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健康经验:酒桌上的你是“青铜”还是“王者” ,其实早就决定了,欢迎阅读。
人在江湖,少不了 " 酒精考验 "。
成年人的世界里,每每面对职场应酬、宴席聚会、亲友拜访等社交场合,推杯换盏便是其中不可少的润滑剂;知己相遇,闲时独酌,一杯适口的佳酿也成了氛围的催化剂。
有人千杯不醉,也有人沾酒就倒。酒量的好坏,在个体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坊间对于酒量的说法颇多,比如酒量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慢慢提高,喝了酒就出汗、跑厕所,或者面不改色、不易脸红就是酒量大的表现……
但事实并非我们认知中的那样简单。酒量的判断,有一套既定的科学依据。如果仅凭经验去豪饮、劝酒或者练酒量,恐怕会给身体带来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首先我们要明白,酒量=身体代谢酒精的能力。酒精进入体内后,经过消化道的吸收进入血液,再通过门静脉流入肝脏开始分解代谢,经历 " 乙醇(酒的主要成分)→乙醛→乙酸 " 这样一个转化过程。
简单来说,从乙醇→乙醛的转化,主要由肝脏内的乙醇脱氢酶(ADH)参与完成;从乙醛→乙酸,则是由乙醛脱氢酶(ALDH)负责搞定的。乙酸最终会被代谢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或者参与脂肪合成途径存在体内。
图源:知乎 @洛娃爸
而体内 ADH 和 ALDH 的数量和活性,就直接决定了酒量,这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也就是说,酒量的好坏,基本上从人一出生就已经被写在了基因的程式里。所谓的 " 海量 ",更多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后天刻意的酒量锻炼,可能会使诸如细胞色素酶(CYP450)的数量通过诱导增加,让部分人可以稍微增加一点酒量,但是效果相当有限。
生活中常听人说,喝了酒面不改色、不易脸红就是酒量大,一喝酒就出汗、跑厕所就是 " 海量 "。
事实上,这些身体表现并不能构成判断的绝对标准。就拿酒精对脸色的影响这个事来说:
饮酒后脸色变红,是由于乙醇的初步代谢产物乙醛在体内相对大量堆积,不能及时被 ALDH2 进一步分解,从而引起了末梢毛细血管扩张。倘若体内有些含量和活性比常人高的 ADH+ 正常状态 ALDH 尚且还好,这类人容易脸红,但酒量往往不差。
然而临床调查发现,更多饮酒容易脸红的人,是因为 ALDH 活性低甚至缺乏,只能靠 CYP450 这种特异性较低的酶去慢悠悠代谢乙醛了。后者就是那种沾一点点酒就上脸的类型,可能一杯啤酒都能醉,酒量并不大。如果强饮豪饮或者刻意训练酒量,是极容易对肝脏造成损伤的。
《少爷威武》剧照
饮酒后面不改色,通常是因为体内的 ADH 含量和活性相对较低,而 ALDH 相对活跃,因此乙醛的产生的速度会慢一些,降解的速度偏快。故而饮酒后体内不会留存大量乙醛作用于毛细血管,脸色基本不会产生什么变化,或者微微泛红。
这样的人可能有一点酒量,但对于乙醇的代谢能力偏差,如果快速、大量饮酒,极易使乙醇积累于体内,出现醉酒甚至酒精中毒的现象。更有甚者,在饮酒后会出现脸色虚白、发青、心慌、肢体发冷等情况,这其实是乙醇代谢异常不畅的极端体现,故此类人不宜饮酒。
《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如果在酒桌上碰到一喝酒就出汗、去厕所的人,和 ta 对饮可要悠着点了,这种人极可能就是传说中的 " 千杯不倒 "。
医学研究一般认为这种人体内的 ADH 和 ALDH 工作状态双双在线,能使乙醇迅速被氧化成乙酸,作为三羧酸循环(TCA cycle)的原料开始进一步的生化反应。
三羧酸循环会使人体产能产热,加速代谢,通过增加排汗和排尿的方式 " 解酒 "。不过,这类人由于在饮酒过程中耗散身体水分,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水液,防止身体因缺水受伤。
全世界范围内,约有 5.4 亿的人存在 ALDH 基因突变,导致了酒精代谢障碍。
调查发现,这个缺陷主要出现于东亚人种,在中国约可占到 40%。因此我们身边其实存在着大量伴随 ALDH 基因缺陷、或者基因修复能力有缺陷的人。这就意味着他们在饮酒时,面临的风险要大很多。
ALDH 基因缺陷,会导致乙醛在体内的代谢速度慢、容易蓄积,从而导致诸如面红耳赤、心悸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昏迷、支气管收缩等表现。长期观察发现,这个缺陷还与组织器官的癌变、乙醇相关的肝脏病变、冠心病、迟发型老年痴呆、II 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多发性神经炎、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晚酌的流派》剧照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现在出现了通过基因检测判断酒精代谢能力的方式。通过对 ADH1B 和 ALDH2 这两个与酒精代谢密切相关的基因位点进行检测,以评估个体酒精代谢的情况。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帮助个体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酒 " 锦囊 ",合理控制饮酒量,降低酒精相关疾病的风险。
酒精代谢基因检测适用人群:
1. 长期饮酒人群;
2. 需要服用硝酸甘油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ALDH 基因缺陷人群服用硝酸甘油的无效率高达 42%);
3. 有乙肝、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等疾病家族遗传史的人群;
4. 亚健康人群,如过量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者;以及工作压力大、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人群。
无度饮酒伤的不仅仅是肝或者消化道,对大腦的损伤同样不可忽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酒精滥用与酒精中毒研究所(NIAAA)的张黎教授曾在《自然 - 代谢》杂志中发文表示," 腦组织同样具有强大的酒精代谢功能,特别是小腦星形胶质细胞内的乙醛脱氢酶 2 型(ALDH2)几乎掌控了酒精下级代谢产物乙醛向乙酸的转换。" 由此揭示了酒精对于机体运动和平衡机能障碍的源头。
《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临床研究发现,酒精容易影响神经递质的正常工作机制,长此以往会造成以躯体依赖、戒断综合征、运动失调、幻视幻听、震颤、妄想、认知与人格障碍等为主要症状的酒精依赖。
而 JAMA Network Open 的一篇报道所述,喝酒容易断片的人,罹患痴呆的风险会升高 119%。
由于乙醇分子具有明显的脂溶性和水溶性,很容易穿过细胞膜被身体吸收。为了有效避免酒精对于消化道黏膜的刺激、延缓其在胃部的吸收,有经验的老酒客都知道要在饮酒前吃点东西 " 垫一垫 ",绝不空腹饮酒。
饮酒前摄入适量的牛奶、酸奶、豆浆等,也是个不错的方法,因为其中的蛋白质可以与乙醇分子形成络合物,从而阻碍了酒精在胃部的吸收。
根据临床研究发现,果糖可以加快乙醇的代谢速度,缩短酒精中毒的时间。这是因为 ADH 发挥作用需要果糖参与,果糖可以催动 ADH 的活性。所以在饮酒前或者饮酒时食用水果、蜂蜜等含有果糖的食物,或在喝多喝大了之后靠这些东西解酒,其实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除了市面上可见的各类解酒药之外,中医药体系里也有一些确有其效的解酒方剂。比如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的 " 葛花解酲汤 ",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记载的 " 解酒仙丹 ",以及现在市面上可以见到的一些含有刺梨、枳椇子、葛根等成分的解酒药茶或草本饮料,在酒桌上也能觅到踪影。
但不管解酒的方法何其多、何其有效,终归属于是事后纠偏的找补环节,并不代表吃了解酒药或者护肝药就相当于有了一块 " 免伤金牌 "。
久而久之,还是不能消除酒精对于身体的损伤。比如李东垣在葛花解酲汤的记录后附言道:" 此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此方气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也。"
临近春节,聚餐难免,奉劝大家适度饮酒,切莫贪杯,就像相声里说的那样:酒要少吃,事要多知。
参考文献
[ 1 ] Zhang, J., Guo, Y., Zhao, X. et al. The role of aldehyde dehydrogenase 2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at Rev Cardiol 20, 495 – 509 ( 2023 ) . https://doi.org/10.1038/s41569-023-00839-5
[ 2 ] 北京星宜诊所:酒席上你是 " 青铜 " 还是 " 王者 "?这个检测一查便知!(公众号文章)
[ 3 ] Brain ethanol metabolism by astrocytic ALDH2 drives the behavioural effects of ethanol intoxication. DOI:10.1038 / s42255-021-00357-z
[ 4 ] Kivim ä ki M, Singh-Manoux A, Batty G D, et al. Association of Alcohol-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 and Overall Alcohol Consumption With Risk for Dementia [ J ] . JAMA Network Open, 2020, 3 ( 9 ) : e2016084.
策划 & 编辑 | 乔睦
图片 | 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