇上文化坚守》——一位新闻巨匠的当代启示。当我们用 AI 的 " 眼睛 " 回望中国新闻界的标杆人物范敬宜时,就会发现,他的思想与当下技术的狂飙突进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照——媒体的浮躁源于文化的缺失——这一论断在 AI 时代显得愈发深刻。一、范敬宜的 " 文化观 ":对抗浮躁的锚点 他认为,新闻从业者的文化底蕴不足是根本原因。1、内容同质化:2、价值观稀释:3、职业伦理风险:范敬宜的答案很明确:新闻人必须首先是文化人。二、AI 时代的挑战:效率与深度的博弈 1、生产工具更新:2、效率与风险并存:3、用户需求分化。只追求流量公式,忽视对历史、社会的深度思考,便可能沦为 " 电子压缩饼干 "。三、融合之道:AI 赋能下的文化复兴。1、AI 辅助文化深耕。2、人机协作的 " 新有机知识分子 "。3、伦理嵌入技术设计。四、未来展望:在技术洪流中重建 " 新闻之魂 "。结语,当 AI 成为新闻生产的 " 新笔杆 ",莫让效率取代了深度。
平常写得少的人,很容易被 Deepseek 这段文字 " 唬 " 住,好像充满技术忧思和文化洞见。但如果具备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就能读出很多问题:这哪是一篇文章,纯粹就是在僵硬地答题,充满论述题的套路,摊大饼,罗列,拼凑,空洞,肤浅,臃肿,充斥正确的废话。具体来说,这篇文章包含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面面俱到的肤浅,列表式铺陈,八股式杂货铺,没有深度。我发现 AI 写作特别喜欢用很多小标题,如杂货铺般,将文字肢解成很多部分。我一向建议写作最好别用小标题,而是以 " 逻辑纵深字 " 和 " 思维转折字 " 去自然地推进深度。一篇文章太多需要借助小标题,需要文章的结构是极为松散的,段落之间缺乏紧凑的逻辑关系,只能借助小标题将他们生硬地、机械式粘合在一起,显得像一篇完整的文章。论述题思维,就是一种 " 知识点各表 " 的松散思维。宁要片面的深刻,不要肤浅的全面,Deepseek 太想表现自己的全面,罗列出一堆东西,以小标题强硬整合,暴露的恰恰是其肤浅。深度需要围绕某个 " 点 " 形成聚焦,凸显观点的景深,而这篇文章,每个小标题都是一个 " 点 ",每个点都可以深入,但平均用力,每个点分配 300 字去论述,怎么可能有深度?
其二,语言杂糅,缺少简洁明快和及物的透明性。文章的深度,深在思想,深在 " 人所未见 ",深在 " 提供了思考的附加值 ",而不是语言堆砌出来、术语营造出来的语言不透明性。当技术浪潮遇上文化坚守,将 AI 与范敬宜对比,阐释技术要尊重文化,效率不能失去深度,这种认知过于平庸、平滑和平面。"AI 心目中的范敬宜 " 这个命题已经隐含那种认知,文章只是围绕这个命题说了几句不咸不淡的废话,没有把这个命题往前推进一步。
其三,空洞无物,套话连篇,没有体现对范敬宜思想个性和新闻认知的了解。AI 心目中的范敬宜,起码应该了解这个人,熟悉他的代表作,并彰显其鲜明的新闻思想个性。但这篇文章并没有,而是片儿汤地糊弄了几句,这种评价,完全可以套在其他文化学者如梁衡、易中天、马未都、钱理群身上,根本没抓住思想个性。写人,如果没有抓住个性,如漫画没画出核心特征,套在谁身上都有点像,这种 " 万能套路 " 式的套作是失败的。
其四,胡编乱造,概念张口就来,不明来源。就像有些考生特别喜欢编名人名言一样,鲁迅说了啥,莫言说了啥,白岩松说了啥,这个 Deepseek 好像特别喜欢编,比如说,人机协作的 " 新有机知识分子 ",说范老 " 提倡做有机知识分子 "。我检索了一下,根本没有这回事,只不过一个研究者在文章中提到过,说范老很像一个有机知识分子。这在其他生成文本中表现得也很明显,资料综述中张冠李戴,误用材料,随意编造。不可信,不交代来源,不可核实,这可是致命问题。
其五,投机取巧,偷工减料。为了研究 Deepseek 文本生成的逻辑,我对《AI 心目中的范敬宜:当技术浪潮遇上文化坚守》一文的材料来源进行了某种互联网考古,发现一个让我啼笑皆非的结果,Deepseek 在检索中并没有对范敬宜进行什么多渠道、多文献、多角度的深度挖掘,也没有什么深度思考,只读了一篇文章就生成这样的 " 长篇大论 "。此文的判断基础,都来源于 2007 年范老在上海一次题为《媒体的浮躁在于缺少文化》演讲。推荐大家去读读范老那个演讲,非常幽默而有深度,堪称经典。Deepseek 文本基本 " 蒸馏 " 自那篇文章,但又把范老的深度都蒸馏掉了,深度不及原文的千分之一。写 "AI 心目中的范敬宜 ",可仅仅只读了一篇文献,未及全貌,未了解其人,就洋洋洒洒去评价一个名人,太偷工减料。
其六,过于迎合意图,缺乏批判性思考。当然,这是对 Deepseek 的苛求了,它本身就是一个对话工具,人类 " 喂养 " 什么问题,它就会顺着这个问题生成相应的答案,不会有批判性的思考。但既然将 " 深度 " 当成其标记,就不能不提批判性思考。没有批判性对话,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深度,迎合问题的意图与偏好,说得好听叫 " 情商很高 "(据说 Deepseek 情商很高),说得不好听,你从中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你自我强化的 " 回音 " 罢了,不会有什么能够突破你盲點、带来新知的深度。
有人说,你让 deepseek 写的东西,是你真的不想写的东西。确实如此,让人工智能去帮人们减负吧,延伸人的肢体,替人计算,帮人负重,而写作这种需要创造性的活儿,还是让人自己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