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教育者黃燈:讓年輕人像植物一樣蓬勃生長,歡迎閲讀。
身處教育一線的黃燈,關注的,始終是體系中的年輕個體:" 個體很重要,不管外面環境怎麼變化,個體都是有機會、有縫隙的。我總説年輕人不能太乖,一定要把生命的力量感建立起來,要懂得自己的選擇,然後敢于去行動,敢于對自己的行動負責,這些很重要。"
在很多的場合中,黃燈都説過,孩子就是一顆種子。" 我們提供水分、陽光、空氣就足夠了,一個人的成長根本就不需要特别多的資源。真正優秀的人才,從來都不是‘雞’出來的,是來自一種強大的内驅力。"
個體内在的驅動力,并不來源于做題與考試,更多是對生活的好奇。保護孩子們的 " 元氣 ",元氣能讓他們擁有一種健康的心态去面對生活。
厭倦工作、甘願躺平,不談戀愛、拒絕社交,仿佛已經成為 90 後,甚至 Z 世代的本體。" 我們在提前消耗孩子們的能量,從小耗到大,從肚子裏就開始耗。在肚子裏,爸爸媽媽就開始焦慮,别的小孩都在上英語班我的孩子還沒學,然後就拿錄音對着肚皮放。小孩從在肚子裏就不自由,談何生命力?"
生命力從何而來?從自由而來。沒有自由就沒有生命力,在黃燈眼裏現在的小孩是不自由的。人處在學歷的鄙視鏈中,很難掙脱。本科看不起專科,二本的學生比不上一本,一本都覺得比不上 211;211 在 985 面前,就是矮人一頭;其他的 985,在北大、清華面前也沒有了尊嚴;北大、清華又去比較哈佛、耶魯,比來比去沒有盡頭。
" 但是,教育根本就不應該是競争關系。"
表面上的公平,實際上是破壞年輕人的個性,耗損每一個獨特個體的内在生命力。
2023 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 1100 萬。" 當我們發現把教育當作一個產業玩不下去了,這或者就是一個契機,我們可以在這個時候好好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在文憑貶值,大學性價比降低的時候。
在黃燈看來,緊張和焦慮的緊迫環境,正是一個很好的調整機會。" 如果説我們能為孩子們做好引導,不是單純的應試技能的提高,讓他們有基本的學識上自然發展,是不是會是另一種可能?"
黃燈目前在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教授中文課程,她很重視教學要求之外的另一種能力——溝通能力,學了中文是為了更好地和他人正常溝通:" 實實在在做事才是真正能有所成,學校能學到的東西對人的影響是很小的,真正的成長更多的是在社會歷練得到的。"
黃燈對兒子的成績不太擔心,但她擔心兒子的吃飯問題。采訪中,她提到自己對兒子其實是 " 疏于管教 " 的,比如她拒絕進入家長群。" 我就管孩子的精神狀态。如果他整天興致勃勃的,唱着歌、吃東西也吃得很開心,我覺得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變得‘兩眼無神、唉聲嘆氣’上,哪怕他就是全校第一名,我覺得都沒用。因為孩子的元氣被損耗了 "。
2017 年暑假,黃燈帶兒子在雲南講武堂留影。
力行喜歡車,即便黃燈不喜歡,也會抽空上 B 站,看看關于車的知識、了解一些車手常識,抽時間陪兒子看車展、陪着他到路上去看車。
生命需要慢慢被滋養。黃燈始終認為,教育的本質更接近于農業,它更應該像植物一樣生長。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有一個互相理解和溝通的過程。
尊重孩子、年輕人的興趣,讓他們覺得活着有勁兒,黃燈認為這非常重要。如果一個年輕人的生命力足夠充足,對生活充滿熱情、活着有勁兒,這個人是有無限創造力的," 那時候如果社會不能給他創造就業機會,他自己也會給自己創造機會,甚至給别人創造工作機會。文憑不等于貢獻價值。"
黃燈老師和她的學生們。
"70 後這一代和現在的年輕人想法千差萬别,我們那時候畢業,沒什麼人考公務員的。但現在的小孩,就覺得這是穩定、不會出錯的人生。" 黃燈在《十三邀》裏,曾經這樣説。
出生于湖南汨羅鳳形村的黃燈,1992 高考,是嶽陽大學的一名大專生,後來通過自學考試獲得本科文憑,成為嶽陽紡織廠的一名工人。1998 年,遇到失業潮," 實在沒辦法了 " 黃燈選擇了考研。
1993 年左右,在嶽陽大學念書的黃燈(左一)。
成為武漢大學中文系的研究生後,又考上中山大學的博士生,拿到了文學博士學位,最終黃燈選擇成為一名高校教師。在外人看來 " 逆襲 " 的人生,黃燈説這都是自由選擇的結果:" 我從小就沒有什麼規劃,拿了學歷被分配去工廠,我也還挺開心的。一路走來,不是生活在逼我選擇,都是我在選擇生活。其實説到底,還是因為我對生活有熱情,我覺得我做什麼職業都會興致勃勃。"
2000 年,黃燈在武大念研究生。
黃燈把自己對生活持續抱有的熱情,歸功于天性以及父母的教育。她的童年生活沒有被拘束過,父母親因為工作的關系,曾把她寄養在外婆家。雖然有過價值感的自我懷疑,但另一方面,她有了一種自然、自由生長的狀态,擁有了完整的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社會教育。和其他孩子打架小黃燈選擇自己解決,再跟家長溝通。
因為出生在農歷十五,家鄉有 " 三十的夜,十五的燈 " 這個説法,她便被取名為黃燈。這個名字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也照亮了很多年輕人的心。
2020 年,黃燈結束了自己在廣東金融學院的教師歷程,選擇加入了深圳職業技術大學,開啓了又一趟教育之旅的探索。她正在着手嘗試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青年論壇,把不同大學的年輕人組織到一起,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在公眾平台被看見,這是黃燈給自己安排的新作業。
如果説《我的二本學生》是黃燈以老師的主體視角,講述那些被忽視的學生們的故事,在撰寫中的新書,要探讨的是更大的叙事主體 " 那些來着自不被看見的家庭的經歷 ",這些家庭光用力生活已經花光了他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黃燈説:" 我希望這部分聲音,也能被更多人聽到。"
出品人 李方方
制片人 張焱
拍攝創意 & 執行 荊菁
現場協調 劉詠施
采訪 & 撰文 馮穎彬
圖片 受訪者供圖
現場編導 黃錠言
攝像 侯嘉明
後期制片 黃河
後期導演 鄧學林
後期 崔競戈
新媒體設計 April
場地提供 灰面咖啡烘培店
鳴謝 戴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