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酒桌上的你是“青銅”還是“王者” ,其實早就決定了,歡迎閱讀。
人在江湖,少不了 " 酒精考驗 "。
成年人的世界裡,每每面對職場應酬、宴席聚會、親友拜訪等社交場合,推杯換盞便是其中不可少的潤滑劑;知己相遇,閒時獨酌,一杯适口的佳釀也成了氛圍的催化劑。
有人千杯不醉,也有人沾酒就倒。酒量的好壞,在個體之間存在着非常顯著的差異。坊間對于酒量的說法頗多,比如酒量可以通過後天訓練慢慢提高,喝了酒就出汗、跑廁所,或者面不改色、不易臉紅就是酒量大的表現……
但事實并非我們認知中的那樣簡單。酒量的判斷,有一套既定的科學依據。如果僅憑經驗去豪飲、勸酒或者練酒量,恐怕會給身體帶來諸多不必要的麻煩。
首先我們要明白,酒量=身體代謝酒精的能力。酒精進入體内後,經過消化道的吸收進入血液,再通過門靜脈流入肝髒開始分解代謝,經歷 " 乙醇(酒的主要成分)→乙醛→乙酸 " 這樣一個轉化過程。
簡單來說,從乙醇→乙醛的轉化,主要由肝髒内的乙醇脫氫酶(ADH)參與完成;從乙醛→乙酸,則是由乙醛脫氫酶(ALDH)負責搞定的。乙酸最終會被代謝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或者參與脂肪合成途徑存在體内。
圖源:知乎 @洛娃爸
而體内 ADH 和 ALDH 的數量和活性,就直接決定了酒量,這主要由遺傳因素決定,也就是說,酒量的好壞,基本上從人一出生就已經被寫在了基因的程式裡。所謂的 " 海量 ",更多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
後天刻意的酒量鍛煉,可能會使諸如細胞色素酶(CYP450)的數量通過誘導增加,讓部分人可以稍微增加一點酒量,但是效果相當有限。
生活中常聽人說,喝了酒面不改色、不易臉紅就是酒量大,一喝酒就出汗、跑廁所就是 " 海量 "。
事實上,這些身體表現并不能構成判斷的絕對标準。就拿酒精對臉色的影響這個事來說:
飲酒後臉色變紅,是由于乙醇的初步代謝產物乙醛在體内相對大量堆積,不能及時被 ALDH2 進一步分解,從而引起了末梢毛細血管擴張。倘若體内有些含量和活性比常人高的 ADH+ 正常狀态 ALDH 尚且還好,這類人容易臉紅,但酒量往往不差。
然而臨床調查發現,更多飲酒容易臉紅的人,是因為 ALDH 活性低甚至缺乏,只能靠 CYP450 這種特異性較低的酶去慢悠悠代謝乙醛了。後者就是那種沾一點點酒就上臉的類型,可能一杯啤酒都能醉,酒量并不大。如果強飲豪飲或者刻意訓練酒量,是極容易對肝髒造成損傷的。
《少爺威武》劇照
飲酒後面不改色,通常是因為體内的 ADH 含量和活性相對較低,而 ALDH 相對活躍,因此乙醛的產生的速度會慢一些,降解的速度偏快。故而飲酒後體内不會留存大量乙醛作用于毛細血管,臉色基本不會產生什麼變化,或者微微泛紅。
這樣的人可能有一點酒量,但對于乙醇的代謝能力偏差,如果快速、大量飲酒,極易使乙醇積累于體内,出現醉酒甚至酒精中毒的現象。更有甚者,在飲酒後會出現臉色虛白、發青、心慌、肢體發冷等情況,這其實是乙醇代謝異常不暢的極端體現,故此類人不宜飲酒。
《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
如果在酒桌上碰到一喝酒就出汗、去廁所的人,和 ta 對飲可要悠着點了,這種人極可能就是傳說中的 " 千杯不倒 "。
醫學研究一般認為這種人體内的 ADH 和 ALDH 工作狀态雙雙在線,能使乙醇迅速被氧化成乙酸,作為三羧酸循環(TCA cycle)的原料開始進一步的生化反應。
三羧酸循環會使人體產能產熱,加速代謝,通過增加排汗和排尿的方式 " 解酒 "。不過,這類人由于在飲酒過程中耗散身體水分,因此需要及時補充水液,防止身體因缺水受傷。
全世界範圍内,約有 5.4 億的人存在 ALDH 基因突變,導致了酒精代謝障礙。
調查發現,這個缺陷主要出現于東亞人種,在中國約可占到 40%。因此我們身邊其實存在着大量伴随 ALDH 基因缺陷、或者基因修復能力有缺陷的人。這就意味着他們在飲酒時,面臨的風險要大很多。
ALDH 基因缺陷,會導致乙醛在體内的代謝速度慢、容易蓄積,從而導致諸如面紅耳赤、心悸頭痛、惡心嘔吐、嗜睡昏迷、支氣管收縮等表現。長期觀察發現,這個缺陷還與組織器官的癌變、乙醇相關的肝髒病變、冠心病、遲發型老年痴呆、II 型糖尿病的并發症、多發性神經炎、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相關性。
《晚酌的流派》劇照
随着醫學檢驗技術的發展,現在出現了通過基因檢測判斷酒精代謝能力的方式。通過對 ADH1B 和 ALDH2 這兩個與酒精代謝密切相關的基因位點進行檢測,以評估個體酒精代謝的情況。通過基因檢測,可以幫助個體找到适合自己的飲酒 " 錦囊 ",合理控制飲酒量,降低酒精相關疾病的風險。
酒精代謝基因檢測适用人群:
1. 長期飲酒人群;
2. 需要服用硝酸甘油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ALDH 基因缺陷人群服用硝酸甘油的無效率高達 42%);
3. 有乙肝、消化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統等疾病家族遺傳史的人群;
4. 亞健康人群,如過量飲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者;以及工作壓力大、經常處于高度緊張狀态的人群。
無度飲酒傷的不僅僅是肝或者消化道,對大腦的損傷同樣不可忽視。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酒精濫用與酒精中毒研究所(NIAAA)的張黎教授曾在《自然 - 代謝》雜志中發文表示," 腦組織同樣具有強大的酒精代謝功能,特别是小腦星形膠質細胞内的乙醛脫氫酶 2 型(ALDH2)幾乎掌控了酒精下級代謝產物乙醛向乙酸的轉換。" 由此揭示了酒精對于機體運動和平衡機能障礙的源頭。
《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
臨床研究發現,酒精容易影響神經遞質的正常工作機制,長此以往會造成以軀體依賴、戒斷綜合征、運動失調、幻視幻聽、震顫、妄想、認知與人格障礙等為主要症狀的酒精依賴。
而 JAMA Network Open 的一篇報道所述,喝酒容易斷片的人,罹患痴呆的風險會升高 119%。
由于乙醇分子具有明顯的脂溶性和水溶性,很容易穿過細胞膜被身體吸收。為了有效避免酒精對于消化道黏膜的刺激、延緩其在胃部的吸收,有經驗的老酒客都知道要在飲酒前吃點東西 " 墊一墊 ",絕不空腹飲酒。
飲酒前攝入适量的牛奶、酸奶、豆漿等,也是個不錯的方法,因為其中的蛋白質可以與乙醇分子形成絡合物,從而阻礙了酒精在胃部的吸收。
根據臨床研究發現,果糖可以加快乙醇的代謝速度,縮短酒精中毒的時間。這是因為 ADH 發揮作用需要果糖參與,果糖可以催動 ADH 的活性。所以在飲酒前或者飲酒時食用水果、蜂蜜等含有果糖的食物,或在喝多喝大了之後靠這些東西解酒,其實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除了市面上可見的各類解酒藥之外,中醫藥體系裡也有一些确有其效的解酒方劑。比如金元時期醫家李東垣的 " 葛花解酲湯 ",明代醫家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記載的 " 解酒仙丹 ",以及現在市面上可以見到的一些含有刺梨、枳椇子、葛根等成分的解酒藥茶或草本飲料,在酒桌上也能覓到蹤影。
但不管解酒的方法何其多、何其有效,終歸屬于是事後糾偏的找補環節,并不代表吃了解酒藥或者護肝藥就相當于有了一塊 " 免傷金牌 "。
久而久之,還是不能消除酒精對于身體的損傷。比如李東垣在葛花解酲湯的記錄後附言道:" 此蓋不得已而用之,豈可恃賴日日飲酒,此方氣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則不損元氣,何者?敵酒病也。"
臨近春節,聚餐難免,奉勸大家适度飲酒,切莫貪杯,就像相聲裡說的那樣:酒要少吃,事要多知。
參考文獻
[ 1 ] Zhang, J., Guo, Y., Zhao, X. et al. The role of aldehyde dehydrogenase 2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at Rev Cardiol 20, 495 – 509 ( 2023 ) . https://doi.org/10.1038/s41569-023-00839-5
[ 2 ] 北京星宜診所:酒席上你是 " 青銅 " 還是 " 王者 "?這個檢測一查便知!(公眾号文章)
[ 3 ] Brain ethanol metabolism by astrocytic ALDH2 drives the behavioural effects of ethanol intoxication. DOI:10.1038 / s42255-021-00357-z
[ 4 ] Kivim ä ki M, Singh-Manoux A, Batty G D, et al. Association of Alcohol-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 and Overall Alcohol Consumption With Risk for Dementia [ J ] . JAMA Network Open, 2020, 3 ( 9 ) : e2016084.
策劃 & 編輯 | 喬睦
圖片 | 網絡
>