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国产文艺片“丧男”,这届不甚讨喜,欢迎阅读。
文 | 熟苹果
进入九月,院线电影大盘迅速遇冷,国产电影方面除了大鹏、张颂文主演的《第八个嫌疑人》表现尚佳,同期的《不虚此行》《三贵情史》《永安镇故事集》均有票房颓靡之势。相比暑期档动辄破亿、连续逆跌的神话,观感堪称冰火两重天。
9 月 9 日上映的《不虚此行》就像雪花上最显眼的那片冰晶。论票房它不算出类拔萃,可上映前后总能因主演胡歌的 " 精神状态 " 登上热搜,而胡歌也多次在路演中提到自己与主角闻善之间的情感连接。
不过这些热度并没有为影片拉动明显票房,反而是路演过程中胡歌强调的那句 " 我们也需要票房 " 引发了一波舆论逆反,同时让人更加质疑起他的 " 扛票房 " 能力。
纵然胡歌因这部电影拿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金爵奖影帝,但评论区围绕这个角色的讨论却始终难以脱离胡歌本人的故事。这间接证明了闻善这一角色不够出彩,至少在记忆点上不够。无法单拎出来和普通人形成观照,只能和演员本人来段合拍 " 恰恰 "。尽管它想讲述的是一个关乎生死的大众命题。
曾经,文艺片堪称中青年男演员的朝圣之地,转型的最佳之选,成功案例也能数出一些。但前有《燃冬》,后有《不虚此行》,刘昊然和胡歌两位极具国民度的演员却接连在文艺片上折戟,连带长期积累的口碑也打了折扣。这不禁让人怀疑,到底是观众对文艺片彻底祛魅了,还是这些一头往文艺片里扎的 " 丧男 " 只是丧了个皮毛,实难让人共情呢?
01
从刘昊然到胡歌,
出演文艺丧男踢到铁板一块
七夕上映的《燃冬》,用汹涌的恶评宣布着刘昊然本次转型失败。
尽管为了呈现角色浩丰,刘昊然特意增肥、秀出胡子。可选错赛道,意味着做多错多。外型上的努力换来的是观众对于邋遢造型的强烈审判,片中 " 沧桑气质 " 也有为赋新词强说愁强凹感。不但牺牲掉了出道时便生动鲜明的少年感,还徒增了一抹油腻气质。
拍摄《燃冬》时,不止是刘昊然,其他两位主演都没有拿到导演的成熟剧本,整个拍摄过程犹如即兴演出。在无法保证故事情节与人物逻辑紧密贴合的情况下,演员想把一个角色呈现的自然、完整,既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也是对自身业务能力的艰巨挑战。
遇到没有强情节推动的情绪镜头,演员需要给自己的行为找支点,让人相信银幕里的人真实存在。但刘昊然在《燃冬》里的表现仿佛一场演技裸奔,支点什么的都不必多说,保证不出戏就不错了。
而《不虚此行》里的胡歌也有着上述问题。
他在片中饰演的闻善是一个在业务能力上毫无建树的 " 掉队 " 编剧,为了维系生存,在一次偶然机缘中,开始以撰写悼词为生。最终在与各色人类的相遇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得到了治愈与救赎。
乍一听人物简介,让人瞬间联系起日本经典电影《入殓师》里的岩井勉,但故事虽是相似的故事,可角色之无聊、性格之丧、观感之割裂,甚至还不如浩丰来得正常。
浩丰虽然人设乏味,至少还能时不时用嘴叼冰块、突然爆哭等行为引起观众皱眉。闻善则不同,从台词到表演,都在传递着一种不咸不淡的波澜不惊。他总是自说自话,顾左右而言他,生怕你看出他潜藏的内心活动和复杂情绪。
表象来看,这个角色是个丧人,但却并未能交代清楚他为何而丧。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潜意识的痛苦来源难道仅仅是因为自己的作品不被市场看好吗?而就这一点,也都是通过角色自己口述的。
代入豆瓣的一条高赞短评:" 我闭上眼睛想的是这片好像没有画面也不要紧,然后就睡着了。" 观影体验主打安详,反正眼睛一睁一闭,银幕上的胡歌也不会有太多变化。
何况,胡歌本身的演技也无法在这个基础上,赋予角色更多想象力或场外信息,反而一下子暴露出了他在演技方面存在短板。在《不虚此行》中,除了与黄磊上演对手戏演技不输之外,他与白客、齐溪、甘昀宸、扈耀之等人的互动,都显出了一种局促。
影片开头,闻善与扈耀之饰演的万晓勇有一场超过三分钟的对话,在这场对话里,台词主要靠万晓勇来讲述,胡歌作为一个倾听的人,全程像愣住一样,除了抽烟毫无表现,戏点全在其他人身上。影片中类似的設定还有很多,而胡歌的表现也没有太大差别。
02
有无演技,看是否加入前提
很多人说《不虚此行》扑街有一部原因在于宣发,是预告片不够精彩,微博话题不够突出。但说实话,看完这部电影就会明白,面对这样一部没有强情节、强人物,视听不丰富,也没有金句输出的作品,宣发很难着力。更别提主打下沉市场的抖快需要的强情绪、抓眼球的内容。
毕竟再专业的营销,也需要不同种类的素材去分发。但《不虚此行》里胡歌的情绪很少有明显变化。虽然有角色性格原因,但如果面对片中的五段故事,形象各异的人物从始至终都表现出相似的状态,很难让人不对胡歌本身的演技产生困惑。
其实从《南方车站的聚会》开始,胡歌的演技就引起过争议。很多人觉得和片中一众主演甚至群演的配置相比,他作为主角的银幕表现算不上特别突出,只能说是及格偏上,甚至无功无过。《南方车站的聚会》票房虽然突破两亿,但加上投资与宣发费用,算不上赚了多少,说明胡歌在扛票房能力上也有局限。
这次《不虚此行》简直是胡歌短板的放大镜,他的表演模式化暴露无遗,你挑不出错,但也评不出好。但因为早年在电视剧里的突出表现,观众在 " 胡歌是否有演技 " 这个问题上一直不敢妄下断语,毕竟一年两部国民级的大爆作品,放眼现在的男演员,也未有人有此殊荣。
而关于胡歌是否有演技,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但需要加上诸多前提。
以他国民度最高的两部作品为例,一是《琅琊榜》,二是《伪装者》,这两部作品首先剧本扎实,其次人物矛盾突出,在诸多丰富的情节推动中,胡歌的表现只要及格,就能在效果上呈现 8 分,若是小有突破,那在很多人看来就有 10 分。但一到了这种重情绪、重氛围,需要自己发挥的文艺片中,在人设不咸不淡、情节也平平无奇的情况下,如果他只能呈现出 6 分,那便只有 6 分。
这点刘昊然也与之相似。刘昊然不是没有在电影市场上赢得过喝彩,《唐探》系列超高的票房便是证明。作为商业类型片,《唐探》一是给他的人设相对鲜明,二是人物有着核心矛盾,相对于《燃冬》这样仰仗着演员用自我表现力完善的散装剧情,要容易得多。
03
普通观众想看电影,
怎么才能 " 不虚此行 "?
有人说用商业片的评判标准去评判文艺片是失衡的,国内目前没有独立院线,像《燃冬》《不虚此行》这类文艺片登陆院线,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竞争,必然吃亏。
这种说法不完全对。首先从两部作品定档的时间来看,并不存在竞争激烈这一说。
《燃冬》定档八月末,《不虚此行》定档九月初,避开了暑期档各类影片较量最为胶着的时候。前者上映首日排片量约为 13% 左右,后者上映首日排片量约为 16% 左右,已经不低。要知道去年票房破亿的《隐入尘烟》首日排片量也不过 2%。
猫眼专业版数据
目前两部影片的票房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没有水花,除了说明 " 报看 " 之外,用文艺片的小众属性为这两部电影找补,对其他影片也算不上公平。
其次从《不虚此行》制作团队的配置,再到主创说这部电影需要票房来看,就算有独立院线,它也未必想走。毕竟独立院线成立的前提就是 " 不以盈利为目的 ",精准覆盖自己的迷影群体。
很明显,《不虚此行》的片方是想破圈的,而且有些心切。在这种情况下,票房问题便怨不得观众。毕竟破圈的前提是触碰到大部分观众的神经,而不是从剧情到演员表演都呈现出一种自说自话、圈地自萌的态度。
有意思的一点是,《无名》最近被人吆喝是国产电影票房最高的文艺片,很多热评的困惑在于:这部电影居然是文艺片?虽然导演程耳有着极强的作者性,但从这部片的商业配置来看,已经远超大家对于文艺片的认知。
就评判标准来说,目前市面上所谓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界限很难分得很清楚,何况主创也未必想分的那么清楚。文艺片一旦被打上 " 无聊 "" 矫情 "" 难看 " 等标签的话,对于宣发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一有问题就把一部作品的票房推给类型,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当演员在电影里贡献无病呻吟的演技的时候,也不要带着所谓文艺片的滤镜去美化这种空洞。
何况暑期档已经证明了一件事:宣发和类型对于这届观众不是最重要的,内容才是关键。大到《芭比》《封神》,小到《茶啊二中》都是自来水口口相传发酵起来的作品。但《不虚此行》和《燃冬》为何没有自来水优势?胡歌和刘昊然的角色为何不甚讨喜?还是要多从自身找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