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健康经验:教育者黄灯:让年轻人像植物一样蓬勃生长,欢迎阅读。
身处教育一线的黄灯,关注的,始终是体系中的年轻个体:" 个体很重要,不管外面环境怎么变化,个体都是有机会、有缝隙的。我总说年轻人不能太乖,一定要把生命的力量感建立起来,要懂得自己的选择,然后敢于去行动,敢于对自己的行动负责,这些很重要。"
在很多的场合中,黄灯都说过,孩子就是一颗种子。" 我们提供水分、阳光、空气就足够了,一个人的成长根本就不需要特别多的资源。真正优秀的人才,从来都不是‘鸡’出来的,是来自一种强大的内驱力。"
个体内在的驱动力,并不来源于做题与考试,更多是对生活的好奇。保护孩子们的 " 元气 ",元气能让他们拥有一种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厌倦工作、甘愿躺平,不谈恋爱、拒绝社交,仿佛已经成为 90 后,甚至 Z 世代的本体。" 我们在提前消耗孩子们的能量,从小耗到大,从肚子里就开始耗。在肚子里,爸爸妈妈就开始焦虑,别的小孩都在上英语班我的孩子还没学,然后就拿录音对着肚皮放。小孩从在肚子里就不自由,谈何生命力?"
生命力从何而来?从自由而来。没有自由就没有生命力,在黄灯眼里现在的小孩是不自由的。人处在学历的鄙视链中,很难挣脱。本科看不起专科,二本的学生比不上一本,一本都觉得比不上 211;211 在 985 面前,就是矮人一头;其他的 985,在北大、清华面前也没有了尊严;北大、清华又去比较哈佛、耶鲁,比来比去没有尽头。
" 但是,教育根本就不应该是竞争关系。"
表面上的公平,实际上是破坏年轻人的个性,耗损每一个独特个体的内在生命力。
2023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 1100 万。" 当我们发现把教育当作一个产业玩不下去了,这或者就是一个契机,我们可以在这个时候好好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在文凭贬值,大学性价比降低的时候。
在黄灯看来,紧张和焦虑的紧迫环境,正是一个很好的调整机会。" 如果说我们能为孩子们做好引导,不是单纯的应试技能的提高,让他们有基本的学识上自然发展,是不是会是另一种可能?"
黄灯目前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中文课程,她很重视教学要求之外的另一种能力——沟通能力,学了中文是为了更好地和他人正常沟通:" 实实在在做事才是真正能有所成,学校能学到的东西对人的影响是很小的,真正的成长更多的是在社会历练得到的。"
黄灯对儿子的成绩不太担心,但她担心儿子的吃饭问题。采访中,她提到自己对儿子其实是 " 疏于管教 " 的,比如她拒绝进入家长群。" 我就管孩子的精神状态。如果他整天兴致勃勃的,唱着歌、吃东西也吃得很开心,我觉得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变得‘两眼无神、唉声叹气’上,哪怕他就是全校第一名,我觉得都没用。因为孩子的元气被损耗了 "。
2017 年暑假,黄灯带儿子在云南讲武堂留影。
力行喜欢车,即便黄灯不喜欢,也会抽空上 B 站,看看关于车的知识、了解一些车手常识,抽时间陪儿子看车展、陪着他到路上去看车。
生命需要慢慢被滋养。黄灯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更接近于农业,它更应该像植物一样生长。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有一个互相理解和沟通的过程。
尊重孩子、年轻人的兴趣,让他们觉得活着有劲儿,黄灯认为这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年轻人的生命力足够充足,对生活充满热情、活着有劲儿,这个人是有无限创造力的," 那时候如果社会不能给他创造就业机会,他自己也会给自己创造机会,甚至给别人创造工作机会。文凭不等于贡献价值。"
黄灯老师和她的学生们。
"70 后这一代和现在的年轻人想法千差万别,我们那时候毕业,没什么人考公务员的。但现在的小孩,就觉得这是稳定、不会出错的人生。" 黄灯在《十三邀》里,曾经这样说。
出生于湖南汨罗凤形村的黄灯,1992 高考,是岳阳大学的一名大专生,后来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科文凭,成为岳阳纺织厂的一名工人。1998 年,遇到失業潮," 实在没办法了 " 黄灯选择了考研。
1993 年左右,在岳阳大学念书的黄灯(左一)。
成为武汉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后,又考上中山大学的博士生,拿到了文学博士学位,最终黄灯选择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在外人看来 " 逆袭 " 的人生,黄灯说这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我从小就没有什么规划,拿了学历被分配去工厂,我也还挺开心的。一路走来,不是生活在逼我选择,都是我在选择生活。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我对生活有热情,我觉得我做什么职业都会兴致勃勃。"
2000 年,黄灯在武大念研究生。
黄灯把自己对生活持续抱有的热情,归功于天性以及父母的教育。她的童年生活没有被拘束过,父母亲因为工作的关系,曾把她寄养在外婆家。虽然有过价值感的自我怀疑,但另一方面,她有了一种自然、自由生长的状态,拥有了完整的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教育。和其他孩子打架小黄灯选择自己解决,再跟家长沟通。
因为出生在农历十五,家乡有 " 三十的夜,十五的灯 " 这个说法,她便被取名为黄灯。这个名字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也照亮了很多年轻人的心。
2020 年,黄灯结束了自己在广东金融学院的教师历程,选择加入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开启了又一趟教育之旅的探索。她正在着手尝试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青年论坛,把不同大学的年轻人组织到一起,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在公众平台被看见,这是黄灯给自己安排的新作业。
如果说《我的二本学生》是黄灯以老师的主体视角,讲述那些被忽视的学生们的故事,在撰写中的新书,要探讨的是更大的叙事主体 " 那些来着自不被看见的家庭的经历 ",这些家庭光用力生活已经花光了他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黄灯说:" 我希望这部分声音,也能被更多人听到。"
出品人 李方方
制片人 张焱
拍摄创意 & 执行 荆菁
现场协调 刘詠施
采访 & 撰文 冯颖彬
图片 受访者供图
现场编导 黄锭言
摄像 侯嘉明
后期制片 黄河
后期导演 邓学林
后期 崔竞戈
新媒体设计 April
场地提供 灰面咖啡烘培店
鸣谢 戴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