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國產文藝片“喪男”,這屆不甚讨喜,歡迎閱讀。
文 | 熟蘋果
進入九月,院線電影大盤迅速遇冷,國產電影方面除了大鵬、張頌文主演的《第八個嫌疑人》表現尚佳,同期的《不虛此行》《三貴情史》《永安鎮故事集》均有票房頹靡之勢。相比暑期檔動辄破億、連續逆跌的神話,觀感堪稱冰火兩重天。
9 月 9 日上映的《不虛此行》就像雪花上最顯眼的那片冰晶。論票房它不算出類拔萃,可上映前後總能因主演胡歌的 " 精神狀态 " 登上熱搜,而胡歌也多次在路演中提到自己與主角聞善之間的情感連接。
不過這些熱度并沒有為影片拉動明顯票房,反而是路演過程中胡歌強調的那句 " 我們也需要票房 " 引發了一波輿論逆反,同時讓人更加質疑起他的 " 扛票房 " 能力。
縱然胡歌因這部電影拿到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金爵獎影帝,但評論區圍繞這個角色的讨論卻始終難以脫離胡歌本人的故事。這間接證明了聞善這一角色不夠出彩,至少在記憶點上不夠。無法單拎出來和普通人形成觀照,只能和演員本人來段合拍 " 恰恰 "。盡管它想講述的是一個關乎生死的大眾命題。
曾經,文藝片堪稱中青年男演員的朝聖之地,轉型的最佳之選,成功案例也能數出一些。但前有《燃冬》,後有《不虛此行》,劉昊然和胡歌兩位極具國民度的演員卻接連在文藝片上折戟,連帶長期積累的口碑也打了折扣。這不禁讓人懷疑,到底是觀眾對文藝片徹底祛魅了,還是這些一頭往文藝片裡扎的 " 喪男 " 只是喪了個皮毛,實難讓人共情呢?
01
從劉昊然到胡歌,
出演文藝喪男踢到鐵板一塊
七夕上映的《燃冬》,用洶湧的惡評宣布着劉昊然本次轉型失敗。
盡管為了呈現角色浩豐,劉昊然特意增肥、秀出胡子。可選錯賽道,意味着做多錯多。外型上的努力換來的是觀眾對于邋遢造型的強烈審判,片中 " 滄桑氣質 " 也有為賦新詞強說愁強凹感。不但犧牲掉了出道時便生動鮮明的少年感,還徒增了一抹油膩氣質。
拍攝《燃冬》時,不止是劉昊然,其他兩位主演都沒有拿到導演的成熟劇本,整個拍攝過程猶如即興演出。在無法保證故事情節與人物邏輯緊密貼合的情況下,演員想把一個角色呈現的自然、完整,既需要承擔極大的風險,也是對自身業務能力的艱巨挑戰。
遇到沒有強情節推動的情緒鏡頭,演員需要給自己的行為找支點,讓人相信銀幕裡的人真實存在。但劉昊然在《燃冬》裡的表現仿佛一場演技裸奔,支點什麼的都不必多說,保證不出戲就不錯了。
而《不虛此行》裡的胡歌也有着上述問題。
他在片中飾演的聞善是一個在業務能力上毫無建樹的 " 掉隊 " 編劇,為了維系生存,在一次偶然機緣中,開始以撰寫悼詞為生。最終在與各色人類的相遇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得到了治愈與救贖。
乍一聽人物簡介,讓人瞬間聯系起日本經典電影《入殓師》裡的岩井勉,但故事雖是相似的故事,可角色之無聊、性格之喪、觀感之割裂,甚至還不如浩豐來得正常。
浩豐雖然人設乏味,至少還能時不時用嘴叼冰塊、突然爆哭等行為引起觀眾皺眉。聞善則不同,從台詞到表演,都在傳遞着一種不鹹不淡的波瀾不驚。他總是自說自話,顧左右而言他,生怕你看出他潛藏的内心活動和復雜情緒。
表象來看,這個角色是個喪人,但卻并未能交代清楚他為何而喪。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潛意識的痛苦來源難道僅僅是因為自己的作品不被市場看好嗎?而就這一點,也都是通過角色自己口述的。
代入豆瓣的一條高贊短評:" 我閉上眼睛想的是這片好像沒有畫面也不要緊,然後就睡着了。" 觀影體驗主打安詳,反正眼睛一睜一閉,銀幕上的胡歌也不會有太多變化。
何況,胡歌本身的演技也無法在這個基礎上,賦予角色更多想象力或場外信息,反而一下子暴露出了他在演技方面存在短板。在《不虛此行》中,除了與黃磊上演對手戲演技不輸之外,他與白客、齊溪、甘昀宸、扈耀之等人的互動,都顯出了一種局促。
影片開頭,聞善與扈耀之飾演的萬曉勇有一場超過三分鍾的對話,在這場對話裡,台詞主要靠萬曉勇來講述,胡歌作為一個傾聽的人,全程像愣住一樣,除了抽煙毫無表現,戲點全在其他人身上。影片中類似的設定還有很多,而胡歌的表現也沒有太大差别。
02
有無演技,看是否加入前提
很多人說《不虛此行》撲街有一部原因在于宣發,是預告片不夠精彩,微博話題不夠突出。但說實話,看完這部電影就會明白,面對這樣一部沒有強情節、強人物,視聽不豐富,也沒有金句輸出的作品,宣發很難着力。更别提主打下沉市場的抖快需要的強情緒、抓眼球的内容。
畢竟再專業的營銷,也需要不同種類的素材去分發。但《不虛此行》裡胡歌的情緒很少有明顯變化。雖然有角色性格原因,但如果面對片中的五段故事,形象各異的人物從始至終都表現出相似的狀态,很難讓人不對胡歌本身的演技產生困惑。
其實從《南方車站的聚會》開始,胡歌的演技就引起過争議。很多人覺得和片中一眾主演甚至群演的配置相比,他作為主角的銀幕表現算不上特别突出,只能說是及格偏上,甚至無功無過。《南方車站的聚會》票房雖然突破兩億,但加上投資與宣發費用,算不上賺了多少,說明胡歌在扛票房能力上也有局限。
這次《不虛此行》簡直是胡歌短板的放大鏡,他的表演模式化暴露無遺,你挑不出錯,但也評不出好。但因為早年在電視劇裡的突出表現,觀眾在 " 胡歌是否有演技 " 這個問題上一直不敢妄下斷語,畢竟一年兩部國民級的大爆作品,放眼現在的男演員,也未有人有此殊榮。
而關于胡歌是否有演技,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但需要加上諸多前提。
以他國民度最高的兩部作品為例,一是《琅琊榜》,二是《偽裝者》,這兩部作品首先劇本扎實,其次人物矛盾突出,在諸多豐富的情節推動中,胡歌的表現只要及格,就能在效果上呈現 8 分,若是小有突破,那在很多人看來就有 10 分。但一到了這種重情緒、重氛圍,需要自己發揮的文藝片中,在人設不鹹不淡、情節也平平無奇的情況下,如果他只能呈現出 6 分,那便只有 6 分。
這點劉昊然也與之相似。劉昊然不是沒有在電影市場上赢得過喝彩,《唐探》系列超高的票房便是證明。作為商業類型片,《唐探》一是給他的人設相對鮮明,二是人物有着核心矛盾,相對于《燃冬》這樣仰仗着演員用自我表現力完善的散裝劇情,要容易得多。
03
普通觀眾想看電影,
怎麼才能 " 不虛此行 "?
有人說用商業片的評判标準去評判文藝片是失衡的,國内目前沒有獨立院線,像《燃冬》《不虛此行》這類文藝片登陸院線,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競争,必然吃虧。
這種說法不完全對。首先從兩部作品定檔的時間來看,并不存在競争激烈這一說。
《燃冬》定檔八月末,《不虛此行》定檔九月初,避開了暑期檔各類影片較量最為膠着的時候。前者上映首日排片量約為 13% 左右,後者上映首日排片量約為 16% 左右,已經不低。要知道去年票房破億的《隐入塵煙》首日排片量也不過 2%。
貓眼專業版數據
目前兩部影片的票房随着時間推移,越來越沒有水花,除了說明 " 報看 " 之外,用文藝片的小眾屬性為這兩部電影找補,對其他影片也算不上公平。
其次從《不虛此行》制作團隊的配置,再到主創說這部電影需要票房來看,就算有獨立院線,它也未必想走。畢竟獨立院線成立的前提就是 " 不以盈利為目的 ",精準覆蓋自己的迷影群體。
很明顯,《不虛此行》的片方是想破圈的,而且有些心切。在這種情況下,票房問題便怨不得觀眾。畢竟破圈的前提是觸碰到大部分觀眾的神經,而不是從劇情到演員表演都呈現出一種自說自話、圈地自萌的态度。
有意思的一點是,《無名》最近被人吆喝是國產電影票房最高的文藝片,很多熱評的困惑在于:這部電影居然是文藝片?雖然導演程耳有着極強的作者性,但從這部片的商業配置來看,已經遠超大家對于文藝片的認知。
就評判标準來說,目前市面上所謂文藝片和商業片的界限很難分得很清楚,何況主創也未必想分的那麼清楚。文藝片一旦被打上 " 無聊 "" 矯情 "" 難看 " 等标籤的話,對于宣發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一有問題就把一部作品的票房推給類型,顯然不是明智之舉。當演員在電影裡貢獻無病呻吟的演技的時候,也不要帶着所謂文藝片的濾鏡去美化這種空洞。
何況暑期檔已經證明了一件事:宣發和類型對于這屆觀眾不是最重要的,内容才是關鍵。大到《芭比》《封神》,小到《茶啊二中》都是自來水口口相傳發酵起來的作品。但《不虛此行》和《燃冬》為何沒有自來水優勢?胡歌和劉昊然的角色為何不甚讨喜?還是要多從自身找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